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丨捐款两千多万,自己精打细算!一位青岛华侨的乐善人生

2022-12-12 00:10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42893)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高芳

“捐助金钱只是一种形式,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坚强,历经重重困难,依然要努力过好每一天。”

“我捐几万,你捐几百、几千,没有什么区别。如果钱不足够多的话,那给人一个微笑也是很好的,只要我们尽力,人人都是能做慈善的。”

仲崇辉和他捐助的两千万

他是一位上世纪80年代回青创业的华侨,他曾被人称作“自行车董事长”,他拥有12家子公司,却吝惜到从来不浪费一张卫生纸。但是,得知社会上有人需要救助,10万元、20万元……再多他也毫不吝啬地捐出去。

从1988年捐出第一笔帮扶款,34年来,仲崇辉累计捐出善款2000多万元,而这个数字并未终止。

■一张餐巾纸撕两半

34年累计捐款2000多万元,他生活上的消费“底线”却是200元,“不能浪费”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按照约定的采访时间,11月22日记者来到仲崇辉位于武胜关路的家中。

书房里一张客桌邻近对角而坐,眼前的仲崇辉戴一顶素格子礼帽,身着灰色翻领衫,虽已是84岁高龄,但腰杆笔直,一副金丝眼镜后,双眼炯炯有神。

他说话语速虽慢,但声音中气很足,对往事的记忆分毫不差,具体到哪一年、哪一个人名,张口即来。只是有些耳背,交流起来需要凑近他身旁,且提高声量。

仲崇辉

聊起一桩桩往事的间隙,抬眼看向一尘不染的书架,其中一格摆着一张他的单人照,那是他60多岁时拍的,双手交叉放在膝盖上,端系领带,微笑的眼神坚定地注视前方,倒像是50岁的模样。

就是这样一位散发着儒雅之气的长者,34年来,已经累计捐款2000多万元。可是,谁又能想到,他还有着与慷慨捐款截然不同的另一面。

生活中的仲崇辉是位极其节俭之人,冬天的衣服不超过10件,只占了家里一个橱子的空间。其中一件翻领长袖衫穿了20多年,黑色领子虽掩盖了岁月的痕迹,但橘色、黑色、灰色格子交错的配色,却暴露了年代感。仲崇辉站在一旁笑着端详:“挺好的,还能穿。”

说起仲崇辉的节俭,家人都能举出很多生活小事来佐证。“买衣服超过200元钱,他就要好好考虑一下,再决定买还是不买。”夫人笑称他花钱的“底线”是200元。

仲老手写

照顾他的家政大姐印象最深的就是,每次吃饭前,仲崇辉会把一张餐巾纸撕成两半,给夫人和家政大姐两人,一人一半。而仲崇辉吃完饭碗很干净,“一粒米都不会剩”。

“我从来不浪费,不能浪费。”仲崇辉应声道。

■从“文盲”到“董事长”

自行车曾是他跑业务的标配,每天骑行在中山路、辽宁路上,进口冰箱、电子零部件、时髦服装都在他的销售范围。

1937年,仲崇辉出生于烟台蓬莱。一岁时跟随父母举家搬迁至青岛。上世纪80年代,哥哥作为电脑工程师赴美国工作。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兴起了一股出国留学淘金热,1986年,仲崇辉跟随哥哥赴美。

“去了美国,才发现自己是文盲。”回想起当年的经历,仲崇辉感慨万千,“我上学时学的是俄语,对英语一窍不通;专业是机械工程师,美国当时全是机电一体化,需要电脑控制,专业特长也发挥不出来。”

书架上的老照片,拍摄于20多年前

对于曾就职于国内一所能源研究所的仲崇辉来说,“文盲”一词用得有点夸张,那个年代中美发展差距下的不适应,却是真实存在的感受。

在美打工一年,1987年底,仲崇辉带着打工积攒的3万美元回到青岛。不久,青岛市侨办和侨联的负责同志找来,动员他出面筹办一家侨资企业。当时广州、深圳等地的侨资企业发展得红红火火,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而青岛在这方面基本是空白。

仲崇辉第一反应是拒绝的,“那时没有融资市场,资金都是从自己口袋里省出来的,真金白银都是自己挣的钱,要是亏了怎么办?我又没经商经验,不敢接这事。”

“你放心大胆干,政府全力支持你!”政府筹办此事的坚毅决心,最终消除了仲崇辉的顾虑,他决定挑起这个重担。

仅用4天时间,青岛的归侨侨眷就集资35万元,创办了青岛华侨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仲崇辉任董事长。“35万元是几百个人凑出来的,我算是‘大户’,出了1万元。”

创业初期,自行车成了仲崇辉出门跑业务的标配。“自己没有摊位,需要‘借水行船’啊,要去和别人的摊位谈合作,代理销售我们的产品。”中山路、辽宁路是他每天骑着自行车行进的固定路线,从进口的冰箱、电子零部件,到南方订购来的时髦服装,都是他们销售的货品范畴。

彼时,国内的大环境仍以计划经济为主,而仲崇辉带回来的不仅仅是进口商品,更是冲破传统的闯劲。他打破固定工资的上限,在报纸上登广告公开招聘,“当时国有企业、集体企业都是按级发放固定工资,不能随意调整。但在华侨公司,业绩说了算,干得多就挣得多。”

曾经有一个政府部门的副局级干部被仲崇辉挖了过来,在原单位他每月几百元工资,来华侨公司工作以后每月能发3000多元。

1988年,仲崇辉听说有一个在河南工作的化学工程师,因为家是平度的,想回青岛创业,毅然招至麾下,并投资10万元,成立了青岛华侨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华侨化学厂,任命其为厂长。这个人叫朱振华。后来的事实证明,仲崇辉的眼光没错,朱振华一路将润滑油事业做大,并让康普顿石油化学有限公司成功上市。

“化学厂刚起步时,他就在湛山小学旁边寻了一个小平房,是学校荒废不用的伙房,那里租金便宜。”朱振华领头做化工产品,可谓一穷二白、两眼一抹黑,都是自己闷头研发,经历了很多次失败,但仲崇辉相信他一定是匹黑马,“我认准这个人了,失败我也支持他。”

仲崇辉还敲定了激励政策——华侨公司下属的分公司可以分红50%,这个力度在当时是罕见的,大家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了。“养鸡生蛋”,政府也为效益连年增长的华侨公司减免了大部分的税收,使得它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

在“自行车董事长”的带领下,华侨公司发展成了一家拥有12个子公司、集科工贸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司,7年时间效益增长了30多倍。1996年,华侨公司与海尔集团关联持股时,其总股本审计达到了1700多万元。

“华侨公司办公区大厅贴着一幅醒目的标语——凡是能完成的事情,一定要卓越地去完成。一进门就能看到。每年公司开年会,我都要把这句话当做考题来考的。”仲崇辉笑着说,在他的人生词典里,“卓越”二字是要被加粗标注的。

1993年,仲崇辉当选为政协第八届青岛市委员会常务委员;1995年,当选为青岛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履职8年,他为青岛经济的发展献言献策,贡献了很多可借鉴、可实践的“华侨经验”。

■从小爱到大爱

鱼与熊掌很难兼得,人生没有完美。在事业上能够一路披荆斩棘的他也没能成为例外。

仲崇辉的大女儿是一名残疾人。正因如此,他深知残疾人家庭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也比普通人多了一份担当。

1988年,仲崇辉无意中得知青岛有一名50多岁的大姐收养照顾了几名残疾儿童,深受触动的他多方打听,找到了这位好心大姐,送去了善款、食品和学习用品。

这是仲崇辉捐出的第一笔帮扶款——如果说这是他救赎自己痛苦心灵的开始,那么此后,他将在“乐施”这条路上愈行愈远,一步步从小爱走向大爱。

2001年,仲崇辉注意到媒体上刊发的一则求助信息:青岛建工学院(现青岛理工大学)的一位青年博士突发脑血管破裂,其治疗的关键性药物GM-1价格昂贵且需个人负担,整个家庭因治病债台高筑,陷入窘境。仲崇辉立马联系媒体,向他捐款10800元。

当时,仲崇辉通过媒体真诚地呼吁:“现在国家正急需人才,培养一个科技尖端人才不容易。建工学院的这位博士在学术上颇有造诣,肩负着环保方面的重要研究课题。他的困难由一个家庭、一个学校来解决很困难,但要全社会的人来帮助解决就容易得多。”

2008年9月的一天,仲崇辉看到了《半岛都市报》刊登的一则新闻:在青打工的日照莒县小伙于春成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好容易骨髓配型成功后,却止步于20万元的手术费。一个农村家庭出身的打工小伙,求遍亲戚朋友也只凑齐了5万元,剩下的15万元对他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

2009年4月17日,仲崇辉去日照莒县看望病愈的于春成,于春成夫妇送上自己绣的十字绣

在半岛记者的陪同下,仲崇辉赶到青岛市中心医院看望,并替于春成填上了15万元的手术费缺口。为了帮助于春成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两人还签订了一份“诚信协议”:如果手术成功,于春成按承诺还款;如果手术不成功,仲崇辉分文不会追偿。

“难关是生活的常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直面它,闯过去,爬起来再去好好奋斗。”伸出搀扶的手,仲崇辉希望传达给受助者更多的力量与信念。

2012年5月,仲崇辉救助于春成的新闻报道(仲崇辉收藏)

2019年,仲崇辉了解到即墨区祥泰残疾人托养中心关心帮助残疾人的事迹,这所山东省内都颇具规模、设施与功能较为完善的综合性残疾人服务机构,是残疾人交口称赞的“救助方舟”。创办人吴爱华10年如一日,为700多名残疾人提供集中安养,为3000多名残疾人提供服务。

被创办这家机构的负责人吴爱华和一些爱心人士的善行深深感动,2019年4月29日,仲崇辉出资200万元人民币设立了“仲崇辉仲晓斐”慈善基金,定向用于即墨区祥泰残疾人托养中心建设。这份以自己和女儿名字命名的基金,是青岛市慈善总会签约建立的首个百万元个人基金。2021年,仲崇辉再次向托养中心捐赠了130万元善款用于建设。

“我了解很多残疾人家庭都承受着巨大的经济负担和压力,希望我的一点帮助,能够解决他们的一些困难。”仲崇辉说。

今年下半年,刚刚从国外返回青岛的仲崇辉先后两次联系半岛记者,一次是救助身患癌症的11岁男孩鲁佳添,表示可以为孩子的手术费“兜底”;一次是为渐冻症双胞胎姐妹赵文静和赵雅静的父亲捐助10万元手术费。

“捐助金钱只是一种形式,”仲崇辉更希望给予受助者一份精神上的鼓励,“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坚强,历经重重困难,依然要努力过好每一天。”

在仲崇辉的记忆中,父母非常重视教育,家里再穷也要供孩子读书,包括仲崇辉在内的三个子女均是大学毕业。父亲临终前留下遗愿,要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点事情。2019年,仲崇辉向家乡的烟台开发区第五初级中学捐出了最大的一笔善款——1000万元。

“学校是新建的,建成后主要招收蓬莱、福山等地区的孩子们。因为资金问题,学校一直没有食堂,我就捐了1000万元建一座楼,孩子们可以吃饭,也可以学习。”仲崇辉捐建的这座教学楼被命名为“伟尚楼”,不久前刚刚竣工。

仲老捐建的伟尚楼

■年轻就应该去奋斗

“买定”中国经济市场大有可为的发展前景,他收获了改革开放的“红利”,又将收获回报社会。

面对自己屡次慷慨解囊,仲崇辉的想法很简单:“金钱是身外之物,它能发挥作用,才是有用的。我从来不浪费,一张卫生纸、餐巾纸,一粒米我都不浪费。但是社会有人需要救助,10万、20万……再多我也会毫不吝啬地捐出去。”

家政大姐展示仲崇辉穿了20多年的一件衣服

看到仲崇辉一次次大手笔的捐助,有人好奇,他是如何创造财富的?仲崇辉财富的积累,不可忽视一个背景:1990年12月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宣布开业,拉开了中国股票交易的序幕。

“我认准中国股市一定有好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前景一定非常广阔。”上世纪90年代,仲崇辉将自己早年出国打工的积蓄投入股市,投资的股票中有两只是青岛企业发售的,“那时青岛啤酒的股票,一股一块钱,海尔股票是9毛9分钱一股。”

“我从来不紧盯着股市,买完就放着,三年五年不看一眼。”投资股票却不看股市,与其说是仲崇辉对自己的选股有信心,不如说是对中国企业有信心。“买定”中国经济市场大有可为的发展前景,仲崇辉收获了改革开放的“红利”。

对外人“出手”大方的仲崇辉,还有一本和别人不同的“教育经”。面对来自家族内部子孙辈的求助,他曾表示,“创业我是支持的,但不支持直接给你钱,去享受或改善生活。”

子孙辈里有人开出租车,仲崇辉会资助他买辆车;有人懂美容,他拿出几十万元资助开一所美容店;有人学平面设计,他支持几十万元开平面设计公司……“年轻就应该去奋斗,只要是搞事业,我都会支持。”仲崇辉对年轻人的创新创业,总是抱有乐观积极的态度。

采访接近尾声,聊了个把小时的仲崇辉谈兴正酣,他倚在靠背上,意味深长地说:“我捐几万,你捐几百、几千,没有什么区别。如果钱不足够多的话,那给人一个微笑也是很好的,只要我们尽力,人人都是能做慈善的。”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这就是一个温暖的人间。”仲崇辉身后,书房的玻璃将远处葱翠的小鱼山定格成一幅画,阳光照进屋子,洒了一地暖阳。

爱的星火

青岛是一座“乐善好施”的城市。11月24日,青岛市慈善总会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22年的“慈善一日捐”活动自5月20日启动以来,截至目前,累计捐款2022万余元。从捐款,到遗体捐赠,众多好心人成就美德佳话,仲崇辉只是他们中的一个缩影。

走进仲老捐助过的家庭,了解他们的故事后,我们发现,金钱不一定能改变受捐助者的人生轨迹,但让他们看到了更多生活的希望。带着这些希望的火种上路,我们继续传递爱的星火,愿凛冬散尽,过往的磨难都化成我们向往的光。

渐冻症双胞胎姐妹写给仲老的信

■10万,这是真的吗?

“半岛记者打来电话,说仲老要给‘胖爸爸’捐款10万元时,我正坐在医院ICU急救室外,那时他已经昏迷了好几天,最高血压才只有50,加压泵都上不去。”11月18日,在崔淑鹏的记忆中是阴沉沉的,突然接到的这个消息却像打开的窗子带来一缕阳光。

崔淑鹏有一对双胞胎女儿——赵文静和赵雅静,2001年两姐妹4岁时,被确诊患有神经运动损伤,也就是俗称的“渐冻症”,体力不支,只有手指能活动。

20多年来,崔淑鹏和丈夫赵建利没有放弃,带着女儿们翻译杂志、写剧本,帮她们追梦,自驾到全国各地旅行,推广公益阅读,让她们的人生比普通人更精彩。身为这个家庭顶梁柱的赵建利,被女儿们亲昵地称作“胖爸爸”。

今年10月25日,“胖爸爸”突发急性胰腺炎的消息经本报报道后,崔淑鹏陆续收到了很多好心人的捐助,仲崇辉的10万元捐款是其中最多的一笔。“孩子们知道这个消息后,第一反应是:这是真的吗?”虽然素未谋面,但崔淑鹏对仲老却早有所耳闻——“是一位捐款无数的好人。”

接到仲老捐款后,当天晚上全家做了一个决定:申请捐献眼角膜。“其实‘胖爸爸’生前,全家人出去旅游,在填意外险时就有过一个共识,如果有一天遭遇意外,要捐献遗体。但是他的身体被病魔掏空了,最后只有眼角膜可以捐献。”

“胖爸爸”后期的病情恶化太快了,虽然医生多次向一家人明确表示要有思想准备,但是崔淑鹏觉得应该相信“胖爸爸”,“他以前总说自己是钢铁战士,不会轻易倒下。我们也不愿往最坏的地方想。”

接到仲老捐款的第二天,11月19日,胖爸爸停止了呼吸,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胖爸爸’肯定能感觉得到,有这么多人帮助我们,特别是一位没过见面的仲爷爷。他放心地走了。”崔淑鹏哽咽地说。

■“胖爸爸”有个遗愿

家里失去了顶梁柱,四口人永远缺了一人,命运又给了这个苦难的家庭一记重拳。“之前家里是两个人在照顾孩子们,‘胖爸爸’承担了家里所有的体力劳动,比如买菜、做饭、搬动孩子们和轮椅,现在是我一个人照顾两个孩子,确实很吃力。”前几天给孩子们洗头发,崔淑鹏就把住在附近的同学叫来,一起忙活了半天才完成。

如果说白天的忙碌还能填补时间,最难熬的便是夜晚,房间里只留下清冷的月光,“想他想得整晚都失眠。”崔淑鹏黯然地说。幸好孩子们给了她极大的鼓励,“姐妹俩每晚睡前都给我做心理辅导,她们以前自学过心理学,还告诉我可以通过写日记的形式,记录对爸爸的思念,这也是一种分解压力的方法。”

12月3日,“胖爸爸”离开整整两周。姐妹俩参与编写的儿童话剧《卡卡历险记之许愿金球》在冬日的剧场里欢乐上演,海报的宣传语中写道:“我们总会承诺陪伴,而时间总是不够。”

姐妹俩新创作的一首歌词里也藏着对父亲的思念:“应该美满结局的文章/缺失了关键几行/思念断线随风流浪/融入荧光/低吟浅唱……”

“胖爸爸”离开的日子里,一家人各自小心地藏起悲伤,相互扶持,坚强前行。

“爸爸常说,我们受到了别人的帮助,也应该将这份爱回馈给更多人。”化悲痛为生活前进的动力,崔淑鹏一家决定用仲老的捐款继续完成“胖爸爸”的遗愿:建公益书屋。“家里的藏书有两三千册了,爸爸生病前,我们一直在找房子,原本打算去崂山区找一间带院子的房子做书屋。现在爸爸走了,我们没法去太远的地方办书屋,就打算把现在住的家改成书屋,继续推广读书活动。”

为了表达对仲老的感谢,孩子们还手写了一封信:“感谢仲爷爷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点亮希望的灯火,帮我们度过黎明前的黑夜。仲爷爷传递的希望火种,我们会用剩余的部分完成爸爸的遗愿,建立一个公益书屋,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免费读书,以书会友,让爱传递。”

■一份特殊的“协议”

其实,爱的星火早在14年前就已经燃点、传递。

“那天,仲老去医院看我们,我们正打算收拾行李离开医院,因为付不起医药费,我准备放弃治疗。”2008年9月,于春成第一次在病房里见到仲崇辉,没想到今后将结下一段不解之缘。

仲崇辉不但帮于春成交上了15万元的治疗费,更为了激发于春成对生活的信心,和他签订了一份“诚信协议”:如果骨髓移植手术成功,于春成需要按照承诺还款;如果手术不成功,仲崇辉分文不会追索。

2009年3月,经过6个多月的治疗,于春成终于闯过了生死关,病愈出院。同年4月17日下午,仲崇辉刚刚从海外归国,就行色匆匆地赶到了日照市莒县陵阳镇于家村,探望于春成。

“仲老来了!小于的救命恩人来看他了!”不但于春成一家人很激动,村里的父老乡亲们也早早就等在了村口,等待着欢迎这位好心人。

“小于是我回国后第一个想见的人。”仲崇辉一踏进于春成家的门,就紧紧握住了他的手。

“当时觉得仲老的手特别温暖,带着全家人就想给他下跪,仲老一下把我扶了起来。”于春成说,此前身居海外的仲崇辉经常通过国际长途电话了解他的病情,鼓励他要坚强。

于春成夫妇共同为仲崇辉绣了一幅两颗爱心图案的十字绣及几双鞋垫,“我们这里穷,也不知道该送给仲老什么才能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这些东西虽然有点土气,但是我们俩一针一线做出来的,只是表达一份心意。”

病愈后不久,于春成就前往韩国打工,在韩国京畿道南阳州市的一家中华料理店做厨师长,一天工作12个小时,一个月能挣10000多元。“和仲老签订诚信协议后,2012年5月我还上了第一笔10000元,最后一笔钱是2020年还完的。”于春成没有辜负仲崇辉的信任,在签下“诚信协议”的第十一年,全部还上了15万元救命钱。每年回国时,于春成都会带着家乡特产煎饼和绿茶,到青岛看望仲崇辉。

可就在日子渐渐有起色时,于春成家里接连遭遇变故:母亲因癌症去世,父亲2021年又查出癌症,妻子还遭遇过一场车祸。“因为疫情原因,已经两年没回国了,在异乡就想努力挣钱,把生活过好。”生活最难的时候,于春成始终记得仲崇辉的鼓励:“好好工作,好好挣钱,将来有能力了去帮助他人。”

于春成知道,仲崇辉不但是一位无私奉献爱心的人,也是一位特别重视感恩的人。前段时间得知一位在韩国生活的故友家庭有困难,他便委托于春成转交了1万元钱。“仲老的这位故友曾经在美国开过饭店,当时仲老刚去美国打工,没地儿吃饭的时候,这个朋友无私地帮助过他。朋友现在已经去世了,但是仲老一直关注着他的家人,听说朋友的孩子有困难,他在国内兑换韩元不方便,就委托我将1万元人民币兑换成韩元交给他。”

受到仲崇辉的影响,于春成想攒够钱后在青岛开一家小饭馆,“当时在青岛工作、住院期间,包括仲老在内的很多青岛好人都帮助过我,我对青岛非常有感情,希望将来有一天我能用自己的方式,回报好心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