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小巨人”青企发展指数发布—— 重创新,高成长,潜力足“小巨人”企业画像出炉

2022-12-30 08:58 大众报业·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40083) 扫描到手机

大牧人机械等多家企业入围十强榜单。(受访者供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白菊

如何认识和评价一座城市?

如果说GDP衡量着城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从人口数量和流向中看到城市的长效竞争力和未来生命力,那么作为城市经济角力中新的发力点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正在为外界审视一座城市提供新的视角。

12月20日,青岛首创发布青岛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指数,并从资产规模、营业收入、研发投入等多个维度评选十强榜单,勾勒“小巨人”企业的基本轮廓和特征。这意味着,青岛15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的“画像”更加清晰。

重创新>>>

青岛“小巨人”企业的“底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青岛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制造业转型跃升的背后驱动力无疑也是创新力。

业界往往认为,一座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与专精特新企业数量成正相关,“小巨人”企业作为专精特新队伍中的“尖子生”,更被认为是承担科技攻关的创新重要策源地。

在青岛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指数报告的编制中,科创指数是一个重要维度。2021年,青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创指数为1307点,较指数基准日(2020年12月31日)的基点增加307点。可以看出,青岛“小巨人”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增幅较大,科技研发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创新已经成为青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底色。

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占比往往被认为是衡量企业研发水平的重要指标。报告显示,2021年,青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研发投入达到30.50亿元,增长幅度达到31.75%;分行业来看,专用设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的研发费用较高;2021年,“小巨人”企业研发人员占比达到30.50%,增幅达到5.7%;研发人员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最高。

无论在任何行业,手握自研核心技术,才能站稳脚跟。报告显示,青岛“小巨人”企业共14579项专利,有效专利共8584项,平均专利水平高于全国。有效专利量主要集中于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行业专利量均超过1000件。

在同时公布的青岛专精特新“小巨人”研发投入十强中,创新奇智、蔚蓝生物、乾运高科、海西重机、海尔乐信云、云路先进材料、大牧人机械、华夏天信智能、海洋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崂应海纳光电10家青企上榜。

高成长>>>

从“隐形”走向闪光

在青岛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指数报告的编制中,经营指数是另一个重要维度。报告显示,2021年青岛专精特新“小巨人”经营指数为1165点,较基点数增加165点。可以看出,青岛“小巨人”企业整体经营态势良好,可持续经营能力、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从全国来看,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的营收复合增速保持在20%以上,高于同期一般制造业上市企业。青岛“小巨人”企业成长力如何?从营业收入的动态变化中折射出“小巨人”拔节成长的力量。

报告显示,2020年,青岛“小巨人”企业营业收入394.76亿元,2021年,企业营业收入总规模达到479.37亿元。从营收涨幅来看,69家企业营收增幅在20%以上。其中,6家企业营收增幅翻番,20家企业增幅位于50%~100%区间。而在营收增幅低于20%的企业中,也有41家超过10%。

近年来,不少中小企业受国内外环境影响,面临生产经营成本上升、订单不足等挑战。这一组组数字的背后,是青岛“小巨人”企业逆势而上的韧性,呈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对外扩张能力。

如果说从营业收入中能够发现青岛“小巨人”企业的成长力,那么从资产规模中,则能够看到“小巨人”企业正在努力从“小而美”走向“大而强”,从“隐形”走向闪光。

报告显示,青岛市“小巨人”企业平均注册资本8300万元人民币左右,从2021年来看,“小巨人”企业平均资产规模超过47000万元,约为平均注册资本的5倍。

2021年,青岛“小巨人”企业资产主要分布于1亿元~10亿元之间,占比约70%。其中,资产规模在2亿元~5亿元的青岛“小巨人”企业最多,占比达到32%。此外,有10%的青岛“小巨人”企业资产规模在10亿元以上。

“小巨人”>>>

新一轮城市竞争发力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曾表示,“如果把一条产业链打开来看,都能发现无数的中小企业在做支撑,我们的产业链经受住了疫情的冲击,很大程度上也归因于我国中小企业在产业布局上之深、之广。”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发展,不但关乎中国经济的未来,也是地方经济崛起的新支点。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培育或者引进一个“小巨人”企业,就有可能推动当地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

因此,当下越来越多的城市采取多种手段,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对入选的企业给予高额奖励或在政策上进行扶持。近年来,“小巨人”企业之所以在青岛扎堆涌现,就与相关政策的长期支持密切相关。

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实施“沃土计划”,滚动培育一批雏鹰、瞪羚、独角兽和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倍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倍增和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数量倍增。

今年的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雏鹰企业300家、瞪羚企业20家、独角兽企业2家以上,培育1500家专精特新企业。

近年来,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出台《青岛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办法》《青岛市培育和奖励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实施方案(2019-2022年)》等一系列扶持、奖励政策,拿出真金白银鼓励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

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养上,金融也一直是中小企业发展背后鼎力支持的主力军。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组织开展多场“金融助实体·益企进园区”融资服务活动,组织动员金融机构力量,深入对接青岛市重点产业园区;制定“专精特新”上市培育行动方案,培育辅导一批上市企业后备资源,精准快速登陆资本市场。

纵观青岛151家“小巨人”企业群像,企业发展势头好,潜力足。但也要看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壮大任重道远。比如,青岛“小巨人”企业主要分布在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数量相对偏少,新产业、新技术仍是青岛需要拼抢的新赛道。

争夺“小巨人”,这场在专精特新“国家队”上的新竞赛,直接影响城市产业升级、格局重塑,更关乎抵御千变万化的外部风险的能力。崛起的“小巨人”群体,正在为青岛新一轮城市竞争积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