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地铁4号线开通倒计时 一起来倾听建设者们的“心声”

2022-12-20 12:11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37810)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郭振亮

为确保4号线在今年顺利开通,青岛地铁的建设者们正在为年底前的“通车大考”紧张忙碌着,4号线跟别的线路有哪些不同?开通后将对目前线网、周边市民带来哪些影响?开工建设克服了哪些困难?创新应用了哪些新技术?12月20日,记者带着这些疑问采访到了青岛地铁4号线的建设者们。

青岛地铁集团总工办资深主管孙冲

青岛地铁4号线自太平山脚下起,北上穿越整个老城区,由海泊河向东,从浮山后一路向东延伸到崂山里,最后到大河东。从山海相依,到海天一线,均折射出百年青岛的历史渊源。青岛地铁组织西安美术学院与深圳广田组成联合体开展青岛地铁4号线车站空间一体化设计工作,设计团队在实地调研和与当地文史专家充分沟通之后,提取了“城市园林”的线路文化属性,将4号线线路主题定位为 “太平旭日,山海畅行”,把青岛地域文化和城市精神气质在4号线站内进行了艺术化表达。

海泊桥站点文化创意源自于海泊河,站内公共艺术品《海泊流韵》展现了海泊河是青岛水源地的概念,采用了琉璃马赛克壁画特有的质感,来展现河水波光粼粼,汇入大海的视觉场,营造出大自然赋予海泊河的生命肌理创造出川流不息、浮光潋滟的意境。利用马赛克拼贴形成的曲线表现水流的韵律,设计提取的色彩与形态均源自于河流,共同展现海泊河与青岛城市的历史变迁。

西吴家村的设计风格源自里院。里院作为青岛特有的一种民居方式,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遍及青岛,其建筑融合了中式四合院和西方商住式公寓的建筑风格,从中能够反应出青岛中西融汇的城市底蕴。设计以高度抽象的艺术手法提炼了里院“口、日、凸、回”等不同的几何形态,运用在空间设计中,色彩同样源自里院建筑红瓦黄墙的特点。公共艺术品《幻城》整体体现出街区概念,材料部分局部采用陶质,来展现里院建筑的文化质感。

劲松三路位于浮山区域,设计方面提取浮山九点的地缘文化,在站内选择九根柱子进行特色化设计,与顶部流线型的方通组合,诠释出青岛特有的平流雾在浮山流淌、蔓延的景象。公共艺术品《绿漫岛城》浮山奇险形态与云雾萦绕的自然景观,提纯成符号语言运用在作品中。通过艺术水泥这一全新载体展示。

青岛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线网管控中心运输生产部经理能宗鹏

青岛地铁4号线全长约31km,共25座车站,西起人民会堂,东至大河东崂山风景区,连接市南区、市北区、崂山区,串联了栈桥、科技街、浮山后、崂山风景区,像“金腰带”一样将整个地铁线网“穿线成网”,成为贯穿岛城东西的快速轨道交通走廊和客运大动脉。

4号线开通后,青岛地铁线网运营里程将达约315公里,与既有1、2、3、11号线7座车站换乘,对于完善轨道交通线网架构、实现资源共享、发挥客流网络化效应和引导城市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开通后,线网运营时间17.93小时,初步预测开通后4号线日均客运量近20万人次,旅游旺季预计线网最大日客运量超150万人次。可以说,青岛地铁4号线的开通将极大缓解主城区交通拥堵,改善城市路面交通状况,有效提高主城区出行便利度,在城市功能品质提升,构筑现代化快速交通体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特点一:换乘多、联成网

4号线开通后,与既有1、2、3、11号线7座车站换乘,青岛地铁线网换乘站由7座增至14座,青岛市轨道交通主干网络初步成型。

特点二:疏交通、通崂山

4号线是青岛市首条横贯东西轨道交通大动脉,将显著降低胶宁高架、辽阳路等东西向交通压力,提高主城区出行便利度。例如,从人民会堂站至大河东(流清游览风景区)的公共交通出行时间由目前约100分钟缩短至54分钟,从人民会堂站至辽阳东路的公共交通出行时间由目前约40分钟缩短至29分钟。

特点三:提升市民出行品质

1.连接青医附院、市立医院、海慈医院、阜外医院、妇儿医院等8家大型医院。

2.串联青岛市实验小学、实验中学、三江学校等11所学校。

3.途径前海风景区、青岛历史文化景区、浮山后商业区、崂山风景区等多处文貌旅游商业区。

第一建设分公司工程管理处处长王铁

自地铁4号线开工建设以来,建设者们克服了地质条件复杂、周边环境复杂等困难,创新应用多种新技术、新工法,拿出了亮眼的“成绩单”,创造了多个“第一次”。

4号线投入5台盾构和6台TBM大型掘进设备,机械法施工占62%,其中在人民会堂站—信号山(青大附院)站区段下穿已投入运营的3号线,开创了国内首次超小径距下穿运营地铁线路的先例,下穿最大沉降值小于1毫米。

大埠东站出入口采用矩形顶管法施工,是青岛地铁首次在地质条件差、埋深浅的主城区车站附属引入顶管法施工工艺,也是全省首次在硬质地层采用矩形顶管施工的项目,极大减轻路面交通压力,提高安全系数,缩短工期6个月。

首次应用盾构泥水分离系统,将盾构渣土分离成碎石、砂、干化泥饼和滤液水,水、沙石等材质再利用率达40%-50%,有效解决盾构泥浆外运难的问题,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3工区TBM掘进月进尺首次突破900米大关,达到923.95米,刷新青岛地铁TBM单月进尺新纪录。

围护结构首次应用地下连续墙,开挖后基本无渗漏水,大幅降低富水砂层深基坑施工风险。

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全方位贯彻落实“为人民建地铁、为城市建地铁”理念,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急难险重”建设任务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例如:2022年3月,在4号线保轨通的关键时刻,4号线董家下庄站至张村站段3站2区间划入疫情封控区内,人员、设备、材料不能进出,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施工生产,四号线公司组织2名党员和各参建单位党员领导干部组成了工地临时党支部,带领400多名参建单位管理及施工人员,经过15个日夜的奋战,克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生产生活物资无法保障、多专业交叉施工等困难,24小时组织施工,完成了TBM拆机外运、3公里长的区间淤泥清理,为铺轨施工及时提供了条件,为4月28日提前轨通打下坚实基础。在此期间,党员同志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每天在充满泥水的隧道里步行6公里,脚上磨起了泡,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每天吃着冰冷的盒饭和榨菜,但从没有人叫苦叫累,反而更加斗志昂扬,因为大家心怀信念,都想着将地铁4号线早日建成开通,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在即将开通的时刻,回想起来这些,一切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地铁4号线铁建总部工程管理部部长张树勋

青岛市地铁4号线均为地下线,全长30.9km,连接青岛市南区、市北区、崂山区,周边环境复杂、施工场地狭小、文明施工要求高、且工程地质复杂多变,多次穿越软硬结合段、富水软弱带以及河流、老旧小区等,被专家称为“青岛地铁地质博物馆”。

一是开工以来,中国铁建总部组织21家施工单位制定各项管理体系,理清管理思路,营造开工即决战的施工氛围。充分发挥“铁建一家人”的整体优势,总承包部组织成立了明暗挖、TBM/盾构、桥梁等专家小组,及时解决工程推进中的技术难题。形成统一指挥、统一协调、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大集团作战优势。

二是在2022年3月份疫情期间,中国铁建联合四号线公司成立党总支部,组织党员突击队逆行至崂张封控区内开展清淤工作,期间党员突击队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作,经过20多个昼夜连续奋战,为轨通节点顺利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针对穿越富水砂层、上软下硬、河道及危房等特殊地段,中国铁建总部组织施工单位成立集团公司级重大风险源管控小组。在地面采取注浆加固+分仓降水等措施的基础上,通过钢套筒密闭始发、接收,添加辅盾泥渣土改良,主动、填仓换刀及自动化监测等技术优化创新,对安全风险实施有效管控,有效的保证了施工进展。TBM/盾构顺利通过了张村河、南九水河、职工新村等重大风险源地段,确保了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