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岛|化解绑架案,青岛终回归——挫败日方幕后阴谋,收编孙百万,青岛接收仪式顺利进行

2022-12-11 17:32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70002) 扫描到手机

□文/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图/《接收青岛纪念写真》(青岛市图书馆提供)

1922年12月10日,青岛总督府门前广场,人头攒动,当观象山的时钟奏响午间12点的钟声时,人群欢呼起来,掌声雷动,悬挂了多年的日本太阳旗终于从总督府楼顶落下。锣鼓声、鞭炮声,不绝于耳,踩高跷、扭秧歌队伍从广场走过,洪波涌起,与欢呼声一起掀起声声巨浪……

时光已过百载,难忘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更难忘那些为了青岛回归而付出努力甚至血汗的功臣们。就在接收前不久,日本操纵匪徒孙百万,制造了震惊全国的绑架案,意图破坏中国的接收计划。陈干挺身而出,单枪匹马,深入虎穴,劝降孙百万,得以为青岛回归保驾护航。本期,通过全面采访,还原事件现场,再现青岛回归祖国怀抱的不屈历程。

阴谋策划 孙百万潜入市区

1922年12月6日,窗外,冬日的阳光格外明媚,一阵暖意袭来。

在北京赴济南的途中,王正廷心生无限感慨和期待。刚刚签署完《山东悬案细目协定》,日方代表小幡酉吉苦涩的笑容仍在脑海中盘旋。此人笑里藏刀的奸诈王正廷算是领教了,尽管难缠的谈判进行了一轮又一轮,总算有了良好的开局,接下来就是备受瞩目的接收仪式了。在王正廷看来,这是中国外交的巨大成就,所以他欣然接受了大总统黎元洪特派的接收胶澳和胶济铁路的任命,并出任外交总长一职。

接下来的接收应该会很顺利了,王正廷想。

然而,前来接站的徐东藩一脸惊惶,让王正廷心头的暖意顷刻扫空:青岛出事了。徐东藩颤抖着说:“怕是要功亏一篑!”原来,青岛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绑架案。

12月1日、2日,《申报》《晨报》《大公报》等各大报刊都刊载了《青岛商会长被土匪架去》的惊人消息,在青岛市档案馆馆藏的史料中,可以看到这些报道:“11月30日七时,匪首孙百万闯入东华旅社,将青岛总商会长隋石卿、田督军派来视察接收情形之茅处长少甫同时架去,不知下落。昨晚已诏大桥警务部长,今早拟谒由比司令交涉。恳请督办向小幡公使从速严重交涉。本日各商户纷纷闭门。”

孙百万,是活跃在青岛山林一带的匪首。

1916年1月,袁世凯称帝后,辛亥革命元勋居正等人,奉孙中山之命,在山东组建讨袁部队。队伍的组成者多为洋车夫等劳动苦力,吃苦耐劳,战斗力不足。无奈之下,居正又到东北招募了一支3000人的武装队伍,组成人员以土匪为主,这支作战凶悍勇猛的队伍,被老百姓称为“红胡子”。袁世凯死后,队伍收编,不愿被收编的土匪一哄而散。孙百万和马文龙两个小头目,带领一小队人留了下来,在大珠山、小珠山、薛家岛一带继续干土匪的勾当。这帮人可是真正从战场上历练出来的,战斗力非常强大,“孙马匪帮”发展得越来越大,1922年冬已经达到了2000多人的规模。

日本人是如何与孙百万勾结到一起的?在绑架案发生后,日本媒体中都有“刚正不阿者”——《东京国民新闻》揭露了事件内幕:维持青岛治安的日本宪兵队,与青岛附近的土匪联络,始于日军侵占青岛之时。当时,日军利用土匪管理周边治安,关系逐渐密切,“有时宪兵队中竟可为彼等谋种种方便者,有时并有宪兵司令官之命令亦不能行之怪事”。

1922年11月中旬,日本特务潜入深山密林,找到了孙马匪帮,邀请孙百万和马文龙到青岛市内商量“大事”:默认匪帮可以到市内抢劫,并秘密供给军械。

双方心照不宣,孙百万和马文龙全副武装,趁着夜色潜入市区,一路上,没有受到任何阻拦。因为青岛守备军司令由比光卫已经裁撤了李村、四沧一带的警力,腾开大路,纵匪下山。

顺兴楼里,觥筹交错,气氛热烈,青岛宪兵队队长兼警务部长大桥许以重诺,并出资20万元作为“经费”,让孙百万在市区设立“机关”,可以“为所欲为”。

初冬,寒意阵阵袭来,跟随冬日的气温正在变冷的,还有一度熙熙攘攘的大马路,中山路上,人烟稀少。前几天,堂邑路布匹行遭持枪匪徒抢劫的消息不胫而走,劫匪留下了一句“想收钱的话就去找孙司令”,更让商户们战战兢兢。光天化日,当街抢劫,风声鹤唳,大家奔走相告,商号们纷纷关门歇业,市里几条繁华的市街,一下子冷清起来,就连老字号瑞蚨祥、谦祥益等都相继关了门。

寂静的寒夜里,不时传来阵阵枪声,遥望忽明忽暗的火光,百姓们纷纷打点行装,“一轮逃亡的风潮继之而起,码头、车站一时被携家外出避乱的人流塞得水泄不通”,青岛文史专家于佐臣先生在《青岛回归》中称。“匪乱横溢,中国即将接收的青岛将变成一座空城”,扰乱人心的消息同时散布开来。

即墨路三义栈里,孙百万听到市面上的消息露出满意的笑容,他的目的达到了。

商会介入 隋石卿遭到绑架

商号纷纷停业的消息传来,青岛商会会长隋石卿心急如焚,他拍案而起,焦急地在办公室踱步思考对策,随即决定紧急召集商会理事商议对策。

会上,隋石卿表示,匪徒当道,日人不管,接收临近,如果不立刻解决这混乱的局面,恐怕会生变故。“我亲赴三义栈跟他们谈,看能否花钱保平安”,在场的理事们纷纷表示愿意出钱。有人担心隋石卿的安危,劝他派别人去。隋石卿说,眼下正是非常时期,对方又是匪首孙百万,此行危险,还是自己去一趟吧。鄷洗元、包幼卿、丁敬臣、傅炳昭、宋雨亭等在青岛赫赫有名的商界大咖们,都表示也随同隋石卿一起去,被隋拒绝了,他不想让大家都陷入危险之中。

恰好被鲁案善后会办田中玉和山东省长兼任胶澳督办熊炳琦委以重任的监收专员茅少甫从济南来到青岛,他决定和隋石卿一起前往招抚,先由隋石卿出面。

隋石卿(1889年~1938年),字熙麟,文登人。因自幼学习外语,到青岛德商顺和洋行当翻译。不久,当上了买办,进入商界。1922年担任青岛总商会会长,连任至1927年,并兼任山东银行青岛分行行长,青岛地方银行经理,在青岛颇有威望。

单刀赴会,隋石卿的命运牵动了商户们的心。

班鹏志的《接收青岛纪念写真》的一张照片中,商户们聚集在孙百万的临时机关三义栈和中和栈门前,关注着谈判情况。

几番谈判下来,孙百万提出了要求:不仅要钱,还要两千多兄弟们的饭碗。隋石卿表示,只要孙百万不再打家劫舍,他会出面为孙百万和接收大员们牵线,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然而,隋石卿毕竟不能代表政府,见迟迟没有回音,孙百万怒了,双方再会面时,这位匪首大发雷霆:“我非把12月10日这个好日子搅了不可!”因为,此时孙百万已经和日本浪人达成了协议,策划在接收青岛这天联合举事,绑架中方接收大员,爆出一个惊天大阴谋!

不过,孙百万放在日方的希望也落空了,因为现属日本宪兵队的280名中国巡捕和密探的去留都是个问号,孙百万的要求就更摆不上日程了。得到这个消息,孙百万暴跳如雷,发完脾气后,他立刻冷静下来,决定铤而走险,在中国军警进驻青岛接防这天,“搞个大的”。

1922年11月30日傍晚,孙百万突然率人闯入东华旅社,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隋石卿和茅少甫的额头……

消息传出,骚乱又加重了。田中玉和熊炳琦立刻决定派人由财政厅提取收抚编练经费两万元,即日赴青救人。日本方面先是报告称“隋某系自行逃匿无踪,并未被架去”。济南的交涉员面见日本领事,质问治安问题,日本领事又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在青岛未交还之时,发生此事,日本自应负责。不过日本军队现已回国,中国如必欲日本剿捕,势必将日本军调回。”他们制造混乱的目的昭然若揭。

深入虎穴 陈干慷慨劝降

“堂堂一国政府,竟会出这种下三滥的招数!”

济南,听闻事件的经过,王正廷怒不可遏,他当即以外交总长的身份,同时向日本驻华公使小幡、青岛日军守备军司令由比光卫和民政长官秋山雅之介提出严正警告:在青岛行政尚未移交前,日方必须对社会治安负起全部责任。与此同时又借山东省署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将日本浪人勾结匪盗焚掠青岛的真相诉诸媒体。王正廷举行了履新后的第一个记者招待会,把日本驻青岛守备军怂恿日本浪人勾结盗匪焚掠青岛的真相公诸于世,并出示了盗匪在青岛市区设立的“机关”和焚掠商行店铺的照片。一位美国记者当即提议组成记者团立即赶赴青岛进行新闻调查。

迫于舆论压力和各国侨民的谴责,日本政府发出惩办的训令。然而,12月8日王正廷抵达青岛时,隋石卿仍然没有被放回。由比光卫面对指责,给出的说辞是:入城土匪设在市区的机关总部和岗哨已被查封取缔……日方只负责到12月10日以前。按照日方的如意算盘,在向中方移交青岛行政权后,2000多名匪徒同时举事,责任就不在日方了。

在距离交接只剩两天的紧急关头,王正廷不能坐视不管,与熊炳琦密商后,决定对匪徒准备剿和抚两手准备,一面派人进山索要人质,一面命令前几天进驻青岛的2000军警做好准备,随时剿匪。

隋石卿被绑期间遭遇了什么?

说法各不相同。“孙百万绑架隋石卿后如获至宝,用尽种种酷刑逼隋石卿交巨额赎金,竟把另一被绑架的政府官员孙小坡的一只耳朵活生生地割下来,扔给隋石卿说:‘先请你吃只馄饨皮’……(为了威胁隋石卿甚至将孙小坡开了膛杀死),匪徒怕隋石卿逃走,竟在他的胸口割了一片肉。”(《青岛商会会长隋石卿传略》)隋石卿后来为了帮助盐民打官司,曾经气得伤口崩裂流血不止,就是这次被绑留下的旧伤。

研究学者韩同文先生也说,隋石卿在孙百万的大营内遭到了酷刑。此时的隋石卿仍然坚持劝说孙百万等人,日本人的一切行径都是阴谋,一旦事成,孙百万他们也会被剿灭,中国人只有向政府靠拢才能生存,隋石卿保证会将其收编。“孙百万虽然同意收编,但坚持勒索巨额赎金,隋石卿不惜破财答应了他的请求,经过讨价还价,最后赎金确定为三万元”。土匪中有个名叫马文龙的,曾受到隋石卿的长子隋贤增的帮助,两人结拜为义兄弟,马文龙自幼习武,爱打抱不平,被孙百万收为助手。此时马文龙“倒戈”,与几个要好的弟兄将隋石卿救出(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隋石卿全传》)。

不过,救出隋石卿的版本众多,和韩同文先生的版本不同的是,不少版本提到是陈干救出了隋石卿,并劝服了孙百万。

正在王正廷和熊炳琦为营救隋石卿等人而感到棘手之际,“我愿深入匪巢,招抚孙百万!”一句话如惊雷,震惊了在场的人。请缨的正是陈干。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作为接收主力,陈干虽曾与王正廷意见不合,但关键时刻他站了出来。王正廷问他需要带多少人,陈干说一人足矣。王正廷问他用什么招数,陈干拍着胸脯高声答:“凭我的一身正气!”

于是,陈干只身一人出现在孙百万的营前。

见陈干单枪匹马,大义凛然,孙百万多了几分敬畏。当陈干表示要与孙百万携手出山时,孙百万惊讶不已。陈干正色道:“因为你我都是中华男儿,同一个祖先,同一条血脉。浮生万事,唯民为大,眼下青岛接收在即,家乡父老堂堂正正做中国人的日子马上就到了,孙司令难道肯死心塌地去做令亲者痛而仇者快的傻事,枉背一个千古骂名吗?”

随后,陈干为孙百万分析形势,指出了上中下三策任他选择:下策是孙百万不放人质,陈干也不打算下山了,虽死无憾。届时山下的军警会进山围剿,两败俱伤;中策是孙百万暂不出山,把两名人质交陈干带走,从此各安本分,互不相犯,但这显然只是权宜之计,难保日本浪人不找他们麻烦;上策则是孙百万率2000多名手下和陈干携手出山,孙百万仍然当司令,手下人马改编成“胶东游击总队”常驻青岛,在市区设立“稽查处”,大队人马驻扎在沙子口。另外,王正廷已经承诺,如果孙百万同意按要求收编,还请他出席12月10日的青岛接收庆典。

“何去何从,请孙司令定夺吧!”字字铿锵,掷地有声。

孙百万接受了改编为山东地方军和给银10万元的条件,释放了隋石卿和茅少甫,这一天是12月9日,离接收只有一天了——

陈干为顺利收回青岛搬掉了最后一块石头。为此,康有为为陈干题写了“鲁案砥柱”的匾额,以志旌扬。

接收时刻 举市庆回归

1922年12月10日,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街道上,一位20多岁的青年格外显眼,他浓眉大眼,留着寸头,身着西服打着领带,精神干练。他手持相机,行走在街道上,一次次地按动快门,将青岛接收前后画面全部记录下来。青年就是班鹏志,这些照片被他收录成集,名为《接收青岛纪念写真》。

这一刻,值得铭记。

一大早,市民们就陆续拥入总督府前广场,“胶澳自治筹备委员会”“青岛总商会”等单位团体的旗子汇聚成一片,礼贤中学、明德中学的学生队伍,也有序地排列。准备欢庆的人们,还有来自专业剧院的团队,也踩着高跷来到现场,人群中,欢快的气氛弥漫开来。

11时,青岛行政交接仪式在总督府三楼会议厅举行。中国方面出席的有鲁案善后督办兼中日联合委员会委员长王正廷、胶澳商埠督办熊炳琦,以及行政接收委员会各委员和青岛地方军政官数十人;日方人员有以民政署长官秋山雅之介为首的10余人。

当议程稳步进行时,日方又出“幺蛾子”,突然提出了“追加补偿金”的问题。这种毫无契约精神的“趁火打劫”惹恼了王正廷,他严词拒绝。没想到,秋山的招数还没用完,他又提出了新要求:从12月10日起,在各机关协助行政接收的日方人员应由中国方面发放薪水,并且须现金即时发放,如果以10天计算,所需薪金为20094日元。

王正廷暗自好笑,这分明是没事找事。时间已过11时30分,容不得再三斟酌,王正廷只能答应,但也提出了中方的要求:从今天起,日本滞留青岛的职员所占用的房舍和社会公共设施,所有权已变更,应该尽快腾让。时间就按秋山提出的10天,不得延误。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秋山再无话可说。双方在协定上签字,秋山将官有土地、房产、工厂、公共设施等公产总册,交给了王正廷。

时隔一周,再次签约,地点从北京转移到了青岛,双方再次微笑握手。不同的是,上次是王正廷和小幡,这次是和秋山。王正廷长舒了一口气:终于完成了。身后,传来经久不息的掌声。

总督府正门前的平台上,王正廷威风凛凛地居中而立,中日双方分列左右。中国军警官员队伍中,孙百万一身戎装,腰胯佩剑,肃穆而立。秋山雅之介与王正廷握手表示祝贺,随即与中国军政官员一一握手,但他唯独绕过了孙百万,气得孙百万怒目圆睁。至于孙百万的安置,班鹏志在《接收青岛纪念写真》中提到:“该队千余人改编为四营,以孙百万为总司令,马文龙、董海亭、杜子章、于海清等四人为营长,其大队悉驻沙子口一带,而驻青之稽查处设于市内芝罘路。后于1923年2月24日复由熊督办将该队全数调驻坊子。”

“当,当,当……”当12时的钟声响起时,在前海的中外军舰开始鸣放礼炮21响。广场前的百姓们欢声雷动,在礼炮声中,位于总督府顶端的日本太阳旗缓缓落下,代表中华民国的五色旗徐徐升起,大楼前的中国警察面向旗帜行执枪礼,广场前的百姓也纷纷脱帽致意。12时5分,喇叭声响,日本由比司令由司令部退出,日本守备队随之撤去,中国警察守备,卫兵交替仪式完成。

顿时,广场上锣鼓齐响,鞭炮震耳,欢呼声混入海浪的波涛声,震彻天空。

同一时刻,北京,黎元洪设午宴,特请日本驻京公使小幡酉吉及西田通译官等,席间,他说:中日八年悬而未决的鲁案,得到圆满解决。青岛交涉,举国瞩目,全球关注,因此,《申报》评价说:青岛的收回堪称为中国交涉史上的一件幸事。

历经诸多波折,青岛,终于告别了德、日侵占长达25年的历史,回归祖国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