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记丨播火者:邓恩铭创建青岛第一个党支部

2021-03-15 09:14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227502) 扫描到手机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文艳

图/青岛市委党史研究院

1921年7月,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喊出时代的强音:“共产党万岁!第三国际万岁!共产主义万岁!”中国共产党正式起航,“一船红中国,万众跟党走”。

1923年8月,在海滨城市青岛,曾经登上游船的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带领党员们成立了中共青岛组,青岛历史上的第一个党组织扬帆……

走访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和四方机厂旧址,采访青岛市委党史研究院专家,以及四方机厂厂史研究者,还原青岛党组织建立的土壤,再现革命火种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燎原之势。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笼罩在青岛山海间的那一抹红色最为鲜艳。

工人储备

孕育在工厂里的力量

青岛,一座历经沧桑的海滨城市。胶州湾港阔水深,常年不冻,是个天然良港。它的“天生丽质”引来觊觎的目光,同时也有了孕育思潮的土壤。

栈桥,见证了德国军队的强行登陆,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五月的风,则如一团烈火,照亮了彼时正处于黑暗中的青岛……

1897年11月14日,德国海军以操练为名,强行登陆,武装占领了青岛。之后,德国开始修建码头,建造胶济铁路,随着工程量的增加,一大批工厂企业应运而生:造船厂、铁路四方工厂、电厂、缫丝厂、啤酒厂、窑厂、屠宰厂、精盐制造厂、自来水厂等等。城市的进程,伴随着产业工人们的拥入,工人阶级的队伍逐渐壮大起来,万余人的队伍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新生政治力量,这也为日后工人运动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1904年开办的青岛四方机场大门。

1914年11月的硝烟,摧毁了德国久据青岛的蓝图,日本侵略者不顾中国人的反对,铁蹄强行踏入青岛的土地上。为了掠夺青岛、山东乃至全国的资源,日本侵略者继续大力兴办工厂企业,把投资的重点放在资金少、见效快、利润高的纺织工业上。青岛市委党史研究院李草晖副院长介绍,从1916年到1926年,日本在四方、沧口圈地274余万平方米,先后建起了内外棉工厂、宝来纱厂、大康纱厂、富士纱厂、隆兴纱厂和钟渊纱厂等6大纱厂,拥有纱绽2987万枚,织机1710台,华工13014人。此外,日本还在台东建立了铃木丝厂,有缫丝机200台,工人700多名。从1914年底至1922年底,在日本侵占青岛的8年间里,青岛工人总数已超过4万人,其中产业工人约在2万人左右。

种子,遇到肥沃的土壤,悄然扎根发芽,即便遭遇狂风暴雨,仍能茁壮成长。

青岛的工人阶级自发地组织起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越重,反抗越烈。从19世纪开始,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青岛工人阶级就纷纷起来进行斗争。他们或消极怠工,或破坏工具、机器,或自发起来罢工。

1909年,青岛木工厂全体木工为抗议德国监工无故扣发工资进行罢工斗争。1912年,青岛人民不顾德国殖民当局的阻挠和反对,热诚邀请中国革命的先驱孙中山莅临青岛。这极大地鼓舞了青岛人民的爱国热情,推动了青岛人民反对德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日本侵占时期,罢工斗争也时有发生,只是,由于当时没有统一的领导,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

五四运动。

五四旗帜

冲出压迫迎风而立

1919年的春天,也是种子萌芽的日子。

这一年,一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但会议并不“平和”。作为战胜国,中国提出“取消外国在中国势力范围”等的正当要求遭到无理拒绝,日本竟然提出德国在胶州湾的权益,应无条件让与日本。

消息传来,举国哗然。

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立刻表达了强烈的愤慨。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爱国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举行游行示威。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响应,反帝爱国运动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形成了空前规模的反帝、反军阀的五四爱国运动。

一面旗帜,矗立在了中国的上空。

新生力量冲破压迫,蔓延到了祖国的大地。山东首先发声,发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呼声。在游行的队伍中,有两张年轻的学生面孔,高呼着口号,走上济南街头,日后,他俩成为青岛党组织建立的功臣。

五四运动标语。

一个叫王尽美,山东莒县人(今属诸城市),1918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另一个叫邓恩铭,是贵州荔波人,1917年秋为继续学业投奔在山东做县官的堂叔,后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读书。五四运动爆发后,王尽美、邓恩铭积极投身到波澜壮阔的爱国运动中,成为领导济南学生运动的重要领袖之一。

目光锁定地处事件中心的青岛,处于日本殖民者的高压统治下,民众是被管控的。尽管如此,青岛明德中学的学生,还是举行了示威游行。日本军警强行驱散游行队伍,不少爱国学生被捕,明德中学也因此被查封。但是,爱国学生所表现出的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民族精神还是深入到广大民众的心里。与此同时,四方机厂工人为反对日本殖民者停发工资,自发地提出“不开工钱就不干活”的口号,进行罢工请愿斗争。

在全国人民的强大压力下,北洋政府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后,反日斗争继续深入发展,仅抵制日货运动,就使日本在经济上损失惨重,面对铺天盖地的抗争,日本被迫放弃永久占领青岛的野心,同意以谈判方式解决青岛主权及山东问题。

青岛,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索;青岛主权的回归,是五四运动的一个重大成果。1922年12月10日,青岛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杨明斋

不过,五四运动的思潮并没有因此停止,反而越涌越猛,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进一步结合。1920年春,正当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积极筹备建党的时候,列宁领导的第三国际(又称共产国际)也在寻求帮助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建党。4月,俄共远东局派维经斯基、杨明斋等人来到中国,他们往来于北京、上海,先后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共商建党事宜。

杨明斋,是山东平度人,1920年春,在上海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20年秋,杨明斋借回家省亲途经济南的机会,与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等会面,宣传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了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扬帆起航

一大代表来到青岛

青岛,一个全新的时代终于来临了。

1921年3月中下旬,青岛1、2、4、5号码头及大港等处的火车、轮船装卸工人1000余人,因不堪日本人的虐待,在关长禄、张玉峰、聂天宝等人的组织发动下,进行大罢工。一时间水陆中断,整个港口陷于瘫痪,给日本殖民者以沉重打击。

青岛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斗争中表现了特有的坚定性、彻底性和组织性。他们在斗争中展现的革命力量,使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逐渐走进工厂、接触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从而为青岛地方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此后不久,中国共产党正式诞生了。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山东党组织创始人王尽美、邓恩铭代表中共山东早期组织出席了这次盛会。

这一年,邓恩铭刚满20岁,是与会代表中年龄较小的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少数民族代表。40年后,中共一大代表、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作诗纪念王尽美,诗中赞道:“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盛赞王尽美的同时,亦盛赞了邓恩铭。王尽美、邓恩铭回到山东后,积极组建山东党的组织。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革命从此走上新的征程,开始了新的历史篇章。

王尽美和邓恩铭

青岛党史研究院研究二处处长王华艳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邓恩铭投身革命,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投身革命的举动是他父母的一块心病。作为长子,父母自然希望他能够传宗接代,平平安安地生活。没想到,他居然选择了一条充满危险、随时可能牺牲的道路。整天为儿子的安全提心吊胆的父母,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们给邓恩铭寄来了一封家书。在信里,他们以邓恩铭已经到了成家的年纪为由,要求邓恩铭尽快回老家贵州完婚。父母以为,邓恩铭之所以参加革命,不过是年轻人的冲动行为,成家立业后,自然能够安居乐业远离政治了。可是,让父母没想到的是,这一次一贯孝顺的大儿子却一反常态,违背了父母的意愿,在邓恩铭寄回的家信中字字句句都是对革命的赤诚之心。他这样说道:

“儿生性与人不同,最憎恶的是名与利,故有负双亲之期望,但所志既如此,亦无可如何。再婚姻事已早将不能回去完婚之意直达王家,儿主张既定,决不更改……”

看到儿子如此坚决的革命态度,邓恩铭的父母和家里人商量之后,决定拿出杀手锏作最后一搏。他们让资助邓恩铭的叔叔,切断了他的经济来源,以迫使他“回头”,然而,邓恩铭早已成长为一个为理想而执着、因理想而无所畏惧的共产主义战士了。他理解家里人的心情,但他也明白,这一切都不能阻止他献身革命。在家人与理想之间,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1923年春,邓恩铭受济南党组织派遣,来青岛筹建党团组织,开展工人运动。

党组建立

革命的火种点燃岛城

火的发明,加速了人类的进化;

革命的火种,焚毁了一个旧世界。(《中共青岛地方画史》)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点亮了每一个黑暗的角落。青岛,也在两年后,形成了燎原之势。

工人运动的不时出现,如摇曳的小火苗,引起了中共中央和济南党组织的注意。尤其是1923年1月,四方机厂圣诞会成立,并连续不断地发起罢工斗争,更是在工运处于低潮地北方,异军突起。不久后,全国铁路五路联合会秘密派王荷波化名满玉纲来到青岛,帮助教育改造圣诞会。

走访四方机厂旧址,踏着铁轨旧迹而行,似乎听到了工人的呼声。老职工也是厂史研究者张成先生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1913年郭恒祥到四方机厂当钳工,期间联络铁匠成立了“老君会”,“后来又联络木匠成立了‘鲁班会’等,在1923年成立了‘圣诞会’,郭恒祥任会长”,就是这个组织,开启了接下来的四方工人运动。

邓恩铭到达青岛后,谋到《胶澳日报》副刊编辑职务,并利用职务之便,开始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这已经不是邓恩铭第一次来青岛,早在1922年6月,他就来过一次,据他的同班同学王克捷在1973年的回忆诗歌中提到:记得一中卒业后,他曾来胶为探亲。其叔当时宰吾邑,以故结伴来云滨。

堂叔在胶县任职,常常往来济南和青岛两地,加上曾经在五四运动时高呼“还我青岛”的口号,青岛在邓恩铭心目中早已扎根,相信也有了特殊的感情。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对二大党章进行了修改,将成立组织的人数由“三”人改为“五”人以下,提出了党员“不满五人”的地方,也要成立组织。根据三大通过的新党章的规定,8月,邓恩铭与在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工程课任职的共产党员王象午组建了中共青岛组,邓恩铭任书记,隶属于济南党组织领导,这是青岛历史上第一个中共组织。党的通迅联络点设在王象午任职的胶澳商埠工程课。9月,为了与中央通讯联络的方便,中共青岛组又在进步青年丁祝华任教的中国青年会附设模范小学(今湖南路51号)设立通讯联络点。

关于这段历史,历史见证人丁祝华回忆说:“1923年3月,我到青岛,考入了普济医院,招人的事在报纸上登了,邓恩铭、赵鲁玉可能从报上看到我的名字,在我到医院一二十天的时候他俩提着东西来看我。”丁祝华和邓恩铭是认识的,在五四运动期间,邓恩铭就已经记住了这个参加运动的女师代表。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邓恩铭将丁祝华视为党员培养对象。“邓恩铭经常跑工人区,通信成了问题。他叫我改行,说当小学教员自由些,你就帮我通信吧,不然和中央通信艰难。我于1923年夏天到青岛青年会小学当了教员。为了避免别人怀疑,邓恩铭改名为丁又铭,我俩以姐弟相称”。

青岛党组织的建立,给历经20多年黑暗沧桑的青岛带来了光明。

随后,王尽美来到青岛,对青岛党的工作和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进行指导。10月18日,邓恩铭给邓中夏的信中说:“尽美来青,共同努力接洽之结果,铁路机厂和港工已有组织,其成绩出乎意外。”

后备力量

建立青岛团的组织

1923年底,邓恩铭和王尽美一起介绍公立青岛国民小学教员延伯真入党。这是在青岛发展的第一个党员。邓恩铭又和王象午一起,联络公立职业学校、电话局的进步青年,引导他们阅读《向导》《新青年》等进步刊物,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有计划地培养积极分子。邓恩铭又把《胶澳日报副刊》当成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阵地,在《副刊》上全文转载《列宁传略》,发表文章,介绍苏联的十月革命。这在封建军阀势力严密控制的青岛,无啻于晴天霹雳。

1924年上半年,四方机厂工人郭恒祥、电话局职员孙秀峰等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7月,中共青岛组改建为中共青岛独立组,邓恩铭任组长。1924年下半年,工人骨干傅书堂、纪子瑞、丁菊畦(丁子明)和进步青年林礼周、赵鲁玉等相继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的组织继续发展壮大。1925年2月,中共青岛独立组改建为中共青岛支部,邓恩铭任书记,王象午负责组织,延伯真负责宣传。至3月,青岛已有正式党员13人,候补党员11人。邓恩铭致信济南地委并请转呈党中央,要求成立中共青岛地委。

邓恩铭点燃的星星之火,正在尽情地燃烧着。这让青岛人民特别是人数众多的青岛工人阶级,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青岛的革命运动开始蓬勃发展。

在创建中共青岛地方组织的同时,邓恩铭又在着手建立青岛团的组织。1923年9月,邓恩铭约集七八个进步青年,在工程事务所所长唐恩良家中举行谈话会,赠阅进步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随后,邓恩铭又在胶澳商埠职业学校、电话局、四方机厂和海港码头联络进步青年。10月21日,邓恩铭给团中央书记刘仁静写信说:“此间已得同志十余人,想在最近期内把地方组织成立。”

邓恩铭在青岛的工作得到了团中央的充分肯定。团中央派巡视员王振翼到山东检查指导工作。11月8日,王振翼自济南到青岛,和邓恩铭一起,多次召集进步青年座谈,筹备建立团组织。

1923年11月18日,社会主义青年团青岛支部在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工程课成立。胶澳商埠职业学校学生许兴业、李松舟、李萃之、姜秩东、郝骏夫、傅健生、李树柏、张肃甫及青岛电话局职员王少文、孙秀峰被发展为团员。王振翼主持团支部成立大会。由于团员人数仅12人,团章规定20人以上才可以成立地方团,所以名称定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青岛支部,邓恩铭任书记。支部下辖三个小组,其中职业学校两个小组,分别由许兴业和郝骏夫担任组长,另一组由电话局职员王少文、孙秀峰、王象午等组成,王少文任组长。

1924年10月26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青岛地方执行委员会建立,设立4个支部,共有团员20人。这为青岛党组织准备了力量。

1924年国共合作,邓恩铭、王象午等在创建党团组织的同时,将国民党的合作作为建立统一战线的重心。1924年11月,国民党青岛市执委会正式成立,邓恩铭等当选市执委委员,这标志着青岛国共合作的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