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面对面丨强省建设 青岛力量 代表委员热议两会收获满满,团结实干奋进新征程

2023-01-18 09:40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40021)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晓哲 刘笑笑

团结就是力量,实干铸就辉煌。在这几天时间里,山东省两会为2023齐鲁大地播撒出春的希望。一计一策总关民生,代表委员履职尽责,为百姓鼓与呼,将一个个民心建议带上会,也将未来发展的筹谋带回去,带领全省上下各行各业团结实干,奋进新征程,不断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张大为代表:

建议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

张大为代表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要深化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支持济南、青岛、烟台等争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得营商环境者得发展,其中政务服务是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近年来,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局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局行政审批服务一处副处长张大为代表建议,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将企业开办“青岛模式”在全省推广。

张大为介绍,融入改革大局,“协同推进、形成合力”,青岛市成立优化开办企业专项行动工作专班,在市优化营商环境和深化“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办公室的支持下,多部门建立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全市“一盘棋”推动优化开办企业改革落实、落细。

在省市场监管局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青岛市还借力“数字青岛”建设,加大政务数据横向整合力度,开办企业实现“两减两少”,即减材料、减时限,少跑腿、少填报,改革后企业需登录网站减少86%、申请材料减少94%、审批时间减少80%。

为实现这一目标,青岛市组建了开办企业线上服务矩阵,推出“青易办”开办企业政务服务品牌,建立包含PC端、APP、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四位一体”的开办企业智能一体化平台,开办企业由过去的跳转登录7个网站分别办理,优化为“一次登录、一键提报、同步审批”。

青岛市还持续推动审批流程再造,让印章刻制“无感办、零费用”;数据也实现共享联用,发票申领“一链办、零见面”;全面提速增效,四险一金“全秒办、零等候”;扩大覆盖范围,银行开户“一键预约、在线开户”。

还实现线下物理融合,“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统筹解决开办企业领域存在的“一门多窗”问题,规范全市开办企业专区设置标准,在全市14个政务服务大厅均开设“开办企业一窗式服务专区”。申请人只需取一个号,到一个窗口,提交一套材料,采集一次信息,即可完成企业设立登记、公章刻制、银行开户预约、申领发票等事项并联办理,实现由跑“多个窗口”减为跑“一个窗口”,开办企业时限压缩至0.5个工作日。

创新是营商环境不断提升的关键。青岛市不断创新突破,提升开办企业智能度。为实现开办企业全链条掌上办,建设“青易办”掌上开办企业平台,在“爱山东青e办”APP、“青岛市民中心”微信小程序、“青岛微大厅”微信公众号及各区市微信公众号多端口布设,并且业务流程与PC端共享共用,实现一套平台、一次填报,即可办理完成开办企业所有业务,青岛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开办企业全链条“掌上办、零材料、智能审”的城市。

还实现住所登记数据共享在线校验,企业登记档案网上自助查询,开展电子证照联展联用改革试点,拓展电子营业执照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应用场景。

为提升企业群众感受度,青岛市不断优化提升服务,推行“索引式”智能导办服务,上线“嵌入式”填报指引服务,推出“分段式”企业开办服务等。

尤其是上线“自助式”AI智能服务,从2万余条电话及前台业务咨询中归纳总结出2100余个常见企业登记咨询问题,满足股份有限公司等六类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44种登记业务的办理咨询需求。这一举措为申请人打造全天候、精准化在线帮办服务,申请人只要在咨询界面输入业务办理关键词,即可实现问题答案的自动匹配、实时回复,全面提升帮办服务效率。

此外,还推进了“一站式”注销便利服务,参照企业开办模式,深化企业登记、税务、社保、医保、公积金、银行、商务、海关等注销环节流程再造,实现“一网通办、一表填报、并行办理”新模式。

马铁民代表:

推进全民健身,建设健康山东

马铁民代表

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成为每年省政府工作报告部署重点工作时的“必选项”,也表明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必须久久为功。全国青联副主席,凯盛浩丰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青岛凯丰创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铁民代表提出,建议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加快建设健康山东。

马铁民代表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当前国内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体育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还无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2021年山东省体育局印发《山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旨在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推进健康山东建设。为提升我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让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马铁民代表建议为全民健身再添一把火。

马铁民介绍,自己身为青岛市马拉松协会秘书长,一直关注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工作。“我的本职工作是从事农业的,每年的建议也会围绕这一领域展开。但我也关注体育运动事业,关注全民健身,也会结合调研提出相关建议。”此前参加青岛市人代会时他就曾建议恢复青岛马拉松运动,有关部门在经过调研后予以采纳,让青岛国际马拉松赛持续发展,成长为全国知名的马拉松赛事。

马铁民代表说,这些年政府部门大力发展全民健身运动,不遗余力增加全民健身运动设施,但有的老百姓对这些工作了解得还是不够多。“所以我提出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大家都了解全民健身政府都做了什么。这也是我身位一名人大代表的职责。”

马铁民代表建议,应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倡导全民健身,提高大众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充分利用新媒体渠道,开办专栏,播放公益广告、宣传片,提高市民科学健身积极性。可借鉴推广青岛市“158体育健身生活方式”,倡导市民每天锻炼1小时、经常跑步5公里、快乐健行8000步,养成良好运动习惯。

继续增加全民健身场所,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对居民小区、公园、街头绿地等区域建议进一步合理布局规划,修建运动健身广场,方便居民就近锻炼健身;加强对现有体育场地和健身场地的维保工作,保证健身场地、器材等符合安全标准,确保群众健身运动安全。

马铁民代表还建议增加体育赛事活动,引导市民践行全民健身。提倡小而精的群众赛事,让更多人活动起来。充分发挥协会、民间组织力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广泛经常的体育健身活动。组织较大规模体育赛事活动,以比赛带动市民投身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省范围内举办特色马拉松等适合大众广泛参与的赛事,让更多群众加入到全民健身队伍中。

王艳代表:

为外卖小哥加个“安全防护罩”

王艳代表

民生工作牵涉面广,投入大,因此也格外受到代表委员们的关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民生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而做好“安全”这个底线是民生工作得到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隧道巴士有限公司第六分公司党支部副书记王艳代表,就提出关于加强对外卖快递人员安全培训督导等方面的建议,针对跟百姓生活越来越紧密的外卖、快递行业在日常操作中所存在的难题提出解决方案,为外卖小哥这个群体加上一个“安全防护罩”。

王艳代表说,当今社会,随着电商、订餐平台的飞速发展,人们日常生活已离不开各种外卖快递人员。但是,随着外卖、快递行业快速生长,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引发广泛关注,成为社会治理不得不面对的难点。

这些问题的出现,跟外卖、快递行业的行业属性不无关系,速度与安全之间的博弈将外卖小哥、快递小哥放在了安全线左右徘徊。“因接单、派送速度与收益直接挂钩,骑行送达途中,超速、逆行、闯红灯、骑车打电话,不按规定道路行驶等违法行为屡见不鲜,扰乱正常的道路交通秩序,给城市交通安全造成隐患。”王艳代表说,这种问题已经不容忽视,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因骑手看手机骑车所引发的交通事故每年都在增长,这种行为早已成为危及其自身及他人安全的隐患。

对于外卖、快递行业安全保障工作的推进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作为主体的外卖快递人员自身安全教育不能被忽视。对此,王艳代表提出多条建议,希望以此推动这个行业安全生产工作,为外卖小哥、快递小哥多加一份安全保护。

王艳代表建议,应加强对外卖快递人员的交通法律法规的宣传,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做到警钟长鸣。只有让他们懂得如何去做,才能更好规范这一行业从业人员的行为。

建议各家外卖快递公司应设立安全督察员,督促快递员安全作业、安全驾驶车辆。此外,很多业内企业会选择服务外包的方式扩大业务,对这部分业务中的从业人员的安全同样应该重视。应加强对外包人员的资格审查,将服务外包人员的安全培训和督导等同正规员工执行,并将相关规范写入外包合同当中。要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不文明交通行为进行约束,结合行业特点,采取批评教育等措施,并引入黑名单制度,情节严重的直至取消服务资格。

还应形成多方联动,推动快递行业规范化建设,从根本上形成健康的行业发展机制。同时,建议组织文明交通宣传志愿者走进相关平台,对外卖快递人员进行更多的安全提醒,进行更深入的安全宣传,让人们从根本上认识到安全关系千家万户。

杜海辉委员:

构建“三位一体”青少年心理援助体系

杜海辉委员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省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针对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言献策。青岛美宝装饰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杜海辉委员认为,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社会、学校、家庭环境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建议着力构建“学校为主体,专家为指导,家庭亲子教养为支持”的“三位一体”心理援助体系。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日益受到关注,他们生活阅历浅、抗挫折能力低,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和心理行为问题。2021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为17.2%,重度抑郁为7.4%。“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到2021年10月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家庭结构的变化、父母的厚望、学习的压力、家庭关系以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都会给儿童青少年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紧张、刺激和心理压力。”杜海辉委员说,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社会、学校、家庭环境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单靠任何一个环节,都无法很好地保护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因此,杜海辉委员提出了着力构建“学校为主体,专家为指导,家庭亲子教养为支持”的“三位一体”心理援助体系的建议。“学校为主体,设立心理健康相关课程,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健康教育课程中加大心理健康内容。”他并不建议设立传统的心理健康咨询室,而是希望畅通学校线上咨询渠道,让需要帮助的孩子,不仅第一时间找到疏解的地方,而且能够没有心理负担地去主动接受心理辅导。

杜海辉委员说,目前来看,并不是所有学校都设有专职的心理健康辅导老师。他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搭建平台,促成学校和心理健康机构合作,建立专家咨询绿色通道,老师可将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专家进行沟通、研判,尽早关注到学生的心理问题。

家长方面,定期组织他们参加心理健康课程培训,针对不同年龄学段的孩子开展不同的培训内容,增强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便于及早发现问题,帮助孩子解决。同时,通过举办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的各种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等,加强家长与青少年思想、情感上的交流沟通,为青少年提供及时和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

李冰委员:

加快“新医科”背景下卓越医学人才培养

李冰委员

我省是医学教育大省,医学院校众多,因此,系统谋划“新医科”背景下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新格局,是关乎医学教育事业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核心。对此,青岛大学医学部副部长、基础医学院遗传学与细胞生物学系主任李冰委员建议,统筹省内医学院校发展规划和布局,打造“冲击国家一流、发挥区域引领、满足地方需求”的山东省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梯队。

如何优化山东医学教育布局?李冰委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应重点建设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医学院校,引领山东省医学教育的发展,率先开展‘新医科’建设,探索具有山东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李冰委员建议,综合性院校发挥多学科联动优势,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可选择与“新医科”相关专业院校合作。依托山东大学和青岛大学,分别在济南和青岛建设医学创新高地与医疗合作平台,实现仪器设备、测试数据和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对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医学院校,打造区域医疗建设集群,根据山东省医疗卫生现状,合理规划医学院校各专业医学生招生规模、地区布局、分层发展等,引领各地方医院及医学院校协同发展。对具有本科学位授权点医学院校及医学专科院校,注重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内涵,致力于满足地方医疗需求。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如何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走好人才培养之路?李冰委员认为,应遵循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增加紧缺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招生规模,如儿科学、中医学、公共卫生、全科医学等。大力推进“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推进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扩大“5+3”人才培养规模。探索以创新为导向的“新医科”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鼓励完成 1-2 年级计算机、材料等工科或理科专业学习的优秀学生攻读医学专业,医学生辅修双学位或毕业后转攻理工等专业,跨学科跨专业培养人才。重塑新型医学人才的评价体系,强调医德、医风等道德层面的评价,打造专业教育、思政教育、信息化“三位一体”的综合素养评估体系。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参加导师创新课题、创新创业竞赛、“挑战杯”大赛等,通过学术论文、学科竞赛、发明创造、社会实践、专业技能培训等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同时,深化医学课程体系建设,以多元化渠道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增加统计分析、数据处理等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的学习,加强医学与工学、理科、生物信息、纳米技术和大数据等新兴领域的联系。结合医学专业的特点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课程和医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融入到医学专业课程学习中。推进数字化、信息化教育资源在医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推进“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重视和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医教协同改革方面,她建议大学或附院编制的新入职临床教师,必须经过岗前培训,获得教师资格证方可上岗,从根本上确立其教师身份、提升教学意识,而非单纯医生身份。医院和高校之间在临床和科研方面建立“医生-科学家”的配对合作关系,培养具有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以及扎实临床知识和技能的临床医学生。

此外,李冰委员建议,发展医学一流学科建设,结合山东省“筑峰计划”和“811 工程”,真正遴选发展基础好、对接医疗行业需求的优势医学学科,实施重点建设,全力冲击国家一流学科,在编制基数、岗位设置、人才引进与培养、研究生招生、教学科研用房、平台建设、经费投入、资源配置、体制保障等方面实施政策倾斜,切实为重点建设学科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