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岛|密信藏刀锋,奖状映荣光——青岛市博物馆定级31件珍贵文物,专访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

2023-04-16 17:43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224058)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青岛市博物馆近日公布了最新评估定级的珍贵文物,31件来源清晰、意义重大的藏品被认定为珍贵革命文物。其中,“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海西工委耿桥与青岛地下党工作者来往的信件”“1952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山东省工作委员会给郝建秀的奖状”“1954年郝建秀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一次会议的出席证”“二十世纪中期郝建秀小组自制扫车大毛刷”和“1975年郝建秀小组生产的筒子纱标样”被评为一级文物。半岛全媒体记者采访青岛市博物馆和青岛纺织博物馆,并通过中共青岛市委党史研究院整理的耿桥《关于青岛党组织的一些回忆》记录,挖掘珍贵文物背后的故事。

“一级”密信

穿越硝烟,从抗战到解放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时分,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形式发布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正在胶东区党委开会的同志们,起立欢呼,胜利了!

夜晚,明亮的月光,洒进卧榻,此时的耿桥辗转难眠,这一刻终于来了,这一刻是同志们用鲜血换来的!

2022年10月26日,青岛市博物馆里,山东省文物鉴定中心的专家围在长桌两旁,对一批文物进行鉴定,其中,“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海西工委耿桥与青岛地下党工作者来往的信件”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肯定,他们认为,这批信件“极其罕见,非常珍贵,完整度高,具有真实性和历史性,文化、社会、历史价值极高,系统记载了从抗战时期到青岛解放时的地下党工作内容,反映出青岛地下党开展斗争十分活跃,青岛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等左翼运动十分丰富”。

耿桥是谁?

青岛市博物馆文保部工作人员张有才告诉记者,耿桥是莱西人,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历任胶东总工会组织部部长、山东省总工会劳保部部长、中共东北局计划委员会副局长、辽宁省建工局副局长等职。

他的秘密信件中记录了什么?

一切要从头说起。

“我是1939年秋,从胶东区党委秘书处调到胶东总工会工作的”。

在中共青岛市委党史研究院出版的《亲历者忆》第二辑中,有一篇耿桥的回忆录:《关于青岛党组织的一些回忆》,他讲述了自己在青岛做地下工作的经历。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便于抗日工作,党在胶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了胶东职工抗日救国联合会,简称胶东总工会,苏继光和张进先后任会长,耿桥先任组织干事,后任组织部长。1941年夏,中央下达指示,开展敌占区工人运动,重点的城市是烟台、青岛、大连。这一重任落在了耿桥身上。于是,耿桥南下平东(原平度东部新设县),到接近青岛市区的地方物色人选。几个月后,耿桥找到了多方的组织关系,在南海地区总工会任会长兼南海地委委员。接下来,就是开展青岛地下工人运动的艰巨任务了。

逢年过节,是耿桥他们最忙的时候,因为此时到市区做工的工人都回到老家来,他们热情登门拜访,介绍共产党的政策,宣传抗战必胜的道理,吸引了一批工人参与到他们的秘密行动中来。这些工人,来自青岛火柴厂、纱厂、烟厂、码头、铁路等,他们将抗日的方针政策带回了群众中,带领大伙积极抵抗,并运进了一些急需的药品和化工原料,搜集敌人情报,为党的工作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1943年秋,南海地委秘密工作站建立,并建立了一支以工人为主体的抗日武装:“青岛工人抗日大队”,由谢尤宜(王太和)任队长,耿桥任指导员,“这支武装的建立,实际上也是因有些市内的秘工同志工作暴露后,被迫撤出,来到根据地秘工站转过来的”。大队的任务是掩护进出青岛的地下同志,并向敌占区进行政治宣传。活动范围是即墨、胶县以及平度、莱阳各县。这是一项危险的工作,不但有来自日伪的攻击,还有国民党游击队的威胁。如履薄冰的工作环境没有打击战士们的积极性,他们个个勇敢机智,胜利完成任务。“工人大队初期没有作战任务,遇上了敌人一般打上两枪,能走就走,不纠缠”。

随着抗日战争的推进,形势也愈加严峻。1944年底,工人抗日大队奉命改编为青岛工人武工队,人数增加了一倍,由张绍鹏任队长兼指导员,谢尤宜专搞秘工站,耿桥改任新成立的青岛工委组织部长。从此,青岛工人武工队除掩护政治交通外,也经常积极配合地方工作,如保护生产,打击国民党游击队和日伪军抢粮军。此时的战争就变得残酷了,几名战士受了伤,还有逃兵当了叛徒告密的,致使一位名叫殷传才的同志被捕牺牲。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举国欢庆。耿桥等人接到了向青岛进军的命令,他们立刻行动起来,“利用各种社会关系,组织力量,打入到市内去,以便里应外合,迎接解放军攻城,收复青岛”。

李研吾

此时,李研吾已经打入青岛。这个名字也同样出现在了青岛市博物馆此批文物鉴定的名单中,“1943年李研吾来青岛做地下工作时作掩护的居住证”被定为三级文物。本报曾联合青岛市博物馆予以解读,这是李研吾1943年为了掩护地下共产党员身份办理的证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担任中共上海市委财贸部副部长等职。李炳玉则是他当时做地下工作掩护身份用的化名。这本居住证,伴随着李研吾走过了一道道生死关,让他得以顺利地开展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研吾第一个打入青岛市,并迅速秘密发动、组织力量,耿桥等人已在外围做好充足准备,把凡是能够进入青岛的地下关系要尽可能多地派进去。“山东分局又及时指示将青岛工委扩大为青岛市委,把胶东与滨海两个区党委分别领导的两个青岛工委及其掌握的全部地工关系都统统合进去,由分局直接领导,林一山任青岛市委书记兼市长,接着成立青岛市职工总会,王建功任会长。总工会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宋子成任青岛市公安局长,我任市委组织部长。”

青岛市博物馆馆藏的信件中,开头的名字有“林”“桥”“宋、耿、衣、刘同志”的称谓,就是他们交流的见证。

然而,形势骤变,李先良率领国民党部队抢先进了青岛,计划宣告终止。

在解放斗争中,耿桥与同志们继续战斗,他们领导青岛工人阶级为保卫人民财产,迎接解放军进城和接管工厂,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党的方针政策正确,地下同志的努力,广大人民的拥护,当解放军入城时,市内护厂工作做得好,水电一分钟也没有停,绝大部分工厂企业设备资财完好无损,这是党的工人运动与城市工作的历史性胜利”。

一封封已经发黄的信件,记录了地下工作者们在刀尖上行走的艰难历程。这些信件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是因为“接收人级别很高,秘密代号很高,加上信件抵达的是解放区”,张有才说。

因此,这些信件,价值巨大。下一步,青岛市博物馆将根据专家的建议,按照时间顺序和内容逻辑重新梳理,将折叠信纸打开放置在无酸纸中保存,并对破损的内页进行修复,采用高清扫描等技术尽快数字化。

铭记荣光

有“两把刷子”的青岛纺织

一张奖状,一张工作证,两把毛刷,两个筒子纱标样,这些与郝建秀有关的藏品,也成为了一级文物。

一组文物,记录一位劳动模范的事迹,也记录了青岛纺织历史进程中辉煌的历程。

纺织业,被誉为青岛的“母亲工业”,发端于1902年,是中国最早的纺织产业基地之一,造就了“上青天”的辉煌。而纺织女工郝建秀,是青岛纺织的荣耀。在青岛纺织博物馆里,郝建秀的事迹成为老纺织人引以为傲的代表,也打动了许许多多的游客。

郝建秀,1935年11月生于青岛,1949年入青岛国棉六厂,在细纱车间干值车工,郝建秀在平时工作中,勤于用心、善于集她人之长,在全国“红五月”劳动竞赛中,16岁的她创造了新纪录,总结出“工作主动有规律、抓住中心环节、合理分配时间、各项工作交叉结合进行”的科学纺纱法,并创造了连续7个月皮辊花平均0.25%的水平,青岛纺织博物馆馆长王雷说,这引起了各级领导的关注,纺织总工会全国委员会派出负责干部到青岛,并集中青岛20多位优秀的棉纺工程技术人员和细纱操作能手组成了郝建秀工作法研究会,对郝建秀工作法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总结,赞扬她既减轻了纺纱工人的劳动强度,又增加了产量、提高了质量,并将其命名为“郝建秀工作法”。

这一工作法在全国推广,郝建秀被授予全国工业劳动模范称号,而她不辞辛苦,到各地传播工作经验,“郝建秀工作法的产生和推广,带动了全国纺织行业‘五一织布工作法’等80多个工作法的陆续产生,对中国纺织工业的基础管理、劳动组织调整和操作技术的规范产生了巨大作用,对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和支援抗美援朝斗争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王雷馆长说。

青岛市博物馆馆藏的与郝建秀相关的藏品,这一批获评一级文物的有四件,1952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现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山东省工作组颁发给郝建秀同志的奖状;因为工作突出,郝建秀刚到选举年龄就被普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她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出席证,看似简朴,却重过泰山,是一位优秀女工的至高荣誉;两把毛刷是郝建秀小组自制的扫车大毛刷,数十年的岁月,赋予这两件藏品纺织工人的象征;郝建秀小组生产的筒子纱标样,是纺织工人劳动智慧的结晶。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记载着工人为青岛纺织事业不辞辛苦、热火朝天忙碌的画面。郝建秀工作法,“大大鼓舞了广大纺织职工的劳动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在‘郝建秀工作法’的影响下,一个‘能手成林,标兵机台成列、表演竞赛成网、互助协作成风、先进经验成套’的生动局面很快形成,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纷纷涌现”,张有才说。

一部电台

走在刀尖上的发报员

1949年5月24日凌晨1点,吴荣森刚一开机,敌台已在滴答滴答地呼叫,随时有暴露的危险,但他手头上有一份重要的情报:国民党军撤离青岛的时间改为6月2日,并增派船只将物资和人员运往台湾省。预定通报时间到了,干扰信号突然增大,经验丰富的吴荣森没有慌张,他全神贯注地倾听、分辨,终于听出了通讯总台的呼叫。然而,墙外搜寻发报机的汽车声响起,院子里也有了晃动的人影,手电光柱照来照去,危在旦夕!

一分一秒过去了,吴荣森紧张得手心出汗,但他还是顺利完成任务,利落地关闭电台,烧毁密码本,拿起手榴弹……

这是地下情报员吴荣森的日常工作。

1979年8月8日,青岛市博物馆迎来了一位50多岁的中年男子,他就是冒着生命危险为革命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吴荣森,他郑重地将自己开展地下工作时使用的发报机及配件捐给了青博。

而今,“1949年青岛地下党使用的电台”获评二级文物,它用斑驳的身躯向市民诉说着一段段动人的特工故事。

吴荣森(1927年~2018年)山东安丘人,1943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青岛工委、中共青市委青年特支学运某小组负责人、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情报组青岛秘密电台台长、青岛海水综合利用研究所所长等职。

“吴荣森1948年春受上级命令指示,打入国民党‘潮安’号军舰任中尉电讯官。期间,他机警地获取了国民党1948年下半年海、陆、空军新机要密码,受到胶东区军委的嘉奖。1948年9月,吴荣森又根据市委社会组指示,亲自安装电台,同解放区的机关台取得了联系,提供了大量重要情况信息,为青岛解放做出了突出贡献”,张有才说。

几度死里逃生,吴荣森完成了一次次任务,直到1949年6月2日上午10点,通讯总台来电:“部队已进入市内,你台胜利完成任务。请关机,市内再见!”不难想象,当时接到这封最后的电报时,吴荣森是多么激动!全青岛,乃至全国人民是多么激动!

这部珍贵的电台,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后,一直跟随在主人的身边,直到来到青岛市博物馆。

“此次初选的71件革命文物,31件评估为珍贵文物,其中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1件,三级文物25件。三级文物都是纸质文物,主要反映了1929年青岛纺织工人大罢工、1945年反甄审运动、1947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和抗日战争时期地下党工作者资料、青即战役我党和军队内部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文物博物馆事业的资料文件等”,张有才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

藏品定级评定工作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工作,青岛市博物馆会依据实际工作需求,结合文物价值研究和保存状态进行初选,向上级单位申请开展文物评估定级工作,然后邀请具有文物鉴定资质的专家团队现场评估,专家组按照《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等法规,深入分析研究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等,一致同意后形成评估意见,然后上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同意后,形成文物定级报告。下一步,针对该批新定级的革命文物,青岛市博物馆会申报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修复国家专项,开展抢救性修复工作;结合文物数字化项目进行数字化保护;同时加强研究,深入发掘藏品价值,结合博物馆新馆改陈进行展览展示、线上展示或数字化展示。

青岛市博物馆正在改扩建,改陈工作也在全面展开,将面向社会各界开展藏品征集工作,“如果大家有反映青岛地区革命斗争史、社会发展变迁等相关的藏品,欢迎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