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根据猜疑,是对慈善的伤害

2018-05-29 09:43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史洪举

  毫无事实根据的“诈捐”指责以及对求助者的过度消费,对慈善事业的伤害不亚于诈捐本身。无论是爱心人士还是普通网民,都应摆正位置,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行使监督权,才能让慈善事业向好发展。

  “小凤雅之死”成为舆论焦点。有自媒体文章质疑一对夫妻疑利用重病幼女,骗取网友15万元捐款后,不带女儿去治病,致其死亡。并称,在女孩患病期间,家属曾带其哥哥前往北京治疗唇腭裂,质疑家属拿捐款“弃女救子”。近日,该事件迎来反转,据媒体和警方核实,不存在“诈捐”,募捐金额仅为3.6万元,募捐款项除用于治疗小凤雅外,剩下的1000元已捐给慈善总会。认为受到冤枉的小凤雅家人表示,将起诉造谣者,追究其法律责任。(5月27日《羊城晚报》)

  救助罹患重病的弱势群体,本是值得赞扬的好事。如今,却因为个别自媒体的不合理猜疑,让原本美好的事物一地鸡毛,极大割裂了公众与捐助者、求助者之间的信任,对公益慈善事业带来伤害。涉事当事人理当有所反思,不要总站在道德制高点上随意怀疑他人、声讨他人,否则就可能沦为伤害他人的“罪人”。

  诚然,随着互联网募捐的兴起,有部分求助者虚构事实、夸大病情、滥用善款,降低了慈善事业的信任度。作为捐赠人,付出了善心,自然希望每一分善款都用到“刀刃”上。一些爱心人士重视善款的去向,本来无可厚非。但这种“监督”不能滑向另外一个极端,拿人善款的求助者并非低人一等,他们也不该站在聚光灯下接受爱心人士的过度质疑和任意挑刺。

  当然,对于善款的使用,公众也享有监督权,受助人也应适度公开相关信息,这是促进慈善事业良性发展的应有之义。只是,有些自媒体总是习惯质疑却懒于调查,甚至懒于求证。他们闭门造车,仅凭一些零零散散的片面“事实”,就想象出“诈捐”结论,然后随意敲动键盘,发出“莫须有”的猜疑和居高临下的指责。这种极不负责任的猜疑,对慈善事业有害无益,既让本就弱势的求助者陷入千夫所指的舆论围剿,又让原本脆弱的信任进一步遭受重创。

  虽然,此事件真相大白后,已经有自媒体发出道歉声明,但受害者依然有权追究相关造谣者的民事责任。而且,造谣生事,恶意污蔑他人,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犯罪。相关自媒体还是应该多些法律意识和求真精神,不要随意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辗轧弱者。

  要知道,中国人从来都不乏善心,但当前的慈善领域需要良好的机制和氛围。毫无事实根据的“诈捐”指责以及对求助者的过度消费,对慈善事业的伤害不亚于诈捐本身。无论是爱心人士还是普通网民,都应摆正位置,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行使监督权,才能让慈善事业向好发展。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 刘晓明]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