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调查|共享健身舱,为何水土不服?记者调查市场现状,资本狂欢后“宠儿”变“弃子”

2022-11-10 20:34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3804849)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玉凡 王洪智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健身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作为共享经济的产物,共享健身舱于2017年下半年开始落地。连日来,记者在岛城走访发现,有些健身舱却因为水土不服成“摆设”。业内人士介绍,在资本的加持下,共享健身舱发展迅猛,但由于自身短板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共享健身市场遭遇“成长的烦恼”。

反映:

共享健身舱成“摆设”

李沧区一处共享健身舱成“摆设”

“我们小区的健身舱很久没人用了,里面的设备也没有了。”近日,市民杜女士反映,在李沧区金水路附近一小区内,共享健身舱成了“摆设”。11月9日,记者来到该小区,发现小区内的这台共享健身舱已经“废弃”许久,上面蒙上了厚厚一层尘土,里面的健身设备早就不见了踪影。

“24小时自助健身”、“0.2元/分钟”、“扫码开门”……记者从健身舱外表上,仍然能看到广告内容。“这个大盒子在这里好几年了,现在也不知道谁来负责。”现场一位居民告诉记者。

记者检索发现,这款共享运动舱官网介绍,健身舱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24小时无人运营、用户无需办卡、只需楼下步行5分钟,即可扫码运动、自助支付、打造智慧社区,形成“社区5分钟运动圈”,让用户不在因为距离、环境、天气、惰性等原因而搁置运动计划,让运动成为习惯。

李沧区一处共享健身舱成“摆设”

不过,记者检索发现,这款共享健身舱的微信公众号已经长时间未更新,官方微博最近一次更新在2021年10月20日。11月10日,记者联系了这款健身舱的官方客服,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李沧区的这处共享健身舱已经暂停使用,市南区还有一处健身舱可正常使用。

说法:

发展“乏力”淡出视野

细心地市民会发现,类似的共享健身舱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在市民身边出现。出现之初,这些共享健身舱打着共享经济的概念,分布在距离居民生活更近的地方。在传统健身房模式发展面临经营不善、关门跑路等问题时,共享健身舱一度引发关注,并吸引不少健身人士的使用。但时至今日,共享健身舱似乎正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与共享单车、共享电动汽车一样,随着资本的“乏力 ”,共享健身舱也慢慢变得没落。

据了解,早在四五年前,共享健身舱就开始出现,其中行业内比较知名的一款共享健身舱创立一周估值过亿元,曾经在半月内拿下两轮共2500万元的融资。随后,各个品牌的共享健身舱也迎来融资热潮。

不过,业内人士介绍,共享健身舱其自身存在短板,例如用户体验并不令人满意,共享健身房提供的是在一个相对密闭空间的自助健身服务,存在设备种类数量少、空间狭小等问题。自助健身设备无法大规模投放,有限的数量面对市民碎片化的需求,其吸引力大打折扣。此外, 有些产品的价格方面并没有优势,只能吸引一些喜欢猎奇的“散客”。

调查:

智能健身设施受欢迎

器材维护亟待完善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与共享健身舱相似的公共智能健身设施也在市民身边悄然出现。这些健身设施拥有独立的智能健身系统,具备自动语音播报、实时更新运动数据。在一些设备上,市民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连接健身设备,获取个人运动的时间、卡路里消耗数量等信息。为了节能,不少设施通过太阳能为自身供电。市民一个人健身,也享受到良好的互动体验。很多设施顶部设置了顶棚,既美观又能遮阳挡雨。

西海岸新区一处智能健身设备

不过,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有些智能健身设施存在维护不善的现象。近日,记者在文登路一广场上看到,此处安置了多台智能自行车健身设备,其中一个设备的脚蹬已经掉落。在金华路一小区内,安装没几个月的一处智能健身设备的显示屏疑似出现故障。在长江中路一小区内,小区内安装的智能健身设备,吸引了不少市民的注意。

“市民的正确使用和爱护很重要,但器材的维护、修缮同样不能缺位。设置健身器材的初衷是给市民提供方便、舒适的健身环境,如何让这些新型的健身设备不要那么早的破旧,也应引发相关部门、维保方的重视。”市民赵女士说。

延伸:

共享经济面临“瓶颈”

记者观察,共享经济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例如此前出现的共享充电宝、共享电脑、共享汽车、共享衣服等。但是,它们之中不少遭遇了“从宠儿到弃子”的尴尬局面。在共享经济发展中,繁荣火热的背后,一些平台面临“赔本赚吆喝”、运营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稳定盈利方式的问题,很多资不抵债尴尬退场。

例如,今年9月份,作为共享经济代表的“共享充电宝”就价格上涨引发关注,据媒体报道,不少城市的共享充电宝价格涨至4元每小时,引发网友热议。记者此前在市南区江苏路租借一共享充电宝,短短37分钟即收费5元。

此外,共享单车也是共享经济的代表,随着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在贴身肉搏后“死伤”大半,从2020年开始,处于风口之上的共享电动车卷土重来,哈啰、青桔、美团等品牌纷纷抢滩青岛,一度形成“群雄争霸”的局面。记者此前调查发现,岛城街头已鲜见共享电动车的身影,而在城阳区双元路一废旧厂区大院内,数千辆共享电动车却在“沉睡”。

业内人士分析,共享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但长期跑马圈地的巨额投入以及回报率限制使得共享经济发展出现瓶颈,未来共享经济的竞争还将进一步加剧,大浪淘沙后,或将有品牌面临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