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祖传手艺“榼”出年味

2021-01-23 07:25 大众报业·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225887) 扫描到手机

今年,王丕胜特意多刻了一些“牛”题材的榼子。 

王丕胜正在自家的百年老屋里忙活着。 

◤王丕胜制作榼子的传统工具。 

在李村大集上,不少人到王丕胜的摊前询问选购。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吴璟

进入腊月后,李村大集更是人气爆棚。在大集一角,69岁的王丕胜坐在榼(音科)子摊后,熙熙攘攘的人流,时不时有人到摊前选购……

1月22日,记者来到即墨龙山街道一座老屋,王丕胜正在门厅里“咚咚噌噌”地刻着榼子,龙凤鱼鸟、寿桃如意跃然木上。王丕胜告诉记者,这座老屋是他曾祖父盖的,有一百多年历史。王家一直流传着做榼子的手艺,王丕胜以此为生已经40多年。据王丕胜介绍,他的榼子按照传统全部采用纯梨木制作,现在一天做10个左右:“腊月里赶一个集,好的时候能卖1000元,刨除成本其实赚不了多少钱。近些年出现很多机器生产的榼子,多用榉木。产量大、卖得便宜,我的榼子没有原来好卖了。”虽然如此,每逢农历二、七,王丕胜还是早上5点就出发,骑自行车40分钟赶往惜福镇,再转乘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赶往李村大集,直到下午3点才收摊。

记者看到,王丕胜为榼子做刻花的时候,会戴上老花镜。“50多岁就开始戴花镜了,但是只要身体还允许,就会将手工榼子做下去。”王丕胜坦言,希望有晚辈能继承这门老手艺。“榼子”是胶东半岛制做馒头的必备工具,被当地人称为“饽饽榼子”,学名“食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