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触角延伸到社区 法律服务工作深入到乡村

2013-10-29 10:40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小字体大字体

  依托社区联系法官和巡回办案点,市法院把审判触角延伸到了社区,把服务群众落脚在了最基层 。因人施教的法制教育,让群众知法明理;苦口婆心的现场调解,把针锋相对变成了握手言和;庄严的法槌声,敲出了一片和谐与稳定。

  法律服务工作深入到乡村

  为农村社区群众开展法律专题讲座;为社区“上班族”举办法律夜校;设立“法律咨询热线”。

  市法院本着“社区搭台、法庭唱戏”的思路,要求各法庭克服就案办案的单纯业务观念,选择典型案件巡回就地审理,以案讲法,把法庭开到田间地头,把理说到百姓心坎,让法律服务工作深入乡村。积极参与平安建设,把社区办案点作为推进基层平安建设的前沿阵地,立足审判实践,通过公开审判、司法建议等途径,积极参与“平安社区”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法官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活动,加强法制教育宣传,重点宣传与百姓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利益休戚相关的婚姻家庭、土地承包、人身伤害等民事、刑事、行政法律法规,扩大审判工作的影响面。定期在农村社区摆放宣传版面、发放法律资料、义务提供法律咨询,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律救济能力,预防不必要的矛盾纠纷。

  一名当地群众在进行法律咨询后高兴地说:“法官把法送到了家门口,为我们解答问题,方便又省事,欢迎法院以后多搞些这样的活动。”

  开通“法庭就在您身边”热线

  近日,在相州法庭,一位外地诉讼当事人打来了电话,说其平常工作时间无法到庭应诉,申请在休息日开庭。法庭不但答应了这位当事人的要求,而且把开庭地点安排在了当事人所在社区,就近审理 ,就地开庭。审判为群众,对平日不能到庭或应诉不便的外地当事人解决了后顾之忧。

  为解决群众“告诉难”问题,市法院充分发挥人民法庭身处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因时、因地、因案制宜,坚持“坐堂问案”与巡回审判相结合,不断完善以“远程立案、文书模板化、印章数字化、简单民事案件即收即结”为主要内容的便民诉讼机制,实现了法庭在辖区内随时立案、随时开庭、随时审判、随时送达。在人民法庭推行了以迅速立案、快速审理、及时执行为主要内容的“审判提速”工程。开通了“法庭就在您身边”热线电话,在社区巡回办案点的逢集日,由人民法庭派驻法官集中审理案件 ;平日一旦矛盾初发,群众通过热线电话及时反映,法庭立即前往调处,把法庭“搬”到田间地头、庭院炕头,就地化解纠纷,减轻群众讼累。积极落实救助措施 ,对符合法定条件的弱势群体当事人,依法减缓免诉讼费,解决群众告状难、信访难、申诉难。

  用调解谱写和谐乐章

  贾悦法庭曾受理了一起被告未征得原告同意自行在转包土地上种植果树、改变了土地原有种植状态而引起的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案件。合议庭经调查了解到涉案两家原本关系较好,类似纠纷在原被告居住村庄较多,考虑被告已进行大量先期性投入这一实际,从有利于农村生产发展出发,到村入户对此案进行调解,从法律和邻里乡情进行深入分析,使争议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同时应该村村委和群众的要求,给大家讲解了有关土地承包、婚姻家庭关系等法律常识。

  市法院充分利用农村社区建设的机遇,把诉讼调解作为法庭工作的“重头戏”,强化“调解是高质量审判”的意识;推行庭前、庭审、庭后相互衔接的“链式调解法”,最大限度地缓解当事人之间的对立情绪。同时,完善民调网络机制,实行调解工作“四个一”做法,即:健全一个网络、搭建一个桥梁、提高一个能力、疏通一个渠道,抓好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的对接,形成了“以法庭为龙头、民调组织为纽带,乡镇有人协调、村村有人负责”的民间纠纷快速反应调处机制,使大量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

  通讯员 崔久良  马振华 记者 王清凯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 本文地址:http://zhucheng.bandao.cn/news.asp?id=2288608

分享到

青岛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百度贴吧 人人网 QQ好友或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