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 美女护士常遭"暴力"

2011-10-29 05:06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一位男子正在锻炼身体。他因患精神分裂症而住院,现在他的病已经好了,正等着家人来接他。



在市精神卫生中心,病人们在集体做操。



    17岁男孩因学习压力大跳楼、花季少年离家出走、初中生为情抹脖子……因精神问题引发的悲剧时常在城市中上演。据本报热线统计,仅10月前半个月的此类线索就超过20条。这种社会现象着实令人深感忧虑。而当前刑事案件中也不乏涉及精神病患者的惨案,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现行社会环境下的精神疾病患者群体。平日里,这些特殊的人群如何度过每一天?医院的医疗状况和医护人员的工作状态又如何?带着诸多疑惑和忧虑,记者用近一周的时间探访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探寻这一社会公共话题的答案。

病房印象

他们并没有想象中可怕

    10月14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在社会防治科主任王立钢的带领下走进了门诊部精神科病房。

    病区外是一扇乳白色的大铁门,打开门便是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接待间,病人家属可以在此等候探视。由此进入病房,则要再打开另一道锁着的门,门内便是男重症病房。门左侧是活动间,一群病人正围成一圈,低着头不停地打转,走廊上有不少患者在散步,见有陌生人走来,他们会本能地靠近瞪着眼看一会儿,走廊两侧是大小不一的病房,不少患者在病房里说笑。

    走廊的左侧就是医护人员值班室,里面几名医护人员正忙着给病人备药。护士台后面,挂着一块“住院病人动态一览表”,护士每次接班,首先得了解病人的病情。

    精神病人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但时不时就会给医务人员来点“意外”。前不久,32岁的护士褚霞南在给一位病人喂药时,“啪”被打了一个巴掌。她说,护士被精神病人打是常事,但也只能被白打,工作还得继续。

    转过几个病区,记者发现精神类病人并非想象中那么可怕,他们见到你会友好地打招呼。病房里的设施处处为病人考虑——窗户外装着铁栅栏,室内所有扶手、暖气片、床边角都是圆滑的,就连盛放热水的大桶都是用铁圈固定住,这是为了防止患者发病时自伤。

苦 在她的记忆里,家很冷

    老年科是市精神卫生中心每天查房时最忙碌、事情最多的一个科室,17日上午8时许,记者跟随医护人员查房时,一位六旬老人正拎着大包小包嚷着要出门打车去长途站接人、回家做饭,同时她的嘴里不停地喊着些人名,似乎是她子女们的乳名。虽然医护人员极力劝阻,但她执意要走。但当医生拿出钥匙让她辨认时,她却答不出来。

    原来,她患了老年痴呆症,是抑郁症恶化引起的重性精神疾病。而她每天的这个行为也早已被医护人员所熟悉 ,为了她的安全,每天她都会被扶到床上捆住手脚。

    小洁(化名),一个刚进入18岁的女孩,本该和同龄人一样在校园里读书,而她却住院已近两年。据医护人员介绍,她患有人格障碍类疾病,在小洁的生活里,没有一个朋友;在她的记忆里,总是存在着太多的不公平,她总会觉得妈妈不好,瞧不起她,所以一回家就打妈妈。在小洁接受治疗期间所写的第一篇回忆性日记中,嫌、骂、恨、讨厌、斥责、伤心、难过等字眼充斥着整篇日记。

    在病房里,跟小洁一样因受家庭情感等因素影响而患上精神类疾病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他们大多因父母离异而受创伤,也有人受个人情感波动影响跌入人生的低谷。就在19日当天的一次采访结束时,一位1986年出生的女孩找到记者说,由于无法承受失去爱人的刺激,她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她说,自己目前的病情已经好转,正等待家人接她回家……

乐 无忧无虑,病房内歌声不断

    其实,精神病人在这里并不是没有生活的快乐。14日晚9时许,记者在男重症病房内跟医护人员值班的时间里,各个房间一直热闹非凡,气氛活跃,很多患者丝毫没有睡意。“好牌!老刘最近有长进啊。”几位患者正在病房里打着扑克牌,时不时还有病人出来打水泡面吃。要不是走廊上突然响起变了调的老歌《朋友》,还真容易让人忘了这是病区。

    这样的场景在精神卫生中心并不少见,18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康复科时,数十名精神病患者正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他们无忧无虑,唱歌、跳舞、听音乐、打麻将、叠千纸鹤,甚至是烹饪、做泥塑,感觉他们就是快乐的‘蓝精灵’。”康复中心护士长周雷这样形容这些病人。

    集体体育治疗、书写练习治疗、广场舞练习、智力游戏训练、心理知识和礼仪知识培训、歌唱治疗、音乐欣赏、电影欣赏是许多人都要经历的治疗方案,而目前他们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一支大型合唱队,《军港之夜》就是他们的拿手曲目之一。

    当然,病人活动时,总有几名护士站在一旁观看。医护人员告诉记者,她们站在这儿,不仅只是没事看着 ,还得观察病人的病情。一旦发现病人的眼神不对劲,或者说出一两句不经意的话,如“家人很久不来看我了”“活着没什么意思”,那就得高度重视。这意味着病人的病情有所变化,或者有轻生的想法。

■幕后

守护病人的白衣天使

    “来时愁云凝,去时喜云升,谁是最可爱的人——医生。”这是一位抑郁症患者在出院时送给医护人员们的一首诗。24岁的丁浩,这位稚气未脱的女孩已经在精神卫生中心男重症病房做护士一年多了。

    “虽然病人在犯病的时候很不好,甚至会有暴力行为,但这毕竟是少数,当他们病情稳定后,天真得像个孩子,他们会跑过来跟你道歉、道谢,哄你开心,这就跟在综合性医院里的病人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在这里住得最长的病人有十年多了,时间长了,许多家人就不管他们了,所以我必须负起责任,照顾好他们。”丁浩把责任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43岁的刘玉兰18岁毕业后一直在市精神卫生中心从事医护工作,陪伴患者度过的20多年的时光里,她有过困扰,但她收获更多的却是“朋友”。她和许多病人成了好朋友,许多病人在痊愈出院后都会和她保持联系,有什么心里话也都会跟她交流,很多人都称她为“知心姐姐”。

■背景

社会压力大患病率骤增

    “城市人口中的精神卫生问题越来越严峻。”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逄淑涛说,受社会压力等因素影响,此类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

    “患者多,地方少,人才缺。”这是目前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面临的最严峻问题。据逄淑涛介绍,目前青岛市重性精神病患者数量已达4万人,而全市专门针对这些患者的床位数却只有1600张左右。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在编床位只有350张,而实际开放床位800多张,仍远远满足不了需求。目前医护人员总数尚不足400人,而实际需求却为600~700人,精神科医护人员的社会地位低、收入少,很多院校的学生打心眼里不愿意干这个行当,“人们必须摒弃偏见”。

    据悉,目前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建设工作已经列入了“十二五”规划,将进行异地扩建。

    本版文/图  记者 孙传浩

    精神病患者需要我们多一些理解和宽容,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关爱精神病人不仅是家属的事 ,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有责任伸出援手 ,扶助身边的患者走出疾病泥潭。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郭新举]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