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岛|昔日影剧院,影星成名地——李村路上的杂货批发老字号以及档案往事

2022-11-20 18:24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56461) 扫描到手机

□文/图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老照片除外)

李村路,处于大鲍岛街区的北端,建筑相对较少,因为道路北侧规划为停车场。在档案中,商号没有即墨路长,翻看老字号名单,神州大药房、青岛影剧院,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不止一次探访李村路,每去一次,都会开阔许多。连接济宁路和中山路,围合出大鲍岛街区方正的形状,这条路依然是颇具本土特色的道路,大量的即墨人、平度人、胶州人聚居于此,经营杂货,让老街区更加生动多彩。

街道档案

杂货批发一条街

走访李村路,虽然同样处于忙碌的状态,但开阔的视野,没有给人局促的感觉。与老街重逢,尽管旧貌换新颜,依然留有当年滋味。

建筑上留下的商号牌匾痕迹,亲切,又厚重,房顶的山墙,石雕花纹,刻入了肌理。透过时光,街道恢复了人来人往,流动的摊贩,忙碌的柜台,忽明忽暗的光线,在档案中,在老青岛人的记忆中,闪现出来。

李村,顾名思义,以“李”姓命名之村。明代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因为战乱而人烟稀少的土地上,迎接来了一批从云南迁徙而来的移民,他们依河农耕,垦荒种田。人群中有一个“姓李名周的人来到这里,发现了这片平坦土地,盖了一个茅草屋,垦荒种田,繁衍后代”。1930年修撰的《李氏族谱》中也提到:“吾始祖周自云南来至即墨城东流村,又迁居李村,迄今十有七世。”大鲍岛街区,以山东城市命名,胶州路北端的即墨路和李村路,则是本土地名代表。

一张老照片,给人以无形的震撼,原来,李村路建设之初,是通往大海的。随着城市的发展,道路延伸,李村路的视野被建筑遮挡,变迁也就随之而来。

翻看档案,李村路集中了一批土产、杂货批发商店,16号新盛泰水果土产店,经理是即墨人黄镇卿,股东是同乡牛锡炳;在同一位置,复聚盛杂货店的经理牛葑裕,也是即墨人;20号天茂盛合记也是一家由即墨人开的蔬果店;22号德盛泰杂货店,经理李德财来自平度;28号德盛福蔬果店经理徐德和,来自胶县;还有31号福源号土产店,33号泰生昌土产店,由烟台人孙丹山经营,股东20人,多数都来自烟台;38号瑞成号土产店,经理是掖县人郭慎卿,股东有招远人王祥麟、王香五、王祝三,掖县人郭修业、陈泰崙等。同时,他们还开办了瑞大号布匹批发商店,经理由招远人许宪章担任。另外,李村路40号有多家商铺,华昌号杂货店,隆祥号纱布店,裕丰商店杂货,志成号布匹批发,这些商铺代表了李村路的商号品类。

批发,也给李村路带来了新的商机:住宿。所以,李村路上有多家客栈,较为大型的有李村路53号裕长栈,小型的有顺发栈、裕丰栈等,作为商号业务人员落脚的场所,客栈既是住宿场所,同时也是贸易往来的交易之地。

梨园公会也在李村路,位于8号。公会组织遍布大鲍岛街区,为维护商号的权益,也维护消费者的利益。随着影院、戏院的兴起,梨园行也成立了团结互助组织,不仅开办小学,还定期组织义演资助贫困同行。著名京剧齐派老生周麟昆(周昆)作为梨园公会会长,曾资助过新凤霞,在新凤霞的回忆录中,她说,在青岛,她们母女四人走投无路的时候,周麟昆向她伸出了援手,“东镇光陆戏院是他的剧场,有江昇号。周麟昆知道我困在青岛,他说:‘咱们都是艺人,都从天津来的,艺人帮艺人,同在一锅里找饭吃,你就在我们班里一起混碗饭吧。’大嫂跟周大哥热情地为我安排演出和吃住,份子也给得多”。于是,新凤霞和周麟昆密切配合演出,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剧院往事

设施优良,号称华北第一

建筑,是跃动的旋律,凝固在岁月的长河中,即便因前进的步伐而消失,也会在档案中找到它的旧影。在与电影一起成长的历程中,影剧院是这座城市的艺术殿堂。不同的是,李村路的青岛影剧院是伴随着殖民史而诞生的。

音响效果佳,设施先进

“兹为李村路17号(据记载门牌号为李村路12号)建筑青岛电影院,同电影院前之李村路及李村支路某号,系管积堂所有之二阶楼房,在公众多数人抱拥之电影院,万一勃发非常事件,实为避难之一大障碍物也,而于人命救护上,诚有莫大之危险,恳请贵会代以稳便之办法,婉转接洽购买。”这条呈文的时间是1939年12月23日,所用的信笺为青岛市场三路26号电气馆的信笺,申请人是日本人三浦林藏(三浦爱三)。

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先生曾称,三浦林藏是青岛日本人中的名人,他虽然不是三井、三菱这样的日本大亨,但他在青岛日本人社会中黑白两道都行得通。他以开设电气馆电影院起家,又开了青岛映画剧场(青岛影剧院)、东洋剧场(胜利电影院)。除映画庄茶座外,还开有若草餐厅、三浦美术社、三浦电器商店及妓院。发财之后,三浦又回日本国内发展,后来三浦家族以青岛的市场三路电气馆为自己的发祥地,时常会回来看看。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在河北路上开了一家日本戏院,取名乐乐座(旧址即今江宁路直对河北路处),演戏剧和电影,规模很小。后来又把被日本霸占的“中国剧院”改名为“乐乐座”,1919年时,电气馆开业。20年后,在李村路12号青岛映画剧场,也就是青岛影剧院开始兴建。“映画”在日语中是电影的意思。

三浦聘请了日籍设计人员规划设计,1940年5月竣工。电影院是一幢座南面北的三层建筑物,选址非常讲究。主口设在北侧,处在非常理想的商业腹地中心,门前道路西去达中山路和馆陶路,东侧临聊城路,北边通过数十阶的狭窄廊道,则直达当时已极为热闹了的市场三路和劝业场。建筑外型模仿了轮船的塔楼,有圆形“舷窗”。整个建筑,柱石为水磨石,外墙均用蓝红白三色马赛克拼贴,水形图案,给人以航行的感觉。“门前有小广场、门厅、过门厅,进门后有回旋式半圆廊,内为观众大厅,并有楼梯直通二楼,二楼为观众厅,三楼为放映室。整座建筑面积为2323平方米。正前方为舞台。共有座席1051个”。大厅内是慢坡式地形,场内音响效果好,在台上用普通的声音讲话,楼下楼下的每个座位都能清晰听到,得到了电影演员、导演赵丹的大力赞誉,所以,日后,也成为话剧团最愿意演出的剧场。因为装修十分华丽,曾被称为华北最佳电影院。1940年5月25日,影院开幕,三浦特地从日本请来剧团上演日本古装戏,接待在青的日本人。除演戏外,专门放映日本电影。

名人缔造演出盛事

这里最初有员工30多人,主要演出日本古典剧和电影。当时的日本著名影星,曾在林则徐禁烟事件影片《百世流芳》中饰演一个小女孩的李香兰,唱着《戒烟歌》蜚声影坛,也曾在这里举行过一个独唱音乐会。三浦还在影院里开办了咖啡厅和广告社。

1945年抗战胜利后,青岛映画剧场改为庆胜剧场,1946年7月改为电化教育馆。1946年,蒋介石来青岛时曾率领幕僚秘密在这里观看马连良主演的京剧《十老安刘》。1947年,这里改为青岛影剧院。

音响效果好是青岛影剧院的特色,所以,当年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来青岛,都选择在青岛影剧院演出。大量的表演艺术家,在这里留下了足迹。随着时间的推进,1956年,青岛成立了青岛市话剧团,团址在茌平路上,排演和演出都在青岛影剧院。上百部剧目,比如《桃花扇》《布谷鸟又叫了》《双婚记》《敢想敢干的人》等等,几乎都在青岛影剧院首演。

1962年,上海电影演员剧团来青岛,在影剧院演出了《上海屋檐下》和《雷雨》,当时的团长是张瑞芳,导演是赵丹,演员有上官云珠、王丹凤、高博、舒适、康泰、夏天等,那几场演出在青岛堪称一大演出盛事,场场爆满,剧场大玻璃门甚至被挤碎。

一批批新星,包括邵宏来、王英之、唐国强,都是从这里走向了演员之路。

作为青岛第一个放映宽银幕电影的影院,青岛影剧院一直在放映上保持着领先的地位,改革开放后,楼上设了双人座,开办了音乐茶座、录像厅、电子游戏室等,成为时髦的象征。不过,青岛影剧院因为屋顶为木质结构、存在消防隐患等原因,被依法责令停业,原先的工作人员分流安置,此后一直闲置。2011年随着东西快速路二期工程的进行,曾号称“华北第一”的青岛剧院从李村路上消失了。

一则启事

王尽美与神州大药房

沿着李村路向西走,到中山路,一眼就可以看到老字号药店宏仁堂。其实,在李村路上,也曾经有一家老字号药店:神州大药房。

神州大药房的原址是天津路4号,后来搬迁至李村路。青岛文史学者侯修圃先生称,神州大药房始建于1923年,创建人为张国良。

张国良是安徽人,生于1898年。1919年,毕业于天津军医学校,后赴日本留学,学习制药化学专业,3年后学成回国。他一直想开一家自己的药店,于是,在堂叔张子青的资助下,1923年,神州大药房正式开业,开始规模较小,门面仅40多平方米,从业人员5人。

一年后,张国良的弟弟张松岩从天津军医学校医疗班毕业来到青岛,兄弟二人合开神州诊所。而后,他们搬至李村路与博山路口三层大楼,一楼零售,二楼批发,三楼接待来青的客商,实行一条龙服务。当年,西药主要依靠从德、英、美等国家进口,民族制药工业遭到排挤。张国良决定改变现状,他陆续买了压片机、滚丸机、抛光机,研制国产药。由于张国良积极经营开拓,较短时间里研制出的中成药和西药品种由最初的十几种发展到一百多种,其中“神州五积神”(驱蛔虫)、“神州十滴水”(治腹痛、腹泻)、“四妙散”(治胃痛)和“赛大蒙”(退热止痛)等影响最大,不仅在青岛,而且在胶东半岛一带颇为畅销。

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的一段往事,也给神州大药房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那时是1925年1月,王尽美受孙中山委派,来到青岛,入住天津街59号的连升栈,在当时的李村路神州大药房三楼设立了国民会议促成会筹备处,并在1月11日的《大青岛报》上刊登《王尽美启事》:“鄙人此次来青,因无适当住处,致与各界接洽诸多不便,殊深抱歉。现与国民会议筹备处商妥,每日下午二时至五时,假李村路29号神州大药房内三层楼上该会会所招待各界。如有以国民会议事见询者,届时驾临为盼。”

这条广告的刊登,为王尽美在青开展革命活动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遗憾的是,7个月后,王尽美肺病复发,送往医院后不治身亡,而他在《大青岛报》上的这则简短的广告启事,成了一份永远的记忆。

1940年初,神州大药房扩张到济南,先在济南二大马路、纬五路开设神州大药房兼诊所。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国良之子张文光、侄子张文藻相继毕业于上海同德医学院和西北医学院,到神州大药房和神州诊所工作,青岛神州大药房和诊所的发展达到巅峰。后来,神州大药房撤除了客房,迁走了仓库,开办神州医院,设内科、外科、小儿科等,还有病房。青岛解放后,神州医院规模缩小,在底楼占用部分门头开药房兼门诊,由张国良坐诊。1964年,由于张国良先生身体欠佳,药房黯然停业,医生并入市北区医院。

见证者录

旧照写真与老街记忆

2022年,青岛接收百年,一本《接收青岛纪念写真》,用照片还原了接收青岛的全过程。出版这本写真的印刷社,名为光华制版社,就位于李村路上。

掖县人班鹏志(1900年~1985年)1913年来青岛,当时只有13岁的他,进入《大青岛报》跟日本人当学徒学制版。随着时间的推移,班鹏志的技术日臻成熟,他决定在李村路上开了一家光华制版社。凭借掌握的全套制版技术,他收集、拍摄当时大量的照片,印刷了《接收青岛纪念写真》,向世人证明了他的制作水准。

图片集中的照片,除巴黎和会和华府会议以及的历史照片,都是班鹏志拍摄的。他将1922年中国政府从日本手中收回青岛主权这一事件的前后过程,拍成大量新闻纪实照片,于1924年出版了青岛第一本摄影图片集——《接收青岛纪念写真》,为后世留下一份珍贵史料。这是青岛第一部写真新闻图片集。全集内有照片279幅,并以文字说明,创造了以照片形式写志的先例……

半岛全媒体记者利用将近半年的时间,走过了老街小巷,眼看着街道、建筑一点点发生着变化,感触良多,就在探访的过程中,初步改造结束的建筑中,也在悄然改变。这是岁月的痕迹,更是时光的魅力。人来人往中,建筑用安静的身躯,迎接着市民对它的评价,有赞叹,也有怜惜,有亲切,也有陌生。

离开大鲍岛将近20年,留在脑海里的片段是温馨的场景,也含有无奈的叹息。城市更新,带给老街全新的外观,也保留着街区的旧貌。没有了拥挤在大院里的生活用品,没有了里院栏杆上搭满的衣物、食物,院落终于还原了最初的样貌,也展示了设计者的匠心。

老字号的光辉渐行渐远,留下的仍在回味;新的商业形态也在缔造中,潮流涌动在老街中,旧日老人聚居的院子,迎来了年轻的面孔,也带来了城市的活力。其实,当年的大鲍岛就是时代潮流地,牛仔裤,大波浪,男女青年一直是这里的主人翁,“最流行的歌曲每天从五花八门的衣丛中钻出,女生们挑三拣四,帅哥酷弟在此比划着吐出了这城市最新的口头禅”,上街里成为孩童们最盼望也是值得炫耀的事情。只是,城市的变迁,让老街褪去了芳华,那一代年轻人怀念的老街,被新一代年轻人忽视,改造是老街的重生。

怀念,是一种情愫。每每探访,总能遇到老居民,每一步改造他们都很关注,在这里洗过澡,在那里吃过饭,他们常常主动向来访者介绍,言语中满是自豪;参观,来自他乡的游客。几次探访,都遇到拖着行李箱的游客,尽管尚未完全开放,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还是陆续进入了老街,他们一路打卡拍照,问及感受,说这里很有情调。

不同的访者,有不同的感受,或醇厚,或清新,我们将继续关注,记录他们的脚步,为城市留下更多清晰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