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些许慌乱到重拾烟火 青岛5天奏响“红白蓝交响曲”

2020-10-19 08:00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69492)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笑笑

广场上人群从熙熙攘攘,到冷冷清清,只用了5天的时间。这个城市从些许慌乱到重拾烟火,也只用了5天时间。

在这5天里,速度与温度,坚守与感动,互相交织,同时发生着。医护人员、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汇成了一首阳光下的红白蓝交响曲!

一、马不停蹄的72小时

对市北区大港街道来说,青岛这场全员核酸检测行动,是从10月11日下午开始的。当天下午,大港街道会议室的每一名与会人员神情焦急,街道刚刚收到市里的紧急通知,明确要求在三日之内完成市内五区所属街道的全民核酸检测工作。

7个社区,几十个小区,72个小时内要求几万名常住居民完成核酸检测。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一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在大港街道打响了。

一张地图

一张街道的地图,摆在街道领导班子面前。

大港街道辖区共有7个社区,老年人较多。选择一处合适的场地作为采样点,是首先需要考量的问题。

会议室里大家各抒己见,一张干净的街道地图转眼间就被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得满是圈圈点点。经过一番讨论,地图上的一个位置被大家优先选定。

这是位于华阳路20号的1919广场,在街道和社区看来,这是一块最合适的地方。首先是广场正好处在各社区间的中心位置,靠近交通要道,市民出行方便;其次是广场空间开阔,人员可以快进快出,不会导致扎堆聚集;第三,这片广场远离商业区,能最低限度地降低对商户营业的干扰。

11日晚8点,1919广场核酸检测采样点开启试运行。与此同时,几千份通知单张贴到了各个小区单元门口,几十名社区工作人员在夜色下挨家挨户敲门通知。不一会儿,广场上就已经有序地排起了检测的长队。

截至当晚11点试运行结束,医务人员共采集了近300份居民核酸样本,算是超额完成预定目标。

但大家脸上的表情并不轻松,凭借着多年街道工作经验,大家隐约觉得第二天正式开展的全员核酸检测,不会像当晚这么顺利。

两件法宝

尽管提前有了心理准备,但是10月12日一大早,广场上的场景还是让街道干部们有些措手不及。

整个广场上人山人海,虽然通过隔离带的划分,检测队伍还算有序,但很多居民都扎堆凑在一起,还有一部分人都排到了广场外侧的公交车站。

这样的场景也让有的工作人员慌了手脚。由于缺乏实操经验,登记员的信息登记速度比检测速度明显滞后,后勤物资的供应也存在不足。部分市民等候时间过长,在队伍中也出现了情绪波动,小问题层出不穷。

作为街道总指挥,街道党工委书记孙焕江立即召集各环节负责人开会。

市民人数太多,排队等候时间太长;检测一人只需要几秒钟,但是登记一条信息至少需要两分钟……现场调度会上,一番讨论之后,针对存在的各种小问题,大家想出了两个办法:市民分流和优化现场调度。

那张被勾画的地图又重新展开。一路不通,四管齐下,沾化路小广场、普吉新区空地,还有大港街心公园,三个备选核酸采样点先后紧急开启。

近十名刚刚来华阳路采样点报到的医务检测人员也被迅速划分到新的采样点,随之搭配的还有十几名社区工作人员和充足的后勤物资。

仅过了几个小时,1919广场上人员密集度肉眼可见地下降了不少。但是,居民检测排队时间长的问题依然没得到很好改善。

“我们可以向机场安检区学习,保持排队人员的流动性。”此时,街道一名工作人员的一句话给了大家灵感。紧接着,采样点被重新布置,用隔离带把广场从中一分为二,前端设置“S”形市民等待区,区域后端把两人一组的登记员拆分成一人一组,18组登记员对应7组检测人员,登记速度提高一倍;中间区域由孙焕江带领社区志愿者坐镇,根据前后端进度随时调度人员走向,哪边登记检测处留出空缺,这边举手示意后迅速让检测市民填补上……

此时的检测点,所有环节就如同一个又一个细密咬合的小齿轮,环环相扣,让核酸检测采样这个大工程有序地“动”了起来。

根据街道工作人员的后期计算,整改后的检测等候区和之前相比,在同等时间内可以多检测出1000至2000人次,检测效率几乎提升一倍。

大港街道党工委书记孙焕江协助信息登记。

一波三折

10月13日早上不到6点,还在上班路上的孙焕江又接到了同事的电话,现场出了点小状况。

事出有因,第一天早上核酸检测采样点出现人数过多的情况,给很多不急着做检测市民传递了错误信号,所以第二天清晨不到5点开始,就有不少市民越过了等待登记区,自发地在检测区前排起了队。人越聚越多,不一会儿,采样点前就聚集起好几队焦急等待的市民。

根据安排,前一天晚上12点多才休息的检测点工作人员,第二天早上7点前到岗。早上6点钟,正是他们准备上岗的时间。

“请大家不要着急,我们马上开始信息登记,请大家先有秩序地排好队。”广场上的高音喇叭在滚动播放着提醒,但是一些好不容易起了个大早排在前面的居民,不愿意退回到等候区重新排队。

聚集的人群中,有很多步履蹒跚拄着拐棍的老年人,也有一些焦急的上班族,还有几位大姨抱着没睡醒的孩子已经来回换了几次手。现场总指挥立即拨通了几个电话,“全员提前到岗,迅速解决现场聚集问题。”

很快,大港街道和社区的所有工作人员迅速集结到岗,昨天晚上连夜安排的志愿者此时也发挥了作用,紧急赶到后担任起登记员。8个临时登记通道在检测点前开通,社区志愿者一边协调前期拥堵的人群分流登记,一边引导刚到的市民排队等候检测。不到15分钟,在广场上提前聚集的市民全都做好检测,有序离开。

各个环节对接得严丝合缝,检测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着。但大家并没有放松,仍努力寻找着现场可能存在的每一个漏洞并及时完善:原本每隔一米放置在等候区的塑料凳子,因担心广场地面发滑,老人坐上去有摔倒的风险,被换成了几十把带着软垫的椅子;担心下雨,街道的防雨帐篷比区里派发的来得还要快;被搀扶着、无法长时间排队的老人,也被志愿者安排到了“绿色通道”……

15日上午,广场上的检测点前已空空荡荡,忙碌了三天的工作人员终于有了空闲,半天等不来一个居民。

二、滴水未进的坚守

一直到10月17日,牟雁飞的嗓子还是沙哑的。

作为市北区四方路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她和十几位战友一起承担着嘉兴路采样点的核酸检测采样工作。穿着防护服,不敢喝水,辗转各个采样点,每天经手上千份样本。

有备无患

10月11日中午,青岛市一份紧急通知打破了公休日的宁静。此时,牟雁飞正在单位值班,她接到通知,要求四方路街道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嘉兴路采样点的核酸检测采样工作。迅速交接完工作,牟雁飞抓起车钥匙赶去市北区卫计局开会。

牟雁飞事后回忆,尽管事发突然,但一切忙而不乱,紧张有序。当天接到通知后,他们3个小时就完成了基本核酸采样培训,5个小时后已顺利到达采样点严阵以待。

不过,12日的检测工作开头并不顺利。卫生服务中心的很多同事还在紧张地进行上岗培训,四方路街道又有几个新的采样点被紧急启用,一时间,很多物资出现短缺,让多个采样点运行缓慢。

现场,不停有居民上前询问什么时间能排上,当天排队的是否都能检测完,等等。牟雁飞一边安抚居民,一边迅速在包里翻找车钥匙。在她的车里,塞得满满的都是医疗物资,大到简易遮雨棚和折叠椅子,小到消毒水、防护隔板口罩,全是牟雁飞提前在卫生服务中心的后勤仓库里准备好的,以防出现状况。

哪里物资不足,她就赶紧送到哪里。很快,一车充足的物资把几个采样点有序连接起来。

一切顺利运转后,牟雁飞辗转各采样点,哪里缺人,她就补上,帮居民进行核酸采样。直到当晚12点结束采样工作,口渴难耐的牟雁飞才意识到,自己整整9个小时“水米未进”。

收获感动

10月14日,青岛主城区全员核酸检测已经步入收尾阶段,牟雁飞和同事们还在采样点加班加点。

天下起小雨,气温降低,检测点旁边桌子上放着的一摞盒饭很快凉了,没有人上前吃上一口。因为吃饭需要脱下防护服,然后重新消毒,更换防护服,大家不想浪费时间,只好饿着肚子坚守岗位。

当天下午,整个嘉兴路采样点只采集了少量的市民样本。考虑到该片区内两个离采样点较远的小区老年人居多,当天的天气很有可能会影响他们出门,所以牟雁飞和街道工作人员决定一起去看看。

连续几日高强度的工作,让牟雁飞嗓子沙哑,实在讲不出话来,她只好通过社区借了两个高音喇叭,让同事帮忙录制了一段录音循环播放:“还有没有没有检测的人,请尽快下来检测。还有没有不能出门的老人,请尽快联系我们……”

没过多久,牟雁飞身边就围起了一堆人,有刚刚下班回家还未检测的市民,还有行动不便老人的家属。牟雁飞迅速喊来待命在采样点里的同事帮忙,一个紧急移动核酸采样点在五分钟内就顺利组建了。

临时采样现场,两人一组跟随市民入户采样,两人负责现场登记,还有几位工作人员协调沟通。现场没有照明设备,就用手机附带的手电筒代替,登记信息的桌子还没到位,就先靠在灯杆上凑合写一下。

一个小时里,牟雁飞和同事们又为39位市民采集了检测样本,其中年龄最大的是一位95岁。

牟雁飞(右一)与同事、志愿者一起加油打气。

三、老两口携手上“前线”

“紧急通知,10月12日至14日人和路社区共八个网格点全体居民将进行核酸检测,检测地点在青岛大学医学院体育场,需携带本人身份证,请各位楼长收到回复。”10月11日,收到社区的紧急核酸检测通知时,墙上的挂钟已经指向晚上10点,楼长初英华正在帮社区统计人口普查的摸底情况,老伴陈帮建已早早睡下。

初英华戴上老花镜,认真地把社区发来的消息看了好几遍才做了回复,随后干了三件事……

孙子哭了

初英华把社区通知转发到了自己负责的小区业主群里,@所有人注意;接着给儿子发了条微信:“明天我想和你爸去社区核酸检测采样点当志愿者,没法给你们看孩子了,你们请个假自己带吧”;然后,她进卧室叫醒了老伴,商量去“前线”。

12日一大早,初英华和陈帮建带着自费购买的签字笔和胶带整装出发。

检测采样点离家比较远,也没有直达的公交车,年逾花甲的两人花了1个多小时才赶到。结果刚到现场,就被登州路街道人和路社区党委书记宋敏给劝回了,一是当天社区的检测点已经人手够用,二是担心两人身体吃不消。

第一天“出师不利”,并没有打击到老两口的热情。听说还要在当代广场增设一个检测点,第二天清晨不到六点,陈帮建就先去打前站,赶去帮社区搬运桌椅板凳、遮雨棚等后勤物资。

很快,广场上聚集起排队等待检测的市民,原先当过运动员的陈帮建嗓门洪亮,主动请缨协助公安人员维护现场秩序。身着红马甲的他穿梭于人群之间,操着一口亲切的“青普”,嘱咐市民间隔排队,耐心等候。等到初英华赶来登记处报到时,现场早已井井有条。

尽管同处一个抗疫战场,老两口从早上6点到下午5点一共就见了两次面。

初英华负责登记信息,检测的市民络绎不绝,让她一分钟也顾不上休息。中间,儿媳妇打来视频电话,说是小孙子哭闹着找奶奶。初英华有些心疼,本想安慰几句小孙子,没想到自己穿着防护服,小孙子根本认不出来,哭得更凶。她赶紧挂了电话,继续埋头记录起来。

楼长“扫楼”

13日下午5点,老两口顺利与其他工作人员交班后,并没有回家休息,而是换了身衣服,洗了把脸,又接着去社区“扫楼”了。

初英华要确认一下,自己所负责的几百户居民,是否已经全部核酸检测,确保不漏一人。

前面的走访非常顺利,结果倒数第二户的情况让初英华犯了难——租客十一期间回老家至今未返青,房东留的电话也一直打不通。还是心思缜密的老伴陈帮建给她支了一招:前两天刚刚对这户做过人口普查摸底,说不定能通过房东留下的身份证号查到一些信息。

两人赶紧又跑到社区查找。这个方法果然管用,通过社区留存的档案,初英华通过身份证号找到了房东所在的公司。电话打到公司时,正好对方还没有下班。得知房东已经做了核酸检测,初英华总算松了一口气。

接下来的几天,直到确认自己负责的所有住户都做完核酸检测后,初英华和老伴陈帮建才闲下来。

资料图

四、累,感动,骄傲和自豪

37岁的张乃晨从来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作为一名志愿者站到抗疫的最前线。

“这是一种什么感受呢?累,感动,骄傲和自豪……”张乃晨用手扶一把眼镜,脱口而出了几个词。她的右手拇指和中指还有些发红,作为一名核酸检测登记员,这三天,她感觉自己写的字比这些年加起来都多,也体会了这些年从未有过的如此多的感动。

头也不抬的9小时

10月12日中午,正在家中吃饭的张乃晨接到了社区网格员的电话:“核酸检测登记员紧缺,你能不能去帮忙?”

几个月前,张乃晨所在的公共建筑类装饰公司因业务发展搬去了外地。为了照顾正在上小学的女儿,张乃晨不得不选择辞职,这段时间一直待业在家。

尽管知道当天青岛主城区开始全员核酸检测,但张乃晨并没急于早去,也不知道现场是什么情况。她满口答应下来,1点钟赶到了湖岛街道位于瑞昌路桥下的检测点。

远远地,就看到现场乌泱泱全是人,排起了好几条长龙。张乃晨穿过人群挤到检测点前,对工作人员表明志愿者身份后,立即被安排穿上了防护服,在一张桌子前坐下,负责为前来检测的居民登记。

事先,工作人员为排队的居民每人发放了一张信息表,在上面填写好姓名、联系方式、家庭住址和身份证号。为了保证信息无误,张乃晨拿到要检测居民递上来的信息表后,会边念一遍信息进行核对,边往本子上登记。

节奏非常紧张,她头也不抬,边念边写。一开始字迹还很工整,写着写着,手开始不听使唤,写出来的字也变得歪扭起来。一是因为太着急,担心在自己的登记工序上耽误检测时间,二是可能握笔不规范,导致右手大拇指和中指内侧磨得疼了起来。

“这个活真不好干。”张乃晨心里默想,自从大学毕业后,从来没有写过这么多字,就算是大学备考时做的笔记,也没有这么多这么累。

由于手机揣在衣服口袋里,被穿在了防护服里,隔一段时间就震动,有时是微信,有时是电话,张乃晨没法看,也顾不上。“幸好从家中出发时,提前跟楼下邻居说好,让她下午帮忙接女儿放学。”张乃晨想。

就这样,她像被拧紧的发条,从下午1点,一直干到了晚上9点。一张纸登记10个被检测居民,不知不觉,她已经写了厚厚一摞。这期间,她没有喝一口水,没有起一次身,中间肚子咕噜叫过,也口渴难耐,街道早已为工作人员送来了盒饭,但张乃晨抬头看了看依然排着的长队,以及身边不停忙碌的检测采样人员,打消了吃饭的念头,“再坚持一下”。

资料图

感动与被感动着

紧张忙碌的检测现场,时不时发生各种小插曲。

在张乃晨为一个大姨登记完信息后,她身旁的医护人员用完了手头的采样棉棒,急匆匆小跑着去存放物资的帐篷领取。兴许已经在风中排了半天的队,面前的大姨有些不高兴:“怎么准备得这么不充分,让大家在这里干等着?”

“大姨,您别着急,耐心等等。他们医护人员非常不容易,从早晨忙到现在,为了不上厕所,连口水都不敢喝,咱们也理解理解。”张乃晨安抚着对方,此刻,她觉得自己并不是站在一名志愿者的角度,而是一个普通市民的角度。“也是,你们都挺不容易的。”大姨有点不好意思。

和她搭档的医护人员是一名个头不高、说话声音很柔弱的姑娘,在严密的防护服下,张乃晨看不到对方的模样,但她感觉对方应该很年轻。小姑娘做完一次采样,会不自觉地隔着两层手套用右手大拇指摸摸右手食指,“掰棉棒掰得,这里生疼。”小姑娘对她说。

在这些微小的时刻,让第一次做志愿者、近距离接触抗疫一线人员的张乃晨,内心充满着感动和心疼。“他们真的非常不容易。”她事后多次跟丈夫和朋友感慨道。

张乃晨的付出也感动着别人。一名跟她母亲年纪相当的青岛大姨进来检测完后,看到张乃晨下意识地抡了抡酸痛的右胳膊,突然冲着一旁负责往采样区十人一组放人的志愿者,用青岛话大声喊:“恁先别往里叫人了,让这些姑娘们歇会儿不行?恁得累死她们!”

那一刻,张乃晨鼻头一酸,眼睛湿润了。

满满的骄傲和自豪

当晚回到家时,张乃晨感觉全身的骨头已经散了架,“从来没有这么累过,手已经不是自己的了,右胳膊和肩膀也酸疼”。

上四年级的女儿已经写完了作业,看到张乃晨回来非常高兴,还专门去为她打了一盆洗脚水。因为她听邻居阿姨说,妈妈去抗疫一线做志愿者了。

由于第二天早上7点半要继续上岗,张乃晨赶紧翻出几贴创可贴放进了口袋里,她要贴到已经磨得发红的右手大拇指和中指上,这样登记时应该能减轻疼痛。

第一天晚上检测工作结束的时候,她还自拍了一张自己穿着防护服的照片,然后发了条朋友圈——“今天的工作结束了,明天继续!”很快,张乃晨的朋友圈留言“爆了”,大家都在为她加油、点赞。她开玩笑说,这貌似是自己这么多年来的最高光时刻吧。

此后两天,张乃晨继续着自己的“高光时刻”,也见证了越来越多的感动时刻:

第二天检测现场来了很多志愿者现场报名,由于人手够用,面对街道工作人员的劝回,他们仍表示“再等等看,说不定一会儿人多了呢”;现场越来越有秩序,接受检测的居民都不忘对他们说声谢谢;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检测采样更加高效快速,前来检测居民数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减少……


新闻周刊丨吾心安处

新闻周刊丨青岛5天奏响“红白蓝交响曲”

新闻周刊丨确诊病例出现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