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 | 青岛十年间财政收入翻一番 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七成以上

2022-10-21 09:25 青岛日报阅读 (62825) 扫描到手机

十年间财政收入翻一番,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七成以上

青岛财政:筑牢高质量发展之“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岛市各级财政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牢固树立“以政领财、以财辅政”意识,砥砺前行,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财政之“基”,交出了优异答卷。

十年来,青岛财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2012-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670.2亿元增至1368.3亿元,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9.2%。

十年来,青岛财政支出不断加码。2012-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766亿元增至1706.8亿元,年均增长10%,较高的财政支出强度为保民生、稳增长、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减税降费助力“放水养鱼、水活鱼多”

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青岛财政将减税降费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抓手,创新“三顶一叠加”减税降费机制,持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2012-2021年,全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规模达到1100亿元以上,特别是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实施以来,新增减税降费总额达到750亿元以上。

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落实,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实现了“放水养鱼、水活鱼多”的良性循环。数据显示,全市市场主体由2012年的51.5万户增加到2022年8月末的201.28万户。

今年以来,全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528.6亿元,其中,为4万户企业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404亿元,是去年全年退税规模的4.7倍。

自4月1日起,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正式实施,我市小微企业和制造业重点行业减负尤为明显。据统计,4月以来获得退税的企业中,小微企业户数占比达93.5%,共计退税185.3亿元,金额占比47.8%,制造业等行业共计退税189.9亿元,占比49%。

用政府“紧日子”换取人民“好日子”

财政支出的范围和用度,反映着城市治理的基本理念。

十年来,用政府“紧日子”换取人民“好日子”,用“三公”经费的“减法”助力民生福祉的“加法”,朴素的辩证法,彰显出青岛服务民生的财政“温度”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施政理念。

2022年8月26日,青岛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青岛市2021年市级财政决算草案的报告》,全市“三公”经费支出由2012年的10.8亿元降至2021年的2.8亿元,压减幅度达到74%。

2012-2021年,在收支平衡压力大的情况下,青岛市把握民生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确保民生投入只增不减,全市民生支出总投入达到9591亿元,占比稳定在七成以上,集中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十年间全市累计投入1423亿元,城镇累计新增就业556.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下。连年上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六次提高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分别高出国家、省标准107元、50元。连年提高低保标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107.3%,农村低保标准提高199.2%。

教育方面,十年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2978亿元,年均增长10.4%,满足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美好期盼。

医疗方面,十年间累计投入677.3亿元,着力加强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健康人才队伍等方面建设,健全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有效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住房保障方面,十年间累计投入345.8亿元,支持建设筹集人才住房26万套(间),公共租赁住房4.2万套,实施棚户区改造30.9万套(户),改造老旧小区1238个。

撬动资本力量加速品质蝶变跃升

今年年初,我市启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城市正在加速“蝶变”。

三年攻坚行动项目多、投入大,青岛市财政部门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从统筹资源、提升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方面入手,精准发力、靶向施策,积极探索破解重点项目筹资难题,建立了“政府投资+专项债+市场化融资”的多元化资金保障体系,全力支持打好打赢城市更新建设这场硬仗。

专款有专用,引得活水来。自2015年首次发行专项债券以来,我市积极争取专项债券额度由2015年7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488亿元,规模屡创新高,累计已达1886亿元,撬动项目总投资近万亿元。

今年以来,我市紧紧抓住国家鼓励在城市更新领域加大投资的机遇,已发行政府专项债券资金448亿元,其中用于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领域资金330亿元,占全部专项债额度的70%以上,拉动总投资超5000亿元。

青岛财政部门抓实专项债券项目资金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切实提升债券资金效益。根据财政部通报结果,今年我市新增专项债券使用进度达100%,位居全国第一。

另外,针对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项目个性化需求,青岛市财政部门还用活潜力巨大的社会资金,充分挖掘项目市场化运作潜力,引导社会资本通过股权合作、特许经营等模式依法依规参与项目建设,用市场化机制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在省内创新“特许经营”模式,采取竞争方式授权社会资本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投资建设运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并获取收益。

今年,在建立明晰的项目风险分担机制基础上,青岛运用特许经营模式推进总投资157.65亿元的胶州湾第二隧道等项目建设。

规范推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青岛市入库项目78个、入库投资额2244亿元,地铁4号线等6个项目获选成为全国示范项目,投资额219.42亿元。即墨区获选成为推广PPP模式成效明显、社会资本参与度较高的区县,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强力保障打好“三大攻坚战”

精准脱贫、污染防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三大攻坚战是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场决胜之战的三大关键战役。在青岛财政的强力保障下,我市“三大攻坚战”实现预期目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2015年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青岛财政部门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8亿元,年均增长35%,支持实施产业扶贫项目849个,200个省定贫困村、310个市定经济薄弱村、10个市定经济薄弱镇全部摘帽,3万市定标准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扛牢扶贫协作重大政治任务,累计安排财政援助资金34亿元,帮助安顺、陇南、菏泽三市190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青岛的金字招牌。十年来,青岛市财政部门累计投入节能环保资金234亿元,保障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公园城市建设等城市发展战略,并持续加大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推动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监测数据显示,我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57.6%,空气质量连续两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面推行河长制、湾长制,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到99%。

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石,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青岛财政部门始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守牢“一排底线”。落实疫情防控资金77亿元,筑牢疫情防控防线。坚持防风险与促发展并重,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严格控制在合理区间,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