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追热点丨解锁引才聚才密码,实现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2022-12-30 19:47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37634)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尹彦鑫 刘笑笑 半岛全媒体见习记者 孙兆慧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青”计划,给予重点行业龙头企业人才政策定制权。政府对于人才工作的重视,让许多代表委员倍感振奋。如何解锁城市的引才聚才密码,实现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李晨曦代表:

优化博士激励政策,更好地培养并留住人才

李晨曦代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人才”“英才”,唯有人才才是创新的根基,高质量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是人才培养链条的高端,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综合能力和前沿开拓能力。

作为青岛电影学院导演系副系主任、副教授,李晨曦代表深刻感受到身边的博士人才流出现象十分严重。她认为博士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打造一流导师队伍、构建一流学科、凝聚一流研究成果、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多重使命,是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源泉,在“双一流”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直以来,青岛市对于博士引进有一定的补贴政策,但是,青岛市内自主培养的博士没有好的激励政策,容易引起市内博士人才向外省、外市流失。”李晨曦代表认为,自主培养博士,留住博士,这对于推动青岛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充实、加强青岛教育科研力量,营造学术氛围,选拔高层次教育教学研究人才都有着重要意义,也会为青岛打造教育高地、人才高地注入动能。

李晨曦代表建议,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已在青岛市内就业过且在青岛市内完成博士学历提升的人才,能够享受相应的住房补贴或安家费,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减少人才外流。

周玉忠代表:

打通乡村产业振兴人才落地最后一公里

周玉忠代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而在乡村社会经济中活跃贡献度较大的,往往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他们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最后一公里,而这部分市场主体也是人才触及不到的区域,长期处于人才缺失的真空窘境,但却是人才落地乡村的最好平台和最后一站。如何改变现有乡村产业人才困境、打通人才落地乡村最后一公里,是青岛金妈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玉忠代表关注的问题。

周玉忠代表认为,农村落后、辛苦、没前途的观念长期存在,高校就业规划和职业疏导存在较大真空。因此他建议,全市、全省、全国范围内,高频次、高规格组织推荐、入校宣传“人才产业股”、“乡村产业人才孵化圃”,实现“返乡就业、返乡创业”到“返乡入伙”的务实转变,实现普及群体基数大、入圃意向基数大、实际入圃基数大、最后留圃基数大。对于达成意向双方,签署三方“人才产业股”协议、“乡村产业人才入圃”协议。

周玉忠代表说,“农村可承接毕业生的产业主体不成规模、缺乏影响,城市里金融、房地产、互联网类产业虹吸了大量应届毕业生。”他建议,采取全市一盘棋,以区县为单位划定乡村振兴重点区域,重点区域内按照产业基础和企业聚集优选优势乡镇和街道,排摸构建优势乡镇和街道中小企业产业信息库和人才需求库。同时,针对产业信息库按照产业链分工进行分类,在不同分类中优选潜力中小企业单位,针对入选单位开展组织化建设和企业发展规划培训,开展员工持股、合伙企业、期权激励等现代化管理工具培训。

乡村振兴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要加强工作领导和资源统筹,战略性任务必须有政府强力推动。周玉忠代表建议,成立青岛市级领导牵头,关联业务局长、行业领军人才参与的青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小组,针对青岛乡村产业振兴中的人才瓶颈桎梏进行系统剖析,制定青岛市乡村产业振兴人才长期发展规划并按季度实施跟进。

打通乡村产业振兴人才落地最后一公里,关乎乡村振兴战略全局、影响农业强国的战略进程,应该高度重视、更要做好长期作战准备,“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熊丽娟代表:

政策倾斜,破解农村人才引留难问题

熊丽娟代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中共莱西市委党校高级讲师、民盟莱西支部副主委熊丽娟代表认为在围绕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加快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进程中,人才始终是关键因素,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亟需八方人才各显其能。

“从目前实际来看,农村人才需求与人才引留之间存在不小差距。”熊丽娟代表在调研中发现,农村人员流出现象愈加严重。一是农村人员多年持续向外流出,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流失更为严重。二是农业院校毕业生用脚投票,多数留在城市,较少返回农村创业。三是农村人才发展受环境制约,引进来留不住,相关配套缺乏。

为此,熊丽娟代表希望相关部门研究、运用顶层设计和政策杠杆,更大力度突破农村人才引留难的瓶颈问题。她建议,给予农村地区一定的政策倾斜,例如在大学生引进、住房补贴、人才创业、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适当政策倾斜。努力在农村地区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多措并举鼓励和推动各类急需人才向农村流动。

熊丽娟代表

熊丽娟代表认为,市级财力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聚焦农村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畅通各类人才渠道,营造“亲才”“助才”环境,并鼓励推进符合农村地区需求和特点的人才评价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人才激励体系和人才载体建设,围绕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系统推进优化健全引才、育才、聚才、用才、留才各流程,打造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她建议,在有条件的区市设立乡村振兴研究院,配套基础设施,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有关专业在农村地区开展体悟实训,搭建产教融合和成果转化有效平台。

此外,建议优化人才环境,完善配套设施建设。“补齐各区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短板,引导鼓励市中心高水平的医疗机构、高校、科研机构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成立医共体、教联体、实训基地等,持续提升农村地区平台体系功能、公共服务能力和基础配套条件,满足农村人才精神文化和生活需求。”

陈梦梦委员:

加强生物医学高端人才的培育和引进

陈梦梦委员

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青岛生物医学集团的掌舵人,青岛瑞思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梦梦委员深感人才的重要性,“只有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才能打造出生物经济龙头城市。”

陈梦梦委员说,近年来,青岛为招引人才发布了一揽子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今年4月发布的《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青”计划的意见》和《推进“揭榜挂帅”的若干措施》,为企业和优秀人才出台了一系列的利好政策。而此次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提出了要“深入实施“人才强青”计划。给予重点行业龙头企业人才政策定制权。”这足以看出青岛市对于人才的渴求和重视程度。

作为新兴行业,生物医学领域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旺盛。对此,陈梦梦委员认为,仍需进一步加强对生物医学高端人才的培育和引进,为建设生物医药新高地服务,推动青岛市生物经济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此,她建议,由政府牵头,有关高校和企业参加,根据未来的发展需要,对青岛市生物医药人才需求的数量、层次、结构等逐项进行专题研究,重点解决结构性短缺和层次失衡的问题,减少构建人才发展平台的盲目性和浮躁性;鼓励指导青岛市的高等院校发展生物医药领域需要密切相关的专业,并对于新设专业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以满足青岛市生物医药行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除鼓励科研专家外,将“揭榜挂帅”工作下放到高校在校生,尽早、尽快培育高精尖科技型年轻力量,做好“企业家进高校”等一系列活动,建立系统实践课程体系,成立高校STEM联盟,举办高校在校生创新创业大赛,让企业为其揭榜,注入资金,让在校、在研优质项目流入市场,也让市场的科技创新融入年轻力量。

同时,她建议加大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人才引进的力度,优化生物医药企业内部人才晋升政策,加宽职称评定维度,增设多个晋升通道,除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外,加大企业中的青年科研人才奖励机制,企业、院校、机构三方协同,共同打造灵活、共融的一流科研团队。

丛淑丽委员:

提升高校毕业生人才招引工作力度

丛淑丽委员

“青岛是一座有吸引力的城市,这些年在人才招引工作上取得了不少亮眼的成绩。但是,青岛市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特别是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社会工作师丛淑丽委员说。

她认为,吸引高校毕业生来青就业政策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目前已有政策如住房补贴、一次性安家费与其他城市相差不大,这些政策更侧重于将人才“留下来”,而对于将高校毕业生“引进来”的有针对性的补贴稍显不足。一是实习补贴覆盖人群较少;二是青年人才驿站站点数量较少,提供住宿服务不灵活,目前青岛市建成18处青年人才驿站提供7天以内住宿服务;三是一次性交通补贴等政策有缺失,目前省内一些城市及省外城市都有不同标准的一次性交通补贴,而青岛市市级层面未有此政策,仅高新区率先出台最高1000元标准一次性交通补贴。此外,产业升级存在不足,青岛争取到了如宸芯、歌尔、PICO等新兴产业企业,但尚未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园区经济优势不明显,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度不足。

对此,丛淑丽委员建议,实习补贴覆盖至全日制普通高校离毕业本科毕业生,标准可参照当年城镇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同时,加强青年人才驿站建设,增多站点,对有7天以上住宿时间需求的人员提供不高于市场价60%的过渡床位。另外,针对24条重要产业链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一次交通补贴或就业补贴。

此外,丛淑丽委员建议结合青岛市产业优势,引入更多互联网大厂研发中心和第二总部。还可以举办城市推介、人才政策宣传等活动,可与啤酒节、马拉松等大众参与活动相结合,利用红人效应,在全视频平台展示青岛城市形象、生活氛围,吸引高校毕业生及更多青年人才;或通过打造青岛特色青年人才品牌,形成青岛文化体验、联谊活动、生活消费、网络文化等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