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6.10 李宁大连闭店

大连甘井子区千山路附近李宁专卖店闭店、刘家桥附近李宁专卖店停业、春柳附近安踏专卖店关停……最近一段时间,大连市场上李宁、安踏等国内体育用品品牌的专卖店接连关停,由此引发了业内人士的担忧:一度快速扩张的李宁、安踏等国内体育用品品牌在大连市场真的遭遇滑铁卢了吗? 李宁、安踏大连闭店频频 昨日早晨,千山路附近一家曾经的李宁专卖店大门紧闭,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店内杂乱地摆放着很多廉价的百货商品,如果不是门头上高高悬挂着的李宁LOGO,你很难想象一个半月之前,这里曾是一家颇具规模的李宁专卖店。 "这家李宁服装专卖店经营了仅仅一年半,一个半月之前,它悄然撤走,现在,房主已经把房子出租给别人做起了临时的'10元店'。"附近商户介绍说。 记者随后联系上该房主,他表示李宁闭店的主要原因是亏损,"开店不赚钱,李宁自然就撤走了。" 【详细】

2012.7.8 败走西班牙

多家西班牙媒体8日报道称,李宁授权商破产使西班牙众多体育俱乐部无法得到比赛装备来应对下一个赛季。受到损害的主要是萨拉戈萨、拉斯帕尔马斯、塞尔塔维戈和维尔瓦等足球俱乐部,以及马拉加、卡哈拉伯拉和巴达罗那约文图特等篮球俱乐部。塞维利亚队和学生队则在李宁上周五宣布业务重组之前便已经废除了双方的协议。还有媒体调侃,这些俱乐部的球员需做好裸体登场的准备。 不过,李宁公司方面对记者称,李宁授权商以自身名义签署了一些俱乐部的赞助,和李宁总部没有直接关系。而西班牙篮协因为一直是和李宁公司直接签署协议,因此,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李宁公司还称,目前正在积极协助李宁授权商解决其破产后的遗留问题,包括协助其赞助的俱乐部获取装备,不影响2012~2013赛季正常使用。 从海外业务仅在李宁总收入占比约为1%的份额来看,即使失去了西班牙市场,对集团生意影响也不大。但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CEO张庆认为,此事对本土品牌的国际声誉会造成损失。【详细】

2012.9.12 关闭香港门店

9月12日,李宁公司确认,公司旗下的香港尖沙咀分店已于本月初结业,该分店是李宁公司在香港的唯一一家分店,于2009年10月落户。对于关闭香港门店的原因,李宁公司并未正面表态,而是从宏观策略角度表示,关闭香港门店的作法,是为了更关注内地市场。一位从事体育营销的人士认为,按照李宁公司目前状况来看,内地市场问题尚应接不暇,关闭香港门店,收缩国际市场战线,相当于断臂自救。从传播上,会影响到李宁品牌的国际化形象,但是,从实际意义角度看,可以减少公司出血点。 前述营销人士称,"李宁公司现在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实现自救。从李宁回归公司管理以及张志勇的离职,可以看出李宁本人已经意识到挑战的严峻性。"   李宁公司表态称,海外市场毕竟有很多情况和内地市场不一样,包括香港在内的海外市场业务还是一个探索阶段,并且要以风险可控、成本可控的方式进行。目前公司的策略还是专注在内地市场的发展。

2012.11.18 李宁青岛旗舰店人去楼空

在青岛市市北区人和路40号的李宁旗舰店的原址,这里的人员和柜台已经全部的撤离,原本在这拥有3层建筑的李宁品牌的服装店大门紧闭。旁边一家店铺老板告诉记者,李宁旗舰店已经关门两三个月了。对于店面关门一事,记者联系到了该店加盟商青岛力之峰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并不愿承认店面是关门停业,而是称要换地方重开,但是记者问及在哪个地方重开时该工作人员也没有透露,人和路40号李宁旗舰店位于青岛市台东商圈,周围有很多体育服装品牌的旗舰店,附近台东三路步行街上短短30米道路两侧就并排着阿迪达斯、耐克、李宁、安踏、鸿星尔克等国内一流的运动服装品牌店以及其他一些店面,足见体育服装行业竞争比较激烈。 记者了解到,根据国内服装企业匹克体育近日发布报告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其在全国的授权经营的零售网点有6700多个,与去年年末相比减少1067个,今年上半年李宁集团在新开的248家店铺的基础上对店铺进行了盈利的评估,关闭了1200家极小的门店...【详细】

从"李宁们"的困境看服装业的发展趋势

 
  • 输在哪里

    成功的服装企业,其竞争优势无外乎两种来源:灵魂设计师驱动或消费者洞察驱动。前者以杰尼亚、D&G等设计师品牌为代表;后者以ZARA和优衣库等零售品牌为代表—依托于高效的价值链运营,以精准及时的消费者洞察取胜。

    绝大多数中国服装品牌还不具备上述两大要素,而是通过打造所谓"高知名度和高渠道渗透率"获取了过去一二十年的成功。

    这种模式将主要商品设计工作交予供应商,自身则专注于在媒体重金投入广告,并大举开拓经销商和门店来取得销售的快速增长。初期,该模式的确节省了设计、开发和自建销售网络的成本,迎合了当时的消费者对"知名度"的单一追求。然而这种发展模式如今却难以为继了。

    从消费者层面来说,中国消费者的服装消费观和品位逐渐与国际接轨。国际品牌的大举进入、中国消费者海外旅游的日益普遍、信息化平台的加速传播,使得本土品牌在品牌层面的可操纵空间越来越小。

    消费者也不再单纯相信广告等线上营销,而对产品、店面和服务等多方面能否清晰一致地传达品牌个性和定位日渐敏感。这些变化使得本土品牌突然"水土不服",在与强调设计和个性,而且价格也在不断下探的国际品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另一方面,随着宏观经济放缓,长时间积累的商业模式问题也暴露无遗。首先,服装企业普遍面临同店增长放缓的挑战。过去10年,中国主要本土运动服装通过上市等获得了充足的资金,于是以大规模的广告、发展经销商和开店来实现快速扩张。

    其次,库存暴增。李宁公司2012年半年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公司存货为11.38亿元,存货周转天数从去年同期的72天增至95天。 而服装业及其上游纺织业在内的80家上市公司半年库存合计高达671.66亿元。单看服装行业,包括雅戈尔、红豆股份、际华集团、美邦服饰和森马服饰在内的11家公司的库存均超过了10亿元。 库存问题严重的背后,是本土服装行业发展的顽疾所在: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优势不明显、可替代性强;产业链过长造成品牌对终端消费者需求把握不足,而产业链终端的需求波动在上游被成倍放大;通过开设新店和压货带来的只是虚假繁荣。

    第三,以H&M和ZARA为代表的快时尚经营模式增长迅速。从今年年初开始,国际快时尚品牌加快了占领中国市场的步伐。中国时尚服饰行业中,产销比维持在60%~70%就是很好的水平,而ZARA的产销比则在85%以上,几乎没有库存压力。

    第四,商场渠道重要性逐渐增大。眼下,商场频繁的打折促销活动,对专卖店等渠道造成冲击,也使厂商无法统一零售价。这严重影响了厂商的价格策略和利润率。

    最后,中国服装网购占总体服装市场比例将进一步提高,这对传统服装企业造成了很大威胁。  


  • 怎样自救

    成功的服装企业的商业模式,重点已从过去关注外部市场驱动的初级阶段,转变为基于客户体验为基础,结合竞争对手评估以及自己能力/成本进行综合判断的商业模式竞争阶段。

    纵观相对成功的品牌,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充分利用差异化战略因素进行竞争。

    具体来说,首先,服装企业要从冗长的产业链(品牌商-加盟商-经销商-消费者)中解放出来,打通产业链,增加并保持适当的直营比例,实现虚拟库存管理模式。 其次,转变过去对消费者了解不足的状况,逐步明了消费者细分和价值诉求。

    再次,转变产品"一盘货"格局,提供为不同客户群设计的不同产品,在明确了解消费者细分市场的前提下,为目标客户群设计有差异化的产品。和竞品形成差异化竞争,尽量降低受行业高库存水平的负面影响。

    最后,引入先进的零售管理,用相同工具管理批发业务,利用科学的,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工具来制定订货和补货的策略。 在直营店体系内完善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机制,在系统内实现商品的调货。逐渐把VMI模式推广到加盟商和经销商的体系中。

    值得一提的是,服装企业也可以从期货制经营方式中汲取灵感,转入现货期货混合经营的方式来管理库存问题。

    以奢侈品行业为例,基于对品类组合的需求,对供应链和产品系列进行细分,从而增加供货广度与深度,提升客流、每季店访次数、销售次数和平均销售额,缺货情形将由不规律转为可控。

    当然,服装企业的"自救"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制定合理的增长目标。目前来看,服装消费可能会长时间进入低增长期,渠道的渗透已经到一定限度,企业需要更理性地预测未来的增长目标。

  • 半岛网内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