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时评丨以艺术为桥,绘就文明互鉴的“流动画卷”
半岛网评论员 梁湘
当海风裹挟着异域鼓点拂过栈桥,当百年里院建筑群前俄罗斯舞者与青岛市民共跳民族舞,2025青岛国际民间艺术节以“行进式艺术巡游”为笔,在红瓦绿树间绘就了一幅跨越国界的文化交融长卷。这场持续5天的盛会,不仅让青岛成为世界民间艺术的展廊,更以“零距离互动”的沉浸式体验,诠释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对话真谛。
艺术节突破传统剧场限制,将城市地标转化为“流动舞台”。俄罗斯拉兹多利耶民间舞蹈艺术团在中山路踏着欢快舞步,韩国国乐协会的手鼓舞与胶州秧歌《大妞小妞一起扭》在栈桥同台竞演,斯里兰卡舞者身着康提舞服饰的曼妙身姿与《山海舞韵·螳螂拳》的刚劲形成视觉张力。这种“一步一景一文化”的动态展示,让市民游客在漫步中感受“俄罗斯热情奔放”与“青岛本土婉转”的碰撞,这种跨文化对比,远比书本更震撼人心。
更令人动容的是“文化反哺”的瞬间:俄罗斯舞者邀请小朋友共舞时,孩子脸上绽放的笑容;韩国鼓手现场教学,观众敲击鼓面时眼中闪烁的好奇;德国留学生Dana Dieker以金发演绎鸳鸯螳螂拳,与父亲在巡游中相聚的温情。这些画面,印证了艺术节“以人传艺”的深层价值——文化交流从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的情感共鸣。
2025青岛国际民间艺术节创新采用“全民参与”模式,让市民从旁观者变为共创者。市北区弘文舞蹈团在奥帆中心演绎的《鼓舞山海情》,将传统花鞭鼓舞与现代编舞结合;崂山区文化馆舞蹈团的崂山花棍《舞出新生活》,让非遗技艺焕发新生。这些来自本土的节目,与俄罗斯《青春》、斯里兰卡《僧伽罗舞》等国际表演同台,形成“传统与现代交织、本土与国际对话”的多元图景。
作为“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青岛以艺术节为契机,深化国际文旅合作。艺术季期间,外国团队走进市文化馆体验古琴、剪纸、书法,参观青岛啤酒博物馆感受百年工业文化,漫步小鱼山公园、八大关风景区领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美学。这些沉浸式体验,不仅让国际友人读懂青岛,更通过社交媒体传播,让“青岛故事”走向世界。
当200余名中外表演者手拉手围成同心圆,当市民游客自发加入巡游队伍,青岛国际民间艺术节已超越一场演出,成为文明互鉴的生动实践。它以民间艺术为纽带,让不同国家的人们在青岛相遇、相知,更以“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向世界传递一个信号:在这里,文化没有边界,艺术永远鲜活。这场“流动的盛宴”,终将化作青岛国际化进程中的璀璨注脚,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画卷,在黄海之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