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岱财评|从原料开始“预制”,山东补齐预制菜产业链标准关键一环

2022-11-19 19:35 大众日报阅读 (127742) 扫描到手机

山东省政府办公厅16日印发《关于推进全省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要依托特色产业平台项目,提升果菜菌茶、畜禽与屠宰、水产健康养殖等原料供应基地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水平。同时,支持预制菜企业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模式,稳定原料供应,保障质量安全,提升品质水平。

该举措统一了原料生产标准,补齐预制菜产业链标准缺失的“关键一环”,构建了具有山东特色的全产业链预制菜标准体系。

山东是农业大省,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生产了全国8.1%的粮食、9.8%的肉蛋奶、11.2%的蔬菜和12.8%的水产品。2016年,山东率先在全国发布省级农产品整体品牌,推出了“齐鲁灵秀地、品牌农产品”山东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重点打造了寿光蔬菜、金乡大蒜、章丘大葱、沾化冬枣等13个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涵盖种植、养殖、捕捞多个领域。

对山东来说,只有依托特色产业培养,放大预制菜产业集聚效应,才能提升农民制作标准化农产品的能力。《意见》强调,要依托特色产业平台项目,实施“13+N”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方案,着力打造寿光蔬菜、沿黄肉牛、沿黄小麦、沿黄大豆、山东大花生等国家级产业集群,建设特色优势食品产业集群,实现技术协同攻关、产品协作配套以及品牌共建共有。到2025年,全省将建设具有山东特色的预制菜产业园30个。

当前情况下,预制菜企业和农业生产端之间对于食材的质量评定存在较大的差异,传统农业生产更关注规模、成本、产量及农产品的外观品质,往往会忽略预制菜企业对农产品的加工品质、食用品质、营养品质等的内在要求。《意见》支持鼓励预制菜企业通过自建基地、订单基地等方式,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模式,稳定原料供应,保障质量安全,提升品质水平。从企业出发,由企业负责种植管理、技术指导和产品加工,再由合作社牵头组织基地农户进行种植, 实现了面向预制菜企业的农产品个性化定制。

建立一套完善的生产管理全过程标准化体系,是预制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就要依据预制菜企业需求建立不同种类预制菜的产品标准和质量评价方法,再据此建立食材加工标准等产业生产标准和技术规范,逐步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如今,山东省以企业需求为中心,立足本地产业优势,推动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无疑是在畅通预制菜产业全链条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不仅如此,《意见》还鼓励企业发展“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电商销售”“健康数据+营养配餐+私人订制”等模式,发展团餐、电子商务等新业态。这实现了“原料—车间—餐桌”三级联动,保证终端消费需求能及时反映给产业链前、中端各环节主体,主体则及时调整转换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重新反馈给消费市场,形成预制菜产业全链条里产业内相互配合、产业间耦合联动的发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