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振超:如果没有改革开放 青岛港的发展不会这么快
许振超(中)与青岛港的工友们分享经验。(青岛港供图)
■开栏语
1978~2018,中国改革开放40年,既是一段国家的辉煌传奇,也是亿万百姓的平凡人生。
11月13日,“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展览运用历史图片、文字视频、实物场景、沙盘模型、互动体验等多种手段和元素,集中展示改革开放40年来党中央推进改革、扩大开放的战略擘画,多角度、全景式铺展开一幅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中,上合青岛峰会、“莱西会议”、青岛港等青岛元素出现在展览中,成为改革开放的精彩注脚。本报今起开设专栏,聚焦“伟大变革”中的青岛元素。
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楷模,来自青岛港的“金牌工人”许振超也出现在展览中。今年68岁的许振超是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高级经理,现任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兼职副主席,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最近,他又作为本市三名代表之一,入选了改革开放杰出贡献100名拟表彰对象。时至今日,“振超效率”仍名扬四海享誉全球,是青岛港的一面金字招牌。
□半岛记者 刘雪莲
先后七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享誉全球,他是《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中的青岛元素,改革开放40周年党中央拟表彰的杰出贡献100人中的一员。11月29日,半岛记者在青岛港新闻中心对话许振超,听他讲改革开放带给他的那些机遇和成长。
改革让付出得到应有回报
当1978年改革开放来临时,1950年出生的许振超已经当了十几年的工人,到青岛港工作也有了四年时间。许振超说,那时一个月42块钱的工资,工作十几年攒了不到200块钱。
1979年,许振超结婚了,小两口因为没有自己的房子,只能各自住回父母家。“这样不是长久之计啊,还好领导给解决了一间宿舍。”许振超所说的宿舍在青岛港6号码头,面积只有9平方米,不见阳光、靠海潮湿。1985年,许振超在辛家庄分到了一套52平方米的房子,六楼朝南,很温暖。而那时,辛家庄还没通公交车,许振超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单程就要用上1小时10分钟左右。到了1998年,许振超买了一套三居室,住房问题彻底解决。
伴随着住房问题的升级,许振超的工资也一直在涨。改革开放后,青岛港很快实行了计件工资制,许振超每个月能拿到七八十元钱了。“青岛有种大红肠,以前摸摸口袋不敢买,工资涨了,就买了一根红肠,那就是自己的一个小愿望。”许振超回忆道。
1992年,随着邓小平南巡重要讲话的发表,青岛港内部改革进入一个全面深化的关键时期,率先在全国港口中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同年某月,许振超的工资突然到了1000多元,已经习惯100多元工资的他,当时的感觉就是不敢相信。到了1998年,迅速发展的青岛港务局在职工收入分配上向一线重要岗位倾斜,许振超和队友的月工资,比管理层还要多,在青岛市也算高收入。
在许振超看来,改革开放是为了让人们生活更幸福。让人在社会生活中有一种安全感,让人们的工作付出有回报。符合老百姓的心愿,才是好的改革。而青岛港在改革开放中,一直重视职工利益,也因此塑造了核心竞争力,也就是员工的能力。
当年“梦想”早已甩在身后
许振超的成功,离不开集装箱、离不开桥吊。1984年,青岛港组建集装箱公司,许振超当上了第一批桥吊司机,也给他打开了解外面世界的一扇崭新窗户。
“1976年前后,在6号码头出现了集装箱,但那时根本没有专业设备。”许振超回忆说,那时没有专用集装箱码头,没有专业装卸队伍,没有桥吊等专业设备,只能用船机装卸,然后租赁叉车来运输。“1982年得到一个消息,说青岛港要装桥吊了。”许振超说,从得知这个消息开始,自己和工友们就在期盼着、等待着,然后向队长推荐自己,想去开桥吊。
1984年,青岛港正式成立集装箱公司,许振超也如愿开上了桥吊。“那时真是如饥似渴地学习,了解国内外各种码头、码头工人、船舶的信息,尽快掌握现代化的装卸技术。”1987年,青岛港第一台桥吊正式投入使用,单机效率平均达到每小时10个自然箱,每年作业量实现8万多标箱。
“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港口鹿特丹港一年的集装箱吞吐量是650万箱。”许振超说,那时自己和工友们觉得,如果有一年青岛港能干到100万箱就很了不起了,100万箱简直就是我们的一个终身梦想。但是,让许振超他们没有想到的是,1996年集装箱公司的吞吐量超过100万箱,2017年青岛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830万箱。
许振超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当时的好政策,没有青岛港重视一线工人权益的种种举措,青岛港的发展不会这么快。
二次创业拼出“振超效率”
改革开放在让青岛港有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许振超这样的人才提供了成长的沃土。
2001年,青岛市和青岛港集团实施外贸集装箱西移战略,启动前湾集装箱码头建设。许振超也开始在前湾港这片更大的天地开始了他的二次创业。
现代化桥吊一台台增加,业务量越来越大,带领职工创造集装箱装卸船世界纪录这个念头在许振超脑海中越来越强烈。2003年4月27日晚,前湾港码头灯火通明,许振超和他的工友们在“地中海阿莱西亚”轮上开始了向世界装卸纪录的冲刺。到28日凌晨2时47分,经过6小时27分钟的艰苦奋战,全船3400个集装箱全部装卸完毕。许振超和他的工友们创下了每小时单机效率70.3自然箱和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纪录。5个月后,他率领团队又把每小时单船339自然箱这个纪录提高到每小时单船381自然箱。
青岛港将许振超带领团队创造的世界集装箱接卸纪录命名为“振超效率”。“振超效率”一举震惊世界航运界,许多知名航运公司闻讯,主动寻求与青岛港合作,仅8个月时间,青岛港就新增13条国际航线,当年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实现24.3%的高速增长。
“集装箱满天飞”指日可期
从1987年第一台桥吊在青岛港启用,许振超经历了9代桥吊,并亲自操作了前面的8代。而第9代桥吊时代,已进入无人码头时代。
2017年5月11日,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投入商业运营。码头现场空无一人,83台机器人有条不紊拆装集装箱扭锁,无人驾驶导引车有序穿梭……而这背后只需9人远程监控,节省人力70%。
2018年4月21日,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中远希腊”轮作业中创出单机平均效率每小时42.9自然箱、船时效率每小时218.1自然箱的新世界纪录,惊艳全球航运界。
“集装箱无人码头仍然没有改变传统作业模式,虽然没有人,但是作业模式依然是传统的,用桥吊拿下货物,再从桥吊拿到车上,车再拉到堆上。”许振超认为,未来技术仅仅代替人是不够的。“再过十年,或许会集装箱满天飞。”许振超说,科技让一切都有可能。
68岁的许振超虽已离开青岛港生产一线,但仍在繁多的社会职务中不停转换角色、忙碌着:在全国人大考虑法律的问题、在全国总工会考虑职工权益的问题、在科协关注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在各大职业院校播撒职业教育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