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网双控
让近海鱼得以休养生息 记者从市海洋与渔业局获悉,2011年岛城水产品产量达到了113万吨,而其中远洋捕捞的总量只有6700吨,还占不到捕捞总量的1%。究其根本,捕捞船全在近海扎堆,而近海鱼资源很有限。近海没了鱼,主要还是过度捕捞所致。
海洋渔业专家表示,过去岛城渔业资源丰富,因此对渔民的管理比较开放,而捕鱼是渔民的生存需求。“2002年青岛有7700条捕捞船,到今年,已经减少到5000条。但是这5000条船想在近海‘吃饱’,几乎是不可能的。”
“由于近海的鱼资源逐渐枯竭,这些小船肯定就不能像以前那样大规模捕鱼了。为了避免这种现象进一步发展,我们也开始实施船网双控。这种规定有点类似于买车,要按‘执照’捕捞。哪种网在具体什么区域捕捞,网口多大,都有严格的标准。此外,现在渔业部门也是积极鼓励,控制捕捞船总数并逐年递减;给予渔民一系列补贴,让渔民的船拆小变大,进入远海作业,或是作为人工鱼礁,把小渔船拆解沉入大海,让近海的鱼得以休养生息。”
增殖放流
10亿鱼虾蟹“童子军”入海 为了让海洋里有鱼虾等资源可捕捞,市海洋与渔业局每年都组织增殖放流,将鱼虾、贝类、软体类海洋生物的“童子军”放入大海。据介绍,我市2012年海水放流水域主要选择
胶州湾、灵山湾、鳌山湾、崂山湾海域,取消了去年放流效果不佳的横门湾,淡水水域主要选择莱西湖、尹府水库等大型水库,投入资金总数达到1290万元。全年放流水产苗种6.18亿单位,其中完成市级放流任务4.77亿单位。
“增殖放流的这些鱼虾蟹等,都是很好的经济产品,目的就是等它们长大了让渔民去捕捞,经测算投入和产出比例达到了1:10,海蜇甚至达到了1:20,未被捕捞上来的则成为海洋资源的补充,避免资源过快减少。”市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尽管放流的都是苗种,但经过几个月的生长,到了秋季休渔期结束,虾蟹就基本成熟可以捕捞了,投放的鱼苗,也将在一年半后长成。
“增殖放流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工作人员介绍,从1986年增殖放流开始实施之后,经过多年大规模的增殖放流发现,原先消失不见的对虾、梭子蟹种群等在近海海域又重新形成。按照近五年的实践证明,立虾投入产出比平均达到1:10,梭子蟹达到1:15,渔民直接从中受益不说,大海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建海洋牧场保渔业资源
除了伏季休渔、增殖放流之外,本市还通过兴建海洋牧场,保护渔业资源。海洋牧场里种的不是“草”,而是废弃不要的旧渔船、车辆、废轮胎以及大石块 、钢筋混凝土构件。投入海底的它们再“种”上各种海藻,就成了动、植物良好的生息场所。
本市自2001年开始规模性建设人工鱼礁,至2010年底已有王哥庄海域、五丁礁海域、大管岛海域、石岭子礁海域、斋堂岛海域5处人工鱼礁启动建设,完成投资1.28亿元。
今年,全市首个公益型人工鱼礁项目也在崂山区准备建设。计划到2015年,在全市沿海适宜海域建设8处人工鱼礁区。
【倡议书】
拒吃“鱼子虾孙”为后代留点海洋资源 经常逛市场的人会发现,总有一些摊上摆着小鱼小虾,比如半斤重的小鲅鱼,再过上几个月,就能长到三五斤,而且小的还不好吃,手指头大小的杂鱼也不少。尚未长大的小鱼虾一部分上了市民餐桌,还有一部分价值更低的,则被贱卖至养殖场当饲料,这不仅让海洋渔业资源遭到破坏,甚至让很多以小鱼虾为食的
鱼类少了粮食。
继续这样吃下去,很可能我们的子孙连野生鱼虾都见不到了,更谈不上品尝原本唾手可得的美味。原本青岛人引以为豪的带鱼、大黄花鱼、小黄花鱼、乌贼,现在几乎已经消失了,让我们一起拒绝购买、食用鱼子虾孙,为子孙后代保留下海洋渔业资源,在这种大环境下,即使有小部分渔民和商贩捕捞、销售鱼子虾孙,也无法在市场上获利。钓鱼爱好者们,如果钓到小鱼,请及时放生,给它们长大的时间。
希望市民们不仅从自身做起,拒绝吃鱼子虾孙,还应该在看到市场有销售时,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让捕捞及销售方,都能受到相应处罚。
本版撰稿 记者 陈珂 摄影 王建亮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