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评面丨做好当下,才可谈诗与远方

2022-10-29 07:41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79665) 扫描到手机

□特约评论员 宋守山

最近,两条与数字100有关的视频引人关注,一条是四川博主张先生带69岁的妈妈旅游,目标是100个地方,首站到了青岛。另一段是95后女孩小万,带84岁的独居爷爷游中国,目标是完成老人100个心愿。

在新冠疫情进入第三个年头的当下,中年人的不易在于一边是生活的忙碌,另一边要面对不确定的疫情传播,以及可能被不时影响的生活。当然,还有一部分人是羁旅之思,故乡遥,何日去,久作长安旅。疫情期间的空间阻隔,也让人需要内心的慰藉,再加上“常回家看看”的人类永恒主题,所以,这两条视频引发了公众广泛的情感共鸣。

当然,也有人在质疑是否有“炒作”的嫌疑,其实做此争论大可不必。在一个网络社会中,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放大自己行为的影响力,将越来越成为一部分人的能力与权利。如果这种对于影响力的放大,能够带来公众的思考,则善莫大焉。特别是在一个日渐老龄化的社会中,那些形单影只、内心孤独的老人,更应该得到关注、关心与关爱,因而两位网友的举动,孝心满满,值得称赞、祝福,也值得学习。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说的是孝敬老人要趁早。但这两条视频之所以引发共鸣,并不是鼓励儿女辞掉当前的工作,回到家乡“躺平”,去陪家中老人看看祖国的大好山河。恰恰相反,这两条视频在告诉我们,要珍惜当下,以及需要持有一种什么样的态度生活。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内心的诗与远方,但如何实现这种诗与远方是个问题。如果没有眼前的脚踏实地,最终只能是一种纸上的抒情,充其量是一个内心的空想家。结果呢?不过是梦幻泡影。

“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做好当下,是一种社会责任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但人是有惰性的,也总是想给自己找一点理由,去抚慰自己偷懒之后的内心愧疚感,比如当下的“疫情”也成了一种理由。可是,疫情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它就在那里,成为一种外在的客观环境。只有秉持一种刚毅卓绝的态度,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才能有诗和远方的可能。

(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媒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