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本期主题:我身边的好党员

市南区党员时桂琴:小账本里记录家风传家宝

来源:青岛文明网        2016-08-02

    市南区湛山街道盐城路社区老党员时桂琴从1976年起,为了照顾好母亲和至爱亲友,建立起家庭收支账本,在丈夫的支持下勤俭度日。40年过去了,现在日子过好了,但这本家庭账本一直坚持记录。时桂琴说要通过这个账本,把勤俭孝悌的家风一代代传承下去。

      夫妻俩挑起家庭重担

      1969年,时桂琴复员回到青岛,在青岛针织一厂从事电话员的工作。此时,家庭状况也发生了变动:此前,母亲一直跟着时桂琴的二姐生活,但二姐从部队复员回到丈夫所在的河北石家庄;大姐在原籍;弟弟妹妹尚在求学;自己的两个儿子正是调皮的年龄。就这样,赡养母亲,供养亲友,抚养后代的担子落在了时桂琴的肩上。当时,时桂琴的丈夫仍旧在部队工作,每月有将近100元的工资,这在当时算高收入了。然而,这一家人最难的地方就是需要多头花销:身处农村的大姐身体不太好需要接济,弟弟妹妹的学费不能拖欠,自己的两个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得设法让他们吃得好一点。时桂琴和丈夫商量,宁肯夫妻俩多吃点苦,也得让至爱亲友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这个想法当即得到了丈夫的理解和支持。

      1976年,44岁的丈夫陈炳涛从部队转业,他放弃了按照干部待遇回归原籍福建的机会,选择和妻子一起留在青岛照顾岳母及其家人,他进入工厂当了一名技术工人,每月只能拿到六七十元的工资。家里的收入猛然减少了一大块,生活开始显得更加困难了。

  家庭账本记录生活点滴

    “钱多钱少不要紧,只要全家人在一起,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精打细算,再难也能过得去。”时桂琴跟丈夫说。为了节省每一分钱,时桂琴找来一本小本子,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一天下来,夫妇两人晚上都要详细地回忆全天的开支,然后都详详细细地记到小账本上,账本里甚至能看到全家改善生活吃火锅的记录:蘸料、羊肉、香菇、粉丝、豆腐、小白菜……一笔笔花销都记录得仔仔细细。到了周末和月末,时桂琴还要把小账本拿出来对账,偶尔发现哪天忘了记录,两口子总要一块回想当天吃了什么、买了什么,那些以“分”为单位的数字很快填满了小账本的每一页。

    如今,时桂琴的账本依旧存放在一个大纸袋里,已经泛黄的学生作业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不同年代的物价水平:蛤蜊一斤5分钱;儿子嚷着要雪糕,支出5分钱;半斤猪肉三角;挂面、萝卜头咸菜、白糖、酱油、米醋……

    现在生活好了,但时桂琴说,她和老伴一合计,记账的事情得继续,只不过账本记录的内容没有必要太琐碎,只把大项支出记录下来就好。此外,老两口考虑更多的是,要通过账本这个载体,把弥足珍贵的勤俭孝悌的家风一代一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