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农民开创新画派 成农耕文化民艺画创始人

2017-01-22 13:57   来源: 齐鲁壹点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今年45岁的李泽志是莱西一位普通的农民,受祖辈影响自幼喜好习画。从2000年开始,他开始农耕文化创作,木头独轮手推车、铡刀等农耕用具都是他画作中的内容,并被誉为“中国农耕文化民艺画创始人”。他说,他还要写一部农耕史,让后人时代记住农耕文明。

  铡刀、牛槽子都是画作内容

  日前,莱西市望城街道西水道村农民李泽志带着其近百幅民艺绘画作品,在青岛科技大学成功举办了“图说农耕文化—李泽志民艺绘画作品展”,并被青岛科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随后,又受邀携作品赴央视华人频道,向全球华人拜年,其农耕文化作品以特有的民艺学价值与文化内涵感染了所有人,被誉为“中国农耕文化民艺画创始人”。

  在李泽志的农耕文化产业园里,陈列色彩各异不同主题的画作,他所绘民艺画的内容,主要是农村生活生产中用到的各种器具,像以前能见到的木头独轮推车、铡刀、牛槽子、饺子、馒头等。他先是在案板上调完墨之后,起笔在纸上画起了饺子,然后通过对墨的浓度的调整,加上粗细线条的合理运用,通过留白的形式,很快又勾勒出了盛放饺子的箅子和盛满饺子的大碗,让人看了就有食欲。  据李泽志介绍,他出生于1972年, 是莱西市望城街道西水道村人,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受祖辈家传糨模人手艺的影响,李泽志自幼习画,对绘画有着深深的喜爱。“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机械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农耕器具已经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些器具要么在老百姓家里,要么在博物馆,现在很多年轻人很难见到。”李泽志说,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他想用绘画的形式将以前农村常用的物件展示给众人,让更多的人对逐渐消失的农耕文明有所认识。从2000年开始,他开始了他的农耕文化创作之路,17年来一直没有放弃。

  



  收入都用于习画,孩子30元学费拿不出来

  据李泽志介绍,他的农耕文化创作画,是写意画。“写意画跟其他绘画技法不同,没有参照物,一切都在胸中,要求造型准确,比工笔画难的多。最重要的是像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在绘画技法上都有,而生活中像块石、编织器、铁器等的写意画法,绘画技法上根本没有,全靠自己揣摩总结。”李泽志说。  为了总结民艺绘画技法,李泽志白天上班,晚上下班等老婆孩子睡觉后,他就把自己关在一个小单间里练画。 “说起来都是泪啊。”谈起10多年的研究和创作,李泽志感触颇深。2000年的时候,李泽志上班月工资1000元左右,“在当时咱们莱西这属于高工资了,可是有个钱就投入了笔墨纸砚上了,最困难的时候,孩子上学30元钱都得出去借。”那时候,除了老婆孩子的埋怨,外人也有耻笑的:“画个山水画什么的还能卖个钱养家糊口,画些农家玩意儿,有什么价值,能养活老婆孩子?”

  面对来自家庭内外的压力,怀着对农耕文明的热爱,为了表达出农耕文明的美感,李泽志一坚持就是十多年的时间。除了到农家观察真实的器具,画出的作品第一时间找农村老人看,让生活在一线的老农帮着挑刺,画了废,废了再画……他要求的标准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

  



  



  十多年坚持,收获累累硕果

  梅花香自苦寒来。十多年的辛勤耕耘,最终收获了精彩。对于民艺画的写意画法,他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特有的基础技法。以石质为例,浓焦墨画轮廓,散峰淡墨点染,积墨法逐渐加深墨色并调整机构关系,最后散峰横纵向皴扫一遍。

  李泽志创作了几百幅以胶东民间生产生活工具题材的绘画,用独特的艺术视角,生动地展示了地域农耕文化特点。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李泽志的作品获得青岛市文联颁发的金奖。2010年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期间,作品获得山东省文联颁发的银奖,并获得山东省文化厅授予的“山东省文化行业高技能人才”荣誉称号。

  2014年春天,青岛民间文艺家协会活动期间,其农耕文化作品受到青岛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朱纪导师的欣赏与肯定。2016年11月,李泽志被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并在青岛科技大学成功举办了“图说农耕文化—李泽志民艺绘画作品展”。其作品展现出的技能技巧经验、情感物化的过程和其特有的民艺学价值与文化内涵更是深深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位参观者。 “除了用画笔更好地记录一些已经退出社会生活的农耕器具,我还要写一部农耕文化史,让世世代代了解、铭记我们的农耕文明。”李泽志信心满满地说。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宋祖锋 通讯员 李焕青

   [编辑: 杜倩倩]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农民 新画派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