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档案馆与半岛都市报社开展战略合作

2013-05-04 07:02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大众报业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编辑 、半岛都市报社社长、半岛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立波(右三)和市档案局局长、市档案馆馆长潘积仁(左三)等出席了签约仪式 。



  半岛都市报5月3日讯(记者 王法艳)5月3日上午,青岛市档案馆与半岛都市报社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今后双方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半岛都市报将新闻照片无偿移交市档案馆保存,双方还将展开全方位合作,共同进行一些珍贵的历史人文资料的保护和挖掘,让它们走出“故纸堆”被更多市民所了解。大众报业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编辑、半岛都市报社社长、半岛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立波和市档案局局长、市档案馆馆长潘积仁等出席了签约仪式。一些堪称“镇馆之宝”的珍贵档案也首次呈现在公众面前,其中包括市档案馆馆藏最早的档案——康熙十年即1671年的捐草簿等。

  5月3日上午,青岛市档案馆与半岛都市报社本着“通力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签署了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协议。半岛都市报作为山东省第一张都市类晨报,是青岛和山东半岛地区版数最多、发行量最大、覆盖最密集的综合日报。报社记者每年拍摄的照片多达5万余张,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但由于缺乏专人整理,极易造成照片丢失。而市档案馆照片来源比较单一,以往接收的多为机关形成的。

  在当天的签约仪式上,潘积仁认为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后,可以互利共赢,为保存、丰富青岛的历史文化记忆做出贡献。郑立波也表示,双方可以合作加强对很多历史资料的保护和挖掘,促进更多人对青岛的历史、人文有更深的了解。

  当天,半岛都市报社向市档案馆移交了首批3万余张新闻照片。今后,半岛都市报社将把本报记者拍摄的全部新闻照片及本报所刊登的照片无偿移交市档案馆保存,市档案馆将免费进行著录、编目,并将电子目录和照片返还半岛都市报一套,同时将对照片进行安全备份和存储,确保其完整完全和长久保存。

  双方合作还有一项重要内容是将对馆藏历史资料进行研究、开发,市档案馆免费提供相关资料和照片。据潘积仁介绍,青岛市档案馆目前有113万卷档案资料,除了纸质资料,还包括22万分钟的录音录像和60多万张照片,仅新中国成立前青岛的珍贵影像资料就达420分钟。“馆藏的档案资料最早可追溯到康熙年间,从德占时期开始青岛就逐步建立了一个现代化城市完整、系统的档案资料”,潘积仁说,青岛市档案馆的馆藏在省内是数量最多、系统最完整,即使是在国内,有这样完整的城市档案的也仅是北京、上海、辽宁、四川等少数省市。

  馆藏资料中,自1898年到1949年间的政府系统档案,共计7000余卷,这些档案涉及青岛的行政、军事、工商、民政、财政、交通、文教、外事等各个方面。潘积仁谦虚道:“这些档案资料有很多值得开发的,但是可能一直待在故纸堆里,有时不知该如何有效地呈现给公众、服务于城市,今后双方合作,可以借助丰富的馆藏资源与半岛都市报的宣传平台,让这些档案为青岛的历史文化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4小时影像资料有望“上映” 

  当天,青岛市档案馆的工作人员还展示了从德国征集回来的、有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岛城市风貌和生活习俗的珍贵影像资料,犹如一部动感的历史大片,让曾经只能在老照片、明信片上见到的静态老青岛生动起来。

  据市档案局副局长马长友介绍,这些影像资料的拍摄者是曾侨居青岛的礼和洋行经理冯·都司先生。影片资料中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青岛风景名胜,如第一海水浴场、水族馆、崂山太清宫、上清宫、北九水等。还有春节天后宫烧香、赏樱会等民俗娱乐活动;还真实记录了当时德侨在青的生活,让人们看到了老青岛的真实模样,填补了青岛城市记忆的空白。

  记者了解到,这些影像资料共长达4个小时,由冯·都司的次女吉滋拉保存,她曾拒绝了德国帝国档案馆、国家电视台的重金购买,却在数年前同意让青岛市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复制一份带回青岛。市档案馆已经对这些影像资料进行了分类剪辑,接下来将对这些无声的资料进行配音、配乐,制作成真正的“电影大片”,然后适时通过展览跟青岛市民见面。 文/记者 王法艳 图/本报记者 何毅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