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村干部破局乡村养老:让红色村落成为老人幸福港湾
提示信息
在山东省诸城市西楼子村,一支由264名老人组成的“银发团”每日在助老大院里传出欢声笑语。他们脚下是1927年诸城第一党支部的红色热土,眼前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而将历史与当下串联的,是一名89年返乡青年与全村401位常住村民共同书写的“互助养老”故事。
“户籍648,常住401,90岁以上9人”:他用数据叩击乡村现实
坐在助老中心的旧木桌前,唐小宇对村子的人口数据信手拈来。这个户籍人口648人的传统村落,常住人口仅401人,70岁以上老人占比44%,“空心化”三个字化作墙上泛黄的人口结构图,刺痛着这位年轻村干部的心。“老人们守着祖屋,儿女在外谋生,孤独比贫困更伤人。”
记者专程来到这里,探寻这位年轻村干部背后的故事。刚踏入村庄,唐小宇便被村民们簇拥着,不难看出,他已然成为村民心中的主心骨。前来走访的粉丝和访客,也常向他抛出同一个问题:打算将村子打造成什么模样?唐小宇的目光坚定而炽热,“我们要打造农民达人集群的百年红色公益村落,让志愿服务精神扎根在每个村民心中。”
从“红色基因”到“银发革命”:一场跨越百年的精神接力
这位听着奶奶讲述抗战故事长大的青年,选择以特殊方式传承红色基因——重走第一党支部诞生路线的同时,沿路建立助老服务点。
新年过后两三个月时间里,西楼助老中心已经发展建设连锁网点八家,外地发展了三家,并将着手实施“行走的红色文化”计划,用移动300平米大篷车的形式,让移动的红色大讲堂进社区进村子进行文艺演出和红色文化宣讲,宣传西楼助老模式,提高西楼红色文化知名度,每村三五天时间,让老人们现场体验同吃同玩的集体生活乐趣。
“老人是宝,老人他不是一个累赘,我们就是把老人全部组织起来,大家一起协作,每天呢在这唱唱歌、跳跳舞啊,一起在这吃饭,总体来说,这就是我们居家式养老模式探索。当年先烈为百姓谋解放,今天我们为老人谋幸福,都是为民初心。”唐小宇发起的西楼志愿者协会,将“红色公益村落”理念具象化为每日可见的温暖:老人们每天10点多来到助老中心,每天会拍照记录,发到子女们所在的群里,没来的老人会打电话询问或者到家中走访。老人们来到助老中心之后会商讨中午做什么饭,大家齐心协力,互帮互助,形成独特的“老老互助”生态。
西楼子村还确立了“五个一”的发展战略:一群人、一块儿地、一箱农产品、一条旅游路、一根电商线:通过一根电商线的宣传,宣传一条红色的旅游之路,通过一条红色旅游路的宣传,带动一项农产品的线上与线下的销售,从而能够订单式的耕种一块儿地,最终实现反哺支持西楼建设的一群人。“我们村呢,未来也将打造一个全国养老看山东,山东养老看诸城,诸城养老看西楼的这样一种西楼模式。让全天下的老人能够吃上热饭,让全天下的老人能够有人陪伴,让在外的子女能够安心创业,让居家的老人能够安享晚年。走进我们西路助老中心,让健康快乐的老人多起来!”唐小宇激情澎湃道。
“支部门前办助老,锣鼓喧天红旗飘”:老人自创的村歌照见现实
谈及唐小宇,老人们浑浊的眼眸里瞬间泛起光亮,皱纹里都藏着笑意,一句句由衷的夸赞脱口而出。
“我今年75了,每天中午都来,哎呀都挺高兴滴,找成块热热闹闹的,有时候俺光还光出去活动活动啊,走走,扭个秧歌,很热闹。”
“我来这里从五一到现在十个月了,俺这里有两个组长,这不正组长,副组长出去了,中午吃什么老百姓都参加意见,很高兴,这也是党的关怀,书记的有心,我们都很好,坐在一起说说话,比着在家里好,在家里自己还孤独,这样还不孤独。”
午后阳光洒在熙熙攘攘的助老中心大院,老大娘用自编歌曲唱出心声:“支部门前办助老,人人都说俺西楼子好,西楼子摊了俺一个好领导,大路边上挂灯笼啊,门口里红旗飘扬真是好,进了大门院里锣鼓喧天......你看俺助老院好不好,进了助老院来吃饭,孩子们打工放心挣钱。”
十几个月来,这个助老中心,每天来往的老人们络绎不绝,欢声笑语从庭院溢出,给村庄注入了别样的生机,也见证着唐小宇与团队打造的助老模式,正稳稳托举起老人们的幸福晚年。
“三个世代的故事”:从战争、改革到共富的时代叙事
暮色中,唐小宇站在村口,身后“红色西楼”的标志鲜红如血。这个听着奶奶讲战争、听父亲讲改革的青年,正用新时代手段书写第三代故事。“我们还要开发红色助老研学路线,未来要让全国看见新时代老人的价值,用我们现在做的事去影响下一代人。”
当记者问及百年后的西楼子会留下什么故事,唐小宇指着院里的老人笑道:“他们会自己把故事传下去。”晚风掠过助老中心门前的红旗,拂过老人们爬满皱纹的脸庞,在这场跨越世纪的民生接力中,青春与白发共同写就乡村振兴的当代注脚。(大众新闻·半岛网记者 伏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