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口奶"争夺战频上演 洋奶粉推销进产房

2013-05-02 08:56   来源: 大众日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当前,出生后前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的世界平均水平在38%-39%,而我国为27%左右,远低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确定的50%的目标。

  其中,我国城市纯母乳喂养率仅有16%,水平相对较低。医院作为迎接“新生”的公益机构,都会宣传母乳喂养,但隐形的奶粉推销乱象依然存在。

  □ 本报记者 单青

  “第一口奶”争夺战频上演

  自从宝宝降生后,刘静雅全家都沉浸在幸福之中。疑惑的是,随之而来的“骚扰电话”也几乎没有停过。

  隔三差五,就有一家洋品牌奶粉厂家的“营养师”来电询问:“孩子最近吃饭咀嚼怎么样?母乳足吗?我们公司开发了口感更好的奶粉和米粉,您不妨尝试一下……”这些“关心”之后,就是奶粉推销。

  有的“营养师”甚至会妄下断言——“婴儿几个月后,母乳的营养成分难以维持婴幼儿生长需要”。刘静雅更加难以理解:“几乎所有的医生都说,母乳中均衡的营养素是任何奶粉都不能替代的。”

  产妇的手机号码为何会被泄露,一直是个谜。其实之前做产检时,刘静雅就从护士手中收到过“小票”,可凭票到附近小卖部免费领取200克的一袋奶粉(适合1-6个月婴儿),护士称此为“医院给产妇发放的福利”。

  记者调查发现,在济南几家医院内的奶粉“销售点”,上面多写着“仅供医院使用”的字样,买两桶以上还能免费送货。记者走访医院时,很多产科护士对此闪烁其词。

  “小孩也知道怎么省劲儿!刚出生的婴儿一吃奶粉,就不愿再费劲吃母乳了!”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主任徐永萍介绍说,新生儿过早地接触奶粉,会直接影响未来的母乳喂养率。

  徐永萍强调,只要母亲泌乳,就要让孩子坚持吸,即使给孩子加新生儿奶粉,也仅仅是添加而已,绝不能提供充足的奶粉,否则,就会不利于新生儿的母乳喂养。

  她说,长期食用一种牌子的奶粉,就会让婴儿产生依赖,并对其他奶粉产生抗拒性心理,其实质是争抢孩子“第一口奶”的趋利行为。“新生儿常换奶粉也容易引发腹泻,这就使‘第一口奶’的地位更加不易改变。”

  这导致了奶粉竞争越过商场而直接前移到一些不正规的医院。

  奶粉与母乳的“代价差”

  “母乳最大优势在于它的天然性,所有营养素的含量都是最均衡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产科教授刘媛表示,同时,坚持母乳喂养的妈妈体形恢复更快,乳腺癌和子宫癌的发病率明显降低。

  “母乳对孩子亲子依恋的塑造,对心理发育也相当重要。”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儿童保健中心主任李燕说,在1岁之内建立稳定的亲子依恋,还将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性格。

  记者调查发现,“三聚氰胺”事件给国内乳制品厂家带来无可弥补的信用危机。随后,洋奶粉需求量陡增,五大洋品牌在国内合计市场份额接近六成。在国内一线城市,洋奶粉市场份额高达90%以上,国产品牌的占有率仅有2%。

  奶粉涨价的背后,总有“万变不离其宗”的卖点——尽量模拟母乳功能和成分,以所谓的特殊配方增加成本。

  “喝奶粉的婴儿,一个月至少需要花费1000元,很多妈妈们还都觉得不止这些钱。”李燕给记者详细算了笔账:一般婴儿每公斤体重需要吃20g奶粉,7公斤的婴儿每周就要吃一桶900g的奶粉,一个月就是4桶,一线品牌的奶粉价格在300-400元。依此推算,一年的奶粉钱就需要上万元。

  洋品牌不是永久“护身符”

  记者了解到,早在1995年,我国颁布的《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就明确规定,禁止经营者发布母乳代用品广告和宣传信息;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不得展示、推销和代售母乳代用品,不得将产品提供给孕妇和婴儿母亲。

  2011年的“修订”也提出,销售者不得与孕产妇、婴儿母亲及其家庭成员保持任何形式的联系,包括电话、短信、信函、邮件、上门推销等。

  有关专家建议,加强监管力度是当务之急。要禁止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与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和销售商的“合谋”,首先要给奶粉的盲目需求热潮“降温”。

  “由于宣传不够,母乳喂养在妈妈中的知晓率并不高。同时,配方奶粉的广告促销却铺天盖地,给人们造成了奶粉具有‘优越性’的错觉。”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产科护士长王立葵认为,不仅商家需要负起责任规范自身行为,医院也要加强对母乳喂养的宣传教育与“一对一”指导。

  对国外品牌的偏爱,也使得“假洋牌”应运而生。曾有业内人士称,近两三年来,100多个洋奶粉品牌,有80%是中国制造并“特供”中国市场。

  “这就加大了孩子的安全风险,其实洋品牌也并非都适合中国孩子。人的体质不同,对各种营养素需求量也有差异,因此各国营养学会制定的标准也不同。”李燕提到,日本明治奶粉不强化锌,因为锌就重点存在于他们常吃的海产品中。而在我国,因为中国人特有的饮食结构,母体内锌含量并不高,有的孩子一出生,锌就严重缺乏。在这种情况下,洋品牌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护身符”。 

   [编辑: 郭新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