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20世纪初从德国传入中国 青岛最早拥有

2008-07-02 20:42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世界上最早的自行车。资料图片





    当下,在青岛的马路上自行车的影子已经不多见了,可在上世纪80年代,青岛自行车拥有量最高达到54万辆,青岛生产的自行车也曾经辉煌一时,从“大国防”到“大金鹿、小金鹿”,在全国各地叫得很响。再往前追溯,德国年历记载,青岛是中国最早拥有自行车的城市,早在20世纪初德国传教士就将自行车带到了青岛。下面的文字带领读者回到车铃叮当响的年代。

    20世纪初德国传教士 把自行车带入青岛

    世界上第一批真正实用型的自行车出现于19世纪初。1817年,德国人德莱斯在法国巴黎发明了带车把的木制两轮自行车。这种自行车虽然仍旧用脚蹬地才能前行,但是可以一边前行一边改变方向。德莱斯式自行车一问世便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随着20世纪初德国入侵青岛,德国传教士把自行车带入了青岛,时间是1903年~1905年。那时的自行车价钱昂贵,骑车的人多是洋行买办阶层的阔佬阔少们。他们拉响车铃(那时是拉铃)招摇过市,神气十足,旁若无人。当时主要是“站人牌”和“飞鹰牌”,全是大飞轮的,老百姓称为“不吃草的小毛驴”。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产的“宫田牌”、“富士牌”大飞轮自行车,又源源不断地输入青岛。随后,英国的“兰陵牌”、“三枪牌”大飞轮自行车也相继涌入。当时不仅青岛,整个山东甚至华北各地区的自行车市场,也被英、日、德各国所垄断。

    青岛本地自行车 萌芽于1915年

    创建于1915年的青岛自行车公司,是我国自行车工业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而青岛山西路上的同泰车行则是第一个采用民族资本开设自行车零部件维修、装配业务的商家,老板名叫曹海泉。随后,德兴、福兴、德兴太、同和太和润大等车行陆续问世,创造了20世纪20年代青岛民族自行车工业的第一个辉煌。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青岛的民族工业受到严重摧残。1940年,多数自行车零部件生产厂和整车组装厂被日商强占,或受到摧残而关闭,“铁锚”牌自行车从市场上隐退。与此同时,日商则乘机在青岛组建两家自行车零部件生产厂,并开办了35家经营整车和零部件的商行。到1945年日本投降,青岛仅剩下6个自行车生产民族企业,勉强维持生产。日本投降后工厂被收回,同泰橡皮工厂改名为“同泰橡胶厂”,除生产自行车轮胎外还生产小推车轮胎。青岛的民族工业开始复苏,原停工、转产、倒闭的自行车生产厂家陆续恢复生产。但是由于内战,通货膨胀等原因,各企业经营困难,刚刚复苏的青岛自行车行业重新陷于危难之中。到1949年青岛解放时,自行车零部件生产厂只有53个,从业人员423人,且设备陈旧、简陋。其中,有21个濒临破产。

   “大飞轮”曾很受宠青岛最高拥有54万辆

    建国后,青岛的自行车工业在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52年8月,泰东铁工厂、震环铁工厂等经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分别组成青岛自行车制造业第一、第二联营社,停工12年之久的同泰铁工厂也复工投产。此时,青岛自行车行业的总资产金额已达144.58万元,有各种设备279台,年产“青岛”牌和当年投产的“国防”牌脚闸自行车990辆,翌年,总产量达到8482辆,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为了扩大自行车生产能力,满足市场需求,1954年1月5日,经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国营青岛自行车厂,厂址在铁山路83号,占地面积3218平方米,建筑面积4043平方米,投资42万元,职工74人。此时,青岛的自行车行业与沈阳、天津、上海的自行车业并列为中国四大自行车行业。

    随后的二三十年的时间里,青岛的自行车行业迅猛发展,骑自行车的市民也很多,1984年至1988年,青岛市自行车拥有量最高达到54万辆。

    青岛的自行车也曾经辉煌一时,从“大国防”到“大金鹿、小金鹿”,在全国各地叫得很响。其他城市生产的自行车大都是“双手捏闸”,不能长时间刹车,安全性较差。而青岛生产的自行车用的是大飞轮“脚踏刹车”,听说是引进的“德国技术”,下长坡可以长时间踩闸而不会发热。车架子还特别结实,能载重,适于山区的载重骑行。

    如今青岛的自行车所剩无几,马路上已经很少看到自行车的影子。交警部门不久前做过一次调查,街头骑自行车的人主要是打工族、中老年人和学生,还有一部分就是健身休闲的玩车族。自行车作为重要交通工具的时代已渐渐远去。

    本栏撰文 邱庚亮皂崂山深处 □孙克诚

崂山虎迹

    倘若说今日的崂山有虎,无论怎样造假圆谎,恐怕都无人肯信,因为游客足迹几乎遍及崂山山脉每个角落,小型野兽都鲜见,何况大型食肉动物的存在。但在历史上,崂山却多有老虎踪迹隐显,并于各种史料中留有记载。

    崂山最早虎迹显现,且被记录在案,应该是在西汉。《后汉书﹒循吏列传﹒童恢传》记载:童恢为不其县(不其城旧址在今青岛城阳)县令时,有老虎食人,童恢命人“生获二虎”,咒虎道:“王法杀人者死,伤人则论法”,要求它们,如果杀了人,则“垂头服罪”,没有则“号呼称冤”。结果,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一虎“视恢鸣吼,踊跃自奋”。童恢将垂首者杀死抵罪。今崂山西北麓有山名“驯虎山”,主峰海拔156米。

    至宋代,老虎踪迹再现崂山。崂山太清宫东南侧钓鱼台北,昔有道庵名“驱虎庵”,建于宋,明初修缮,中叶废圮。据《太清宫志》等地方志记载,其为宋代道人刘若拙所建。刘若拙号华盖真人,后唐同光二年(924年)自四川来崂山,与道人李哲玄相谈甚契,遂居留山中。其时崂山虎狼成患,多出没伤害山民,刘若拙恃武逞勇,搏杀猛兽,为民除害。山民感激他,赠匾曰“驱虎狼庵”,简称“驱虎庵”。

    除了传说流传外,崂山还有以“虎”命名的地方。北九水景区外一水地,有山体耸立如虎,山色黢黢,当地人称“黑虎把门”,名为“黑虎山”,黑虎颔下现有山名题刻。上清景区,则有一山涧名“老虎涧”,涧名由来已久。

    如许记载与传说表明,崂山历史上有老虎等猛兽活动,非是杜撰虚造。大约自元明始,或许因为其时周边人口稠密,人类活动频繁,或许地理气候变迁,山中食物不足以维持生存,崂山山中虎迹遂绝。



[编辑: 麦迪]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自行车 德国 青岛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