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沟工人俱乐部

发布时间: 2005-06-27 11:29 来源: 半岛都市报  

消逝的“二宫”,铭记着一代人的记忆和50年的社会变迁……
消逝的“二宫”,铭记着一代人的记忆和50年的社会变迁……
■宋立嘉

    水清沟工人俱乐部位于四流南路与开平路路口,也叫“二宫”。1954年7月1日建成,苏式设计,有3层楼 2000平方米的室内文化活动场地和容纳780人的影剧场,原名纺织工人俱乐部,1967年改名为水清沟工人俱乐部。

    解放后,水清沟地区工厂集中,纺机、国棉四厂、国棉五厂、化工厂、梭管厂、气轮机、造纸厂、第三粮库、自来水厂都在此,还有不少小工厂,这些工厂的产值在当时支撑着青岛经济的半壁江山。为了满足工人文化生活的需要,青岛工人文化宫应运而生,位于第3公园的是“一宫”,所以水清沟工人俱乐部排为“二宫”。

    水清沟工人俱乐部的南边是甲级电影院,冬有暖气,夏有风扇,这在当时是非常奢华的。碰上学生电影专场,一个学校的全体学生轮流出发成群结队,走很远的路看电影,马路上走着快乐的少年。到电影院后,到处响着孩子翻动椅子的响声和高兴的笑声。座是带弹簧的牛皮座,一屁股坐下去,会发出“噗噗”的声音。电影票是最紧俏的礼品,通常由工会主席掌握。那年月娱乐活动少,看场电影实属不易,谁因工作不好,免去一张电影票,不亚于现在扣了一个月奖金。那时看电影是轮片制,有骑摩托车的拿着一部影片的盒子在各影院穿梭,正看得过瘾,突然亮起灯,打出字幕“请稍候”字样,让人联想起现在的广告。

    水清沟工人俱乐部的北面3层楼是娱乐场所,设影剧组和文化娱乐组。有职工文艺演出队、各种棋类和乒乓球活动室。1956年后,还举办文学报告会,就是“每周一讲”,很火爆,上课时挤满了工人,有时连走廊也挤得满满的。文艺学习班、美术学习班也很火爆,下班的工人在这里唱歌、跳舞、排戏,那时候,没有报酬,但是文化生活非常丰富。“二宫”的图书馆有很多藏书,借书时,有个类似中药柜的格子里密密麻麻穿着卡片,找到需要的填好表格给管理员,就看到美丽的姑娘搬着灵巧的梯子在堆积如山的书架中穿梭,一会儿工夫就能拿到你借的书。

    上世纪80年代初,“二宫”的职工学校办得红红火火,每到高考结束后,考上大学的红榜贴得铺天盖地,看榜的人把马路挤得水泄不通,碰到这种情况,过路司机也善解人意地停车等候。青岛的许多人慕名到这里补习文化功课,参加考前辅导,三班倒的上课方式,满足了人们学习的要求。后来学校继续办,上学的变成了承载了几代人希望的小孩子,学画、学琴、学外语,和工人文化宫的名称越来越远。果然,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电影院变成证券市场,“二宫”的楼下也成了大酒店,楼上成了健身俱乐部,都围着经济打转了。儿子前天回家说,最近二宫拆掉了,两行热泪流下来——工人文化宫就这样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