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构筑黄三角发展新支点

2013-10-14 14:15   来源: 经济导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金秋时节,走进山东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处洋溢着创业热情和干事激情:项目现场机器轰鸣、热火朝天;驻企工作人员忙前跑后、夜以继日;生产车间有条不紊、加紧生产……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正按照东营市委、市政府“抢抓黄金期,决战四季度,大干一百天,实现新突破”的总要求,“带着使命落实,带着力度落实,带着效率落实”,向着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阔步前行。产业集群助力园区发展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全市新一轮发展的火车头,全市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最大增长极,全市转方式调结构扩总量增实力上水平的先行区,城市发展的新空间”的定位,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工程,铜压延及深加工、石油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四主四新”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以“百企升级计划”为抓手,推动主导产业优化升级。今年排出了78家企业,重点推动企业在规模质量、创新能力、经营管理、品牌建设、两化融合、绿色制造等方面优化升级。力争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5家,产值过10亿元企业4家,过百亿元企业2家,新增挂牌企业1家。

  以“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为抓手,推动新兴产业聚集扩张。开发区着力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的42家企业,推动产业聚集扩张,以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标准搭建产业发展载体

  高标准推进园区规划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化生态化新城区,打造全市的生态高地,构建3个千亿园区和一个空港产业区。

  主体产业区集中发展现代服务业,集中开展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清理,加快汽车产业园、胜利油田工业园、高新技术走廊等专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约集聚发展。高新产业园规划建设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文化创意及服务外包等专业园区,预计园区全部建成后可吸引投资280亿元,年可实现产值1000亿元,成为开发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临港产业园规划建设万吨级航道、码头和防波挡沙堤,配套建设119平方公里的临港产业园,重点发展高端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有色金属、新材料和港口物流等五大主导产业。空港产业园依托东营机场,集中发展临空产业和高端休闲服务业。创新招商和项目推进机制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高新、集群、链条”的原则,集中全区优势资源,瞄准国际国内“500强”及央企、国家科研院所集中攻坚,实行定点式、跟进式、持续式的精细化招商。

  对原有招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1+3+N”的招商工作体制:“1”就是投资促进局,负责综合协调和重大项目招商;“3”就是经贸、科技、石油装备3个专项招商局;“N”就是全体部门和干部,分别落实招商指导计划,实施全员招商。目前,重点盯住香港梧桐直升机、荷兰阿克苏诺贝尔公司氯乙酸、木林森LED产业园等大、高、外项目,年前新引进过亿元项目5个、过10亿元项目3个。

  实施“大部制”管理模式,一杆到底,责任到人。如今,开发区项目审批期限已缩减为17天,提高了项目入区的速度和效率。先后办理完成立项手续82个,土地手续415个,规划手续451个,环评手续84个。科技和人才撑起发展的脊梁

  完善以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打造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发挥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9%;省级以上研究机构达到21家,占全市的1/3;拥有专利19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80余项;高技能人才2132人,占全市的21.8%。

  深入实施“科技兴区”战略,加快创新资源聚集,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区科研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5%,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达到52%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重点支持“生态谷”企业研发总部基地等基地建设,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建设,重点支持高原公司创建国家级采油装备工程技术中心,以此为依托建设高端石油装备技术研发中心。

  实施高端人才“筑巢工程”,面向全球引进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业团队。推行企业“首席技师”制度,加强培训平台建设,支持市技师学院发展,加快山东大学东营研究院和东营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建设,办好黄河三角洲高级培训中心,打造区域性培训品牌。

   [编辑: 张珍珍]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