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误区限制乳业发展,“奶业振兴”助乳企链接国际资源

2018-11-08 11:29   来源: 互联网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我家孩子平常喝的都是XXX国的奶粉,质量安全有保证。”

  “我们家平常喝的也都是进口的牛奶,喝着放心!”

  “小孩正在长身体的阶段,听说这个牌子的奶营养高,补钙效果好!”

  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曾对我国乳业造成了毁灭性、系统性的全面打击。事件已过去十年,其负面影响仍是扎在中国奶业中的“毒瘤”;但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国奶业有决心和魄力对整个奶业产业链进行深度改造。

  中国奶业真的差吗?

  “外国的液态奶保质期是一年,万里迢迢的牛奶拿来让中国人喝,在这种背景下,仍然有许多消费者认为自己喝的是欧洲的鲜奶!但是保质期一年的常温奶和我们中国好鲜奶真有这么大的差距吗?大家为什么买外国的奶粉?就是认为外国的牛奶好!”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无奈地表示。

  发展至今,中国的养殖水平、企业集中度都不是2008年可比的了,无论是加工设备、加工水平、甚至奶源水平都已经是世界顶尖。2017年年第一季度,国家食药监总局对中国奶业各个环节检验的结果是百分之百的合格,不是百分之九十九,是百分之百完全合格。

  即使是这样中国消费者仍不放心。

  消费误区限制了乳业发展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中国人均消费牛奶水平是36公斤,自2008年以来只提高了6公斤,每年提高不到1公斤。

  相信很多人对人均消费牛奶水平这个概念很模糊,看一下其他国家的消费水平:我日本、韩国都是70-80公斤,欧洲是200多公斤。

  中国人均消费牛奶水平只能达到亚洲的二分之一,世界的三分之一,差距显而易见。

  进口方面,中国每年进口大约1200万吨(折合原料奶),约占全世界贸易总量的17%,也就是说在人均消费36公斤的水平上,我们进口了世界贸易量的17%。

  假如我们的消费水平翻一倍,达到亚洲人均消费的平均水平70公斤,估计世界贸易量的70%以上都进口到中国,才能够满足中国的消费水平。

  由此来看,进口冲击只是制约中国奶业发展的因素之一,中国消费者对奶业消费的误区也同样制约了奶业的发展。

  面对制约因素,企业如何破局?

  提高人均奶业消费水平,这需要全奶业人的共同努力。通过提升消费者信心,并将喝牛奶的必要性和有益点进行合理宣传,整体提高国人的牛奶人均消费水平。

  面对竞争,我们要做的不是回避竞争,而要加大力度提高企业经营水平,降低成本提高竞争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在提高品控的基础上,建立企业的安全背书,打造品牌特色,寻求更大的发展。

  一流奶企早已布局链接国际资源,进一步加强企业竞争力。诸如伊利与瓦赫宁根大学联手建立欧洲研发中心、蒙牛进军新西兰设立专属牧场、新希望乳业布局澳洲摩克西牧场、光明乳业收购以色列乳品公司……而瓦大瓦大与中荷奶业中心联合云种养12月8-9日在北京开办的《乳品产业链:质量、安全及可持续性》课程,针对中国乳业痛点,从产业高度和消费者角度综合分析营销牛奶质量的不同因素,避免重要风险,并明确可用于提高乳制品质量、安全性和可持续性的方法。

  在奶业进步之路上,中国奶业虽然已经有了长远的突破,但在质量安全与可持续、产业上下游利益分配、产业组织形式、对奶农利益的保护程度、环境污染的治理方面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奶业振兴不能放松!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乳业 国际资源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