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保护性耕作模式让农民"三秋"变"一秋"

2014-10-05 09:12   来源: 大众日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9月27日,在诸城贾悦镇孟家屯村村民赵佃虎的玉米地里,玉米联合收获机轰鸣开过,林立的秸秆瞬间被切成了碎片,像一层“毯子”铺在田野上。不多会儿,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开了过来——旋耕、播种、施肥,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往年需要五六道工序的秋收、秋种,今年一次就完成了。

  几年前,在农机部门的一次培训中,村支书赵佃福学到一种叫做“懒汉”耕种模式,“玉米联合收获-秸秆还田-免耕播种,‘一条龙模式’5亩地只要1个小时,以前至少需3天。”赵佃福说。

  “秋收不耕地,所以才拿不定主意。”这句谚语曾广泛流传当地。不耕地也种粮食?孟家屯村民一开始不接受。

  经过赵佃福的亲身示范,夏季收玉米的时候免耕地每亩增产100多斤,村民们信服了。全村500多亩耕地全部采用了秸秆还田、免耕播种的保护性耕作模式

  赵佃相是潍坊特约农机技术推广员,他跟记者算了“两笔账”。

  一是经济账,秸秆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微量元素,属于天然的土地“滋补营养品”,一亩玉米秸秆还田,相当于上了10多公斤化肥。秸秆粉碎到地里,减少水分蒸发,少浇一两遍水,一般性旱情无需浇水,省工、省油。另外,使用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每亩能节省10元。

  二是环保账,秸秆还田是我省减少焚烧最主要的途径。“不用再犁地、耙地了,避免了机械重复耕地造成的土地压实,而松土的‘功臣’蚯蚓也同时躲过了一场劫难,这都有利于减轻土壤板结,有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赵佃福说。

  诸城市农机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工程师台沐云也深有同感。他说,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目前国内外推崇的一项成熟的综合技术,集秸秆还田和免少耕播种等先进农机农艺于一体。免耕播种后,土壤只需要三年深松一次即可。

  “据测算,在实施秸秆还田的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01%,还田以后的地块小麦单产增加45公斤以上,增产幅度为8.9%。来年再种玉米,则生长植株健壮,成穗率高,还田地块与未还田地块对照,玉米亩产增加50公斤,增产幅度8.2%。”

  他们介绍,我省有些地方秸秆还田效果不理想,不是因为保护性耕作技术不成熟,而是操作不到位,免耕施肥播种机的深浅调节不当所致。

  诸城市对农户购买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秸秆还田机、深耕深松机等保护性耕作机械实行了重点补贴,目前全市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保有量3300多台。今年,全市有40多万亩小麦实现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一条龙”作业模式,仅此一项,农民可节本增效6500多万元。

  9月25日,在全省三秋农机化现场会上,省农机局局长高明飞表示,今年全省要大力推广深松及免耕播种、精量播种等机械化新技术。记者了解到,自去年开始,我省在32个县实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财政共出资3700万元,今年试点任务将全面完成。

[编辑: 林永丽]

相关阅读

保护性 耕作模式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