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钟磬之声,发幽静之光 记日照平面陶烧制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徐兵

2020-10-22 14:09 大众报业·半岛网阅读 (94714) 扫描到手机

时间过得飞快,很快就过了寒露节气。一群群白鹭离开沙墩河继续南飞;村庄的路边和平房屋顶,晒满了金黄的玉米;红彤彤的苹果从树上摘下来走向街市;金黄的稻浪随着秋风,跌宕起伏至天际尽头……这天,我们去拜访日照平面陶烧制技艺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徐兵老师。


徐兵,1969年出生于高兴镇。2000年退伍,曾在日照市公交公司任公交司机。就是这双摩挲方向盘的手,这个在重复单一路线上几乎度过每个晨昏暮霭的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踏进了黑陶的世界,黑陶也在传承的历史上记录下新的笔触。

一个阴天的午后,徐兵下班后,步行在老城区的金阳路。路边的一个店铺引起了他的注意,走进去一攀谈,才知道店主人是两城镇的黑陶手艺人厉彦相。店里摆陈着日照黑陶,有镂空雕刻、浮雕黑陶等等。特别是蛋壳陶杯,是远古文明的象征,是龙山文化的代表,也是制陶手艺的巅峰。徐兵被厉师傅的蛋壳陶拉胚手艺折服了——最厚处1毫米,最薄的地方达到0.3毫米,这需要相当大的专注力、稳定性,以及时间积累的功力。

不由自主的,这门手艺对徐兵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三来二去,徐兵产生了想拜师学艺的念头。

在部队时,徐兵就喜欢舞文弄墨,画的一手好山水。此时,他在艺术上的审美,性格上韧性和对手艺的悟性一同汇聚成机缘。厉彦相也喜欢这个敦厚朴实的年轻人。于是2001年春天,一个惠风和畅的日子,徐兵正式拜厉彦相为师,成为日照平面陶烧制技艺的第五代传人。

谈到厉彦相的制陶技艺,还要追溯到日照街道的田家窑,他的师傅吕纪功是田家窑世代祖传的制陶艺人。据《田氏族谱》记载,田氏七世女老祖从江苏东海逃荒至此,传授制陶技艺,至今已经延续600多年的历史。平面陶烧制则是从传统烧制技艺中,逐渐脱颖而出的一门具有当代独特艺术展现力的手艺。

平面陶起源于清代末年,可以追溯到大约1900年前后。平面陶第一代传承人吕翰林,是当时田家窑烧制青砖青瓦最好的窑师傅。他烧制的青砖透气性强,吸水性好,坚固耐用,在四方邻里口碑极好。那时红青瓦又叫鞍子瓦,也叫脊瓦,用来扣草屋屋顶用,缮上草扣上脊瓦,结实不漏雨,而且能抗风刮;小瓦是修缮屋面用,还有滴水檐子瓦,小脊瓦。这些砖瓦大部分都供应了周边村屯建房和修建祠堂庙宇。日照老城区到石臼所及沿海一带庙宇的用砖用瓦,也几乎都是田家窑村供应。这是平面陶主要用于生活的起源形态。

民国时期,吕翰林之子吕斗基到聊城临清学习贡砖烧制技艺,不仅会烧制有图案和花纹的青砖,而且能制作大尺寸的地面砖。第三代传人吕纪功将黑陶烧制技艺和青砖技艺相结合,使平面陶的厚度缩减到三公分,并传至第四代传人厉彦相。

在开始的几年时间里,徐兵传承学习了厉师傅所有的制陶技艺,特别是平面陶烧制,练就了充分的驾驭能力。

2003年,瓷板画的表现力让徐兵萌发了打破黑陶传统器型,将平面陶的厚度进一步缩减的想法。但当时平面陶厚度的缩减进入挺长一段时间的瓶颈期,因为陶板的收缩比例大,一般在15%以上,一直面临断裂和变形的难题。

从2003年开始,徐兵进行了20多次平面陶烧制实验,每次开窑之前的忐忑和开窑之后的沮丧,都没有阻止徐兵不断前进的脚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终于,2005年7月4日,徐兵打开窑门,几乎所有2毫米的陶板没有变形,也没有开裂,他终于成功的烧制出第一窑平面陶。后来,徐兵又通过控制色温,锤炼出青红黄黑灰的“五色”烧制手艺。徐兵并不避讳谈到平面陶烧制的方法和细节。他说,主要还是依靠经验和感觉的积累。他的陶窑是自建的,区别于瓷窑和其他地区的陶窑,保温效果好,通过调节风口,比较容易控制升温速度。在陶窑中,燃料产生的不同温度使陶土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导致坯体颜色的改变。

这时,徐兵的手艺是烧制细泥质陶、泥制陶、夹砂质陶、平面各色陶的集大成者。

徐兵说,胚体的晾晒和装窑十分关键。胚体晾晒时要放于阴凉处晾干,根据湿度与气温,大约需要半月到20余天。如若不掌握平面陶的晾晒工艺,受陶泥湿度变化,收缩反应等因素制约,平面陶板会受力不均,极易变形。装窑时,平面陶一般采用“挂烧”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出窑率。

最后,为提高平面陶的艺术表现力,需要根据图案,结合光影变化,进行抛光,平面陶才能焕发出暗沉的光泽和深远的力量。

独特的工艺特点和烧制技艺,造就了平面陶器薄平整、光亮温润、典雅浑厚的作品特征,具有钟磬清越之声、青铜幽静之光、如画典雅之美和宝玉温润之感,艺术魅力独一无二。

至2005年,日照黑陶终于打破了黑陶外形局限于筒、缸、瓶等做法,解决了困扰黑陶界多年的平面黑陶易变形、开裂的技术难题,将平面陶厚度缩减至2毫米,并开拓出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为日照黑陶新的传承与发展增添了新的笔触。

通讯员  林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