半岛聚焦 |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东方白鹳恋上山东

2022-10-20 20:29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267587) 扫描到手机

10月19日,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第三场集体采访。山东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表示,俗话说“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到现在为止,黄河三角洲各种鸟类已经从187种增加到了371种,增加了184种,相当于增了一倍。现在黄河三角洲是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的栖息地,也显示生态保护环境改善这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绩。

黄河三角洲鸟类增加近一倍

鸟类的国际机场,没错,是咱们黄河三角洲

“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中国黑嘴鸥之乡”“年轻的湿地、珍禽的乐园”“鸟类的国际机场”……地处黄河尾闾的黄河三角洲,有着诸多响当当的城市名片,这片泥沙沉积带来的年轻土地,孕育着无限生机与希望。黄河三角洲湿地是世界上暖温带保存最广阔、最完善、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在黄河生态系统中作用突出、地位关键。近年来,山东加大保护力度,推动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如今,每年数百万只鸟儿在这里迁徙、越冬、繁殖,一派活力的生态景象。鸟类从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初期的 187 种增加到 37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 25 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5 种,有38 种鸟类数量超过其全球总量的 1%,是东方白鹳和黑嘴鸥全球重要繁殖地、丹顶鹤重要越冬地和潜在繁殖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卷羽鹈鹕东亚种群最大的迁徙停歇地。

5只鹳宝宝已出壳!东方白鹳一家“拎包”入住电力工人造的新家

2021年2月,直通东营港的输电线路上,到访了一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但东方白鹳的酸性排泄物具有导电性,容易造成线路设备腐蚀、短路跳闸等故障,严重影响电网运行,也威胁鸟类自身的生命安全。按照以往的做法,高新军和同事们只能狠心下“逐客令”。现如今为了留住它们,高新军和大伙拿出所有双回路铁塔的图纸,反复琢磨设计,最终决定采用“同塔移巢安置法”,在安全地带帮东方白鹳建造人工鸟巢。几经波折,东方白鹳终于住上了“新房”,还迎来了五只宝宝……

      东方白鹳,鹳科鹳属大型涉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常在沼泽、湿地、塘边涉水觅食,主要以小鱼、蛙、昆虫等为食。筑巢于高大乔木或建筑物上,每窝产卵3~5枚,白色,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约30天。东方白鹳主要栖息于开阔而偏僻的平原、草地和沼泽地带,特别是有稀疏树木生长的河流、湖泊、水塘,以及水渠岸边和沼泽地上。东方白鹳是一种大型的涉禽,体态优美。长而粗壮的嘴十分坚硬,呈黑色,腿脚甚长,为鲜红色。

这里是东方白鹳的家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东方白鹳正在觅食。

秋日,在东营黄河入海口,火烧般的“红地毯”景观与黄色水草交相辉映,绘就出黄河口色彩斑斓的秋天。

这里也是东方白鹳的栖息地。在秋日蓝天、碧水的衬托下,“安家生子”的东方白鹳成为黄河三角洲一道最为独特的风景线。

1.黄三角湿地内首次“露脸”

“你看!”旁边工作人员调整好望远镜角度,记者顺着望远镜望去,看到3只幼鸟正随成鸟到附近湿地觅食。“去年只有两只成鸟,今年2月份它们成功在野外繁殖了3只幼鸟带回来了,如今已是5口之家。”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近30年的高级工程师朱书玉说道。

“东方白鹳的传统繁殖地本不在黄河三角洲,它们通常在北纬40度以北的高纬度地区繁殖,而越冬地在长江流域到珠江流域之间。它们是纯肉食性鸟类,以鱼虾蟹为主要食物,黄三角湿地能为其提供不错的觅食环境。”朱书玉介绍,东方白鹳首次出现在黄三角湿地是20多年前,他见证了东方白鹳在这片湿地上的繁殖史。

1997年,国际湿地中国项目办事处与大洋洲办事处合作开展中国沿海鸟类调查。4月27日,朱书玉和同事以及两位国外专家正在一千二管理站孤北水库附近开展调查,水库北侧的沼泽湿地里,一群白色大型涉禽引起朱书玉的注意,他赶紧拿起望远镜看去。“是东方白鹳!”朱书玉兴奋地喊了起来,随即调查团队赶紧记录下了这一珍贵影像,一共19只,这是黄三角地区关于东方白鹳的首次野外确认。

“回去我们分析原因,普遍认为是那片湿地保护管理得很好,为它们提供了良好觅食环境。”朱书玉说,从那时起,保护区每年都会组织东方白鹳的调查监测,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东方白鹳正在保护区“安家落户”,由候鸟变成留鸟。

2.为了让鸟类更好地“留下来”

东方白鹳种群和繁殖数量在保护区不断增加,与这里湿地系统的持续恢复和栖息条件的不断改善密不可分,也充分体现了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显著成效。

2000年年初,由于湿地补水受阻,加之海水倒灌,造成湿地退化。为此,自然保护区管委会申请了保护区二期续建工程,在大汶流管理站规划了5万亩湿地修复区。“湿地修复区规划了大坡比的深浅水区、构建了多种微地形,并建设3条隔坝,4条引水渠,多个连通闸,2003年春进水,效果非常好。”朱书玉介绍,当年发现东方白鹳近200只,丹顶鹤、黑嘴鸥、大天鹅等越来越多珍稀鸟类的数量也显著增加。

为了更好地让鸟类“留下来”,保护区还先后实施东方白鹳、黑嘴鸥、鹤类等关键物种栖息地保护,以及柽柳、野大豆等原生植物保育和水生生物恢复等工程,生物多样性逐步提高,也让越来越多的鸟类在此安家。目前,自然保护区野生植被资源丰富,野生植物411种,野生动物1630种,鸟类由建区之初的187种增至现在的371种。

这里不仅成为东方白鹳的全球最大繁殖地,每年还有几百万只鸟儿在这里迁徙、越冬、繁殖,拥有着“鸟类国际机场”的美誉。

3.生态保护画卷徐徐铺展

保护生态,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2006年,保护区出台《东方白鹳保护规程》,从保护范围、措施、制度、巡逻等方面作了具体规范要求。同时,制定了详细的巡护监测制度,三个管理站,每个站规划5至6条路线,每周必须巡护一遍。“通过确定样线、样点、样方,观察记录鸟类状态、植被分布、水质、土壤、取食地资源状况等,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保护。”山东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赵亚杰说。

自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成立以来,保护区持续开展生物物种群数量、分布位置、活动行为监测,同时还对当地生态系统格局、外来入侵物种、生物链下游的底栖生物和鱼类等进行全面观测。“从去年开始,保护区‘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构建工作也正式启动。总投资1679万元的生态监测平台,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遥感、雷达、无人机等信息技术手段,借助‘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打造监控平台、展示平台、科普平台。”赵亚杰介绍。

同时,保护区坚持以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先后实施总投资10.6亿元的16个湿地修复项目,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连通水系241公里,修复盐地碱蓬、海草床4.7万亩,近两年生态补水超过3亿立方米,探索形成了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达到了“一次修复、自然演替、长期稳定”的良好湿地修复效果,河陆滩海复合湿地生态系统正在形成,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进一步增强。此外,东营正加快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完善市域生态保护体系,基本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地、湿地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为主,海陆兼顾的湿地保护格局。

东营被授予“东方白鹳保护地”

近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来东营市调研,并为东营市“中国绿发会东方白鹳保护地·东营”授牌。

中国绿发会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东营鸟类栖息地状况,增进对东方白鹳与鹰隼类鸟的生活习性及迁徙特点的认识;探讨、交流东营线鸟和谐相处的方法。

座谈会上,东营市观鸟协会介绍了东方白鹳和鹰隼类鸟的生活习性及迁徙特点。国网东营供电公司的相关人员分别介绍了“云端的守护”项目开展情况以及东营目前线鸟矛盾冲突和线鸟和谐工作开展情况。随后,中国绿发会一行前往东方白鹳繁殖地,考察巡护鸟类的筑巢繁殖情况,参观了高压线塔东方白鹳人工巢的建设使用情况。

东营市作为东方白鹳的重要繁殖地,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东营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高度重视,已将东方白鹳确定为市鸟。国网东营供电公司和胜利石油管理局电力分公司,面对大批东方白鹳选择在高压输电塔架上筑巢繁殖给电力安全带来的一系列隐患,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主动对接野生动物保护机构,潜心研究学习鸟类生态知识,探索出了安装隔离挡板、搭架引鸟筑巢、安装绝缘护套、同塔移巢避险、错时检修减少干扰等多项保电护鸟的举措,为东方白鹳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安全繁殖提供了基本保障。到2022年为止,东营市东方白鹳在高压线塔上筑巢繁殖已达150多对,年孵化幼鸟400多只,为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我国国有企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

据悉,下一步中国绿发会和国家电网公益基金会将联合国网东营供电公司、东营市野生动物保护(观鸟)协会等,共同举办“候鸟生命线”项目,对东方白鹳在黄河口地区的野外繁殖开展联合巡护。

数“说”山东这十年|让“鸟界国宝”东方白鹳爱上山东的理由

2003年起,东方白鹳开始在黄河三角洲筑巢,东营市成为东方白鹳全球重要繁殖地。更有部分东方白鹳不再进行季节性迁徙,而将这里作为长期的栖息之地。让“鸟界国宝”爱上山东的理由是什么?

东营河口区孤岛镇,一处东方白鹳繁殖巢内的鹳宝宝迎着朝阳,正在加紧练习试飞,为离巢做准备。

潍坊村民救助两只东方白鹳

9月15日上午,潍坊市寒亭区高里街道戈翟村村民在白浪河西岸发现两只东方白颧,其中一只翅膀受伤,村民发现后第一时间电话联系了寒亭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由分局和潍坊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工作人员对其伤口进行了处理,待康复后进行放飞,使其回归大自然。

东方白鹳现身青岛

每年冬天,成群结队的东方白鹳飞临青岛大沽河入海口觅食,成为胶州湾湿地贵客。

崔超 摄影

记者蹲点丨东方白鹳新“产房”,为何是黄三角

盛夏时节,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百鸟翔集,一种体态优美,有着黑色羽翼、红色双足的水鸟格外显眼,它就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

记者用望远镜看一个鸟巢,3只幼鸟正在成鸟身旁休憩,不时地转头梳理羽毛。旁边工作人员说,去年只有两只成鸟,今年2月份它们成功在野外繁殖了3只幼鸟带回来了,如今已是5口之家。

东方白鹳的传统繁殖地并不在黄河三角洲,现在缘何在此生儿育女?记者来到黄三角自然保护区,探访东方白鹳安家的故事。

1.从露面到繁殖

在保护区工作近30年的高级工程师朱书玉,见证了东方白鹳在这片湿地上的繁殖史。

他告诉记者,东方白鹳幼鸟在父母的悉心呵护下会变得高挑修长,身姿轻盈婀娜,浑身透着“高贵范儿”。当幼鸟的翅膀长度接近成鸟,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就能熟练地跟随父母外出,学习捕食技巧。

夏季,保护区内植被茂盛、食物丰富。记者跟随工作人员的脚步,看到3只幼鸟不时随父母到附近湿地觅食,长腿涉于水中,长喙精准出击,姿态优雅。在它们周围,数只东方白鹳或在水面上觅食,或舞动着硕大的翅膀,展现出优美的舞姿。

“东方白鹳通常在北纬40度以北的高纬度地区繁殖,而越冬地在长江流域到珠江流域之间。它们是纯肉食性鸟类,以鱼虾蟹为主要食物,黄三角湿地能为其提供不错的觅食环境。”朱书玉说。

东方白鹳首次出现在黄三角湿地是20多年前。1997年,国际湿地中国项目办事处与大洋洲办事处合作开展中国沿海鸟类调查。4月27日,朱书玉和同事以及两位国外专家正在一千二管理站孤北水库附近开展调查,水库北侧的沼泽湿地里,一群白色大型涉禽引起朱书玉的注意,他赶紧拿起望远镜看去。“是东方白鹳!”朱书玉兴奋地喊了起来,随即调查团队赶紧记录下了这一珍贵影像,一共19只,这是黄三角地区关于东方白鹳的首次野外确认。

“回去我们分析原因,普遍认为是那片湿地保护管理得很好,为它们提供了良好觅食环境。”朱书玉说,从那时起,保护区每年都会组织东方白鹳的调查监测,也更加注重对湿地的保护。

此后,在黄河三角洲监测到的东方白鹳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而且活动范围和驻留时间也有增加。2003年5月份,一个在保护区周边做芦苇种植及生态旅游的企业老板,打电话给朱书玉:“老朱,保护区垦五圈东南侧700多米,一个油田废弃的电线杆上有一个很大的鸟巢,你来看看是什么。”朱书玉马上赶到现场,发现正是东方白鹳的巢,一只成鸟正在孵化。“这是我们发现的第一个东方白鹳巢,很可惜,最后孵化没有成功。直到2005年,在保护区5万亩湿地修复区一号方台西侧高压线杆上,一次性发现5巢,其中2巢成功繁育5只,2006年又成功繁殖5巢。自此开启了东方白鹳在黄三角地区的繁殖进程。”

2.筑巢引鹳

与东方白鹳种群和繁殖数量在黄河三角洲不断增加相伴的,是这里湿地系统的持续恢复和栖息条件的不断改善。

2000年初,由于湿地补水受阻,加之海水倒灌,造成湿地退化。为此,自然保护区管委会申请了保护区二期续建工程,在大汶流管理站规划了5万亩湿地修复区。

“湿地修复区规划了大坡比的深浅水区、构建了多种微地形,并建设3条隔坝,4条引水渠,多个连通闸,2003年春进水,效果非常好。”朱书玉介绍,当年发现东方白鹳近200只,丹顶鹤、黑嘴鸥、大天鹅等珍稀鸟类也显著增加。

环境的持续改善,让越来越多的东方白鹳打算在此安家。然而,黄三角地区没有高大乔木,东方白鹳往往选择在高压线杆做巢,这对电力安全是一种威胁,而巢材缺失也让东方白鹳搭建的一些巢不那么牢固。

“我记得很清楚,2004年5月1日,一场大风,将一对东方白鹳在高压线杆顶部忙活一周刚刚搭出雏形的鸟巢掀翻到地上,心里很受触动。”朱书玉说,从那时起他开始琢磨怎么为它们搭建人工巢,招引更多白鹳来这安家。

随后,朱书玉查阅文献,开展巢穴调查,研究东方白鹳繁殖习性,最终,设计出了东方白鹳人工巢穴建设方案:15米高线杆,埋地3米,地上12米,顶端搭建镀镍钢制成的鸟巢骨架,设计直径从2.5到3米三个型号。2008年冬,投资13万元搭建的21个人工巢立了起来。

“这样做的效果很明显,2009年春,就有近70%入住。到现在我们陆续做了115个人工巢,入住率将近80%。”朱书玉说。

此外,保护区还先后实施东方白鹳栖息地保护工程,东方白鹳、黑嘴鸥栖息地营造优化工程,极大改善了东方白鹳栖息环境。

3.构建监测网

三脚架、照相机、望远镜、定位装置……大汶流管理站51岁的高级工程师吴立新,每天上班后第一件事就是背上装有近10公斤装备的背包开始巡护,在每个鸟类栖息地都要精准“打点”。

每天往返100多公里,巡检地点、经纬度、种群状态及数量等数据都要认真记录并上传到管委会科研中心。“这些数据的积累对鸟类保护工作至关重要。”吴立新告诉记者。

巡护、监测的过程,是科学研究、开展保护的重要环节。2006年,保护区出台《东方白鹳保护规程》,从保护范围、措施、制度、巡逻等方面作了具体规范要求。同时,制定了详细的巡护监测制度,三个管理站,每个站规划5-6条路线,每周必须巡护一遍。“通过确定样线、样点、样方,观察记录鸟类状态、植被分布、水质、土壤、取食地资源状况等,从而更有针对性开展保护。”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赵亚杰说。

为更好地了解东方白鹳习性、迁徙路径、健康状态等信息和生物学特性,为保护提供更多有价值信息,2010年开始,保护区每年都与安徽大学、中国林科院合作,为东方白鹳安装卫星环志。“目前,已成功为73只东方白鹳佩戴卫星跟踪器、彩环、金属环,通过互联网+全球定位系统,实时掌握野生鸟类繁殖、迁徙动态。”赵亚杰说,此外,还安装高清视频监控50余处。

去年开始,保护区“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构建工作也正式启动。总投资1679万元的生态监测平台,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遥感、雷达、无人机等信息技术手段,借助“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打造监控平台、展示平台、科普平台。

这句“山东式浪漫”让人沉醉,魅力何在?

10月19日15时,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第三场集体采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七个省区代表团的新闻发言人介绍代表团学习讨论二十大报告情况,并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山东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介绍了山东牢记总书记嘱托“走在前、开新局”的生动实践,以及山东非凡十年来取得的显著成就。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沿着黄河遇见海”这句专属山东的浪漫语句引发关注。这句专属山东的浪漫背后,承载的不止是诗与远方,还有舌尖上的极大满足。

九曲黄河,奔流不息。万里黄河长途跋涉,入鲁之后依次流经菏泽、济宁、泰安、聊城、济南、德州、淄博、滨州、东营九市,最终汇入渤海,并滋养烟台、威海等沿海城市。

“沿着黄河遇见海”,这是好客山东的又一张响亮名片,是好客山东用心讲好黄河、海洋故事,全方位展现山东特色文旅资源的深厚底蕴。

今年6月13日,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山东省旅游推广中心承办的“沿着黄河遇见海”主题直播活动正式上线。活动沿着黄河奔流到海的方向,以“一天一市”的直播节奏,先后走进菏泽、济宁、泰安等沿黄9市,用镜头直播采集每个城市各具特色的文旅资源,串联起一条山东省内沿黄流域城市的旅游风景线。此次直播共12个平台同步进行,8500多万粉丝围观,微博话题#沿着黄河遇见海#阅读量达1.2亿,“沿着黄河遇见海”由此火爆出圈。

随后的6月16日上午,“沿着黄河遇见海”新媒体联合推广活动暨2022年“好客山东游品荟”发布了“沿着黄河遇见海”主题高质量文旅产品。6月26日至27日,在2022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期间,多场以“沿着黄河遇见海”为主题的直播活动同步推出。7月29日至31日,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文创嘉年华暨“山东手造”进商业综合体营销推广活动设立“沿着黄河遇见海”展销专区……

“沿着黄河遇见海”,这是好品山东的又一份美食地图,是“舌尖上的山东”另一个版本的导航。

来到菏泽,一定要来一碗热乎乎的羊肉汤;来到济宁,一定要来尝尝来自江北“鱼米之乡”的鱼台大米;来到泰安,肥城桃、泰山板栗那味儿可比“白菜、豆腐、水”还美;来到聊城,东阿阿胶滋补又养颜;来到济南,章丘大葱、老济南把子肉是不可错过的经典地道美食;来到德州,德州扒鸡、燕陵蜜酒值得尝试;来到淄博,香甜软糯的博山猕猴桃可不能错过;来到滨州,沾化冬枣确定不摘点带回家吗?

来到入海口东营,“齐鲁名菜”大虾疙瘩汤一年卖出276万碗。新鲜美味的黄河口大闸蟹精养面积目前已经达到了8万亩,年产量7100吨。今年2月,山东省商务厅发布的“齐鲁名菜”或可作为一份“东营美食地图”, “黄河口酱老鸭”“大虾疙瘩汤”“利津水煎包”等榜上有名。

地辽天阔,飞鸟停驻,苇荡曳曳,水波粼粼。沿着黄河遇见海,一起来感受专属山东的浪漫,共赴一场河海之约吧!

新黄河海报集 | 不止青绿!这就是“幸福河”的山东底色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一组海报描绘“幸福河”的山东底色!

黄河时评 | 山东向世界发出邀约:“沿着黄河遇见海”,有画面了!

万里黄河,一路向东。在蓝黄交汇之处,可以看见,这里既是黄河入海的终点,又是驶向深蓝的起点。

在10月19日下午举行的二十大新闻中心第三场集体采访中,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表示,建设沉浸式沿黄文化体验旅游廊道,让“沿着黄河遇见海”成为“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新体验。“沿着黄河遇见海”这一富有想象力的场景表述,形象地展现了山东独特的沿黄达海优势,有现代版“黄河入海流”之感。刚刚到过威海市采风的越南之声广播电台驻京记者范秋水(音)更是表示,在这场集体采访中,自己在山东沿海城市的所见所闻和发言人的介绍一模一样,很有亲切感。

母亲河在山东流经9市25县,绵延628公里,最终汇入渤海;被大海滋养的潍坊、烟台、青岛、威海和日照“绽放”在山东的海岸线上。如果沿着这条路走,几乎可以深度沉浸式体验整个山东的精华。

黄河入海口“蓝黄”交汇的壮观景色。新华社发

在这条路上,绝美风光目不暇接。菏泽牡丹、济宁三孔、泰安巍巍泰山、济南天下第一泉、东营黄河入海口……一山一水一圣人尽收眼底。

在这条路上,诗和远方深度融合。红色旅游、博物馆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等新兴业态蓬勃兴起。

在这条路上,侠肝义胆的山东好人无数。像这两天刚刚冲上热搜的那位“弯腰28次”的济南姑娘李希晗,又或者免费提供30多个床位给异乡人留济过年的济南青年旅舍老板;还有菏泽东明那位拿着大喇叭,不停招呼着滞留司机前来喝粥的村党支部书记张少林……

在这条路上,“山东好品”琳琅满目。从海尔冰箱、海信电视、东阿阿胶、德州扒鸡等享誉全国的名优产品,到时速600公里的磁悬浮高铁、热转换率达51.09%的潍柴发动机、青岛港无人值守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北京冬奥会雪蜡车、歌尔AR智能眼镜、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养殖工船——“国信1号”等,将为您带来震撼体验。

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养殖工船——“国信1号”。新华社发

齐鲁大地文脉悠长、山水钟灵,无处不浸润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气息。尤其在山东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背景的加持下,更是彰显出无与伦比的活力和创造力。

——在这条路上,您可以欣赏山东历史上首部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等舞台艺术领域现有全部国家级奖项的大满贯剧目歌剧《沂蒙山》,深度感受沂蒙精神的创新传承;

——您可以遇见一部萃编2000年儒学精华的大典《儒典》,还可以在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感受智慧与智慧的碰撞,让自己离孔子近一点、再近一点……

琳琅满目的山东手造

——更可以深度体验诸多创意十足又贴近生活的“山东手造”,看见更多文化活态传承的新模式……

往前,河海交汇之处,看见的不是终点,而是经略海洋的“蓝图”。山东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把“走在前”汇聚起的新项目新动能,落在沿黄9市25县,形成了沿黄高质量发展高地。同时,作为海洋资源大省,实现高质量发展,山东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间在海洋,最大的动能也在海洋。前不久,山东首次发布的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1年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49万亿元,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9.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8%,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6.5%,海洋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2位。

“沿着黄河遇见海”,一路走来,看见产业强、动能足、生态美、文化兴的山东,正奏响一曲激昂澎湃的“蓝黄交响曲”。


半岛新闻综合整理 素材据闪电新闻、大众日报、东营网-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新黄河、山东卫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