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本期主题:我身边的好党员

胶州市八旬党员赵德聚:不忘初心服务人民

来源:青岛文明网      2016-07-08

   在青岛胶州市胶西镇大郐家沟村,有一位年过八旬的“送报员”,提到他,村民们说的最多的就是“好党员”、“好军人”、“好支书”。这位老人名叫赵德聚,他用58载岁月诠释了一位共产党员的“初心”,坚持、奉献、为人民服务。

        1933年出生的赵德聚今年已经84岁了,1953年他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参与抗美援朝战争。1957年,从部队复员回到胶西镇大郐家沟村,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职。31年间他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为民,曾当选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两次出席山东省先进集体和劳模代表会议,连续10多年被评为“胶州市优秀共产党员”,是胶州市群英会代表、胶州市农业劳动模范。卸任村党支部书记后,赵德聚依旧不忘初心,当起了村里的义务“送报员”,一送就是27年。

       参军入伍为国效力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已到关键时期,为早日取得战争胜利,20岁的赵德聚响应国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军,“虽然家人都不同意,但是国家需要我们,所以我最终还是不顾家里反对参了军。”

       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后,赵德聚跟随部队坐上北上的火车,开赴前线。途中,由于铁路、桥梁被飞机炸毁,赵德聚所在部队不得不没人背负五六十斤装备,以每晚走八九十里的速度赶赴战场。

       时隔60多年,回忆起当时的艰苦,赵德聚老人仍旧感慨不已。到达朝鲜后,来不及整顿休息,赵德聚他们马上投入金城夏季反击战,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场战役。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掌握着制空权,飞机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在高空投掷炸弹,战况十分危险复杂,赵德聚时刻有牺牲的危险。“当时我在部队的防空班,要时时监视飞机有没有到来,如果飞机来了就要放枪示警。打仗的时候飞机就在我们上边飘着,随时都会有炸弹下来。”

       当问到老人怕不怕时,老人笑笑,说:“害怕也要接着打呀,没有牺牲哪来的胜利。”战争胜利后,因表现突出,赵德聚被授予抗美援朝纪念章。

       复员回乡造福一方

       1957年,从部队复员回到胶西镇大郐家沟村的赵德聚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连任31年间,他一心一意为村民谋利益,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村里的老妇女主任冷秀春回忆与赵德聚一起工作时说到:“老支书对村民的付出要远大于对家人的付出,每天工作都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他是一个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的好干部,村民们都很感激他为村里做的一切。”

       大郐家沟村山地多、土地少、粮食产量低,为了让村民能种上地、有粮吃,赵德聚带头平整山头、改河平滩,造出了几百亩的良田,解决了村里的粮食问题。赵德聚还克服种种困难,带领村民建起了大郐家沟历史上第一所学校,让村里的孩子们可以就近上学。为了丰富村民们的文化生活,赵德聚又带领大家新建了电影院,常常奔波到县里拿片子,让村民们见识了不少新事物,“大场面”……村民们都说要数赵德聚做过的好事,几天几夜都说不完。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一直牢记党员责任,既然村民选择了我,我就要一切从村民的需要出发,要么不做,要做我就要做到最好。”赵德聚如是说。

       义务送报发挥余热

       1989年,赵德聚从连任31年村党支部书记的任上退下,此时,他已经56岁,但为群众奉献的赤诚之心却没有停止。

       当时信息比较闭塞,村民了解新闻的主要途径就是看报纸。但是,大郐家沟村位置偏远,邮递员难以将报纸送到每户村民家中,赵德聚主动成起了村庄的“义务邮递员”,一送就是27年。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赵德聚坚持每天都将报纸挨家挨户地送到村民手中。送报工作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十分繁琐,需要付出大量精力。“村民们平时很忙,一般只有午饭和晚饭时才有人在家,所以,我得趁着中午赶快送,否则耽误人家看报、看信。”当时,全村共有30多户村民订阅了报纸,而年过古稀的赵德聚将这30多份报纸全部送完往往需要1个小时的时间。村民时常能看见一位老人,手拿着一摞报纸,行走在村庄的大街小巷。为村民送一天报纸不难,但一年365天,天天如此又谈何容易。而赵德聚,这一坚持,就是27年。

     曾有人劝赵德聚,“你岁数大了,就不要送报了,好好安度晚年吧。”可他却说:“只要我的腿能动,这条送报的路就要走下去。我是党员,为人民服务是我的职责和义务,我希望我能不负党的教诲,做一名合格党员。”(青岛文明网 记者 章天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