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应该燃烧起火焰——乐黛云自传《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在京首发

2021-03-28 15:57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56502)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孟秀丽

3月26日,乐黛云先生的自传《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新书发布会暨学术人生分享会在京举行。乐黛云先生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也是北大最有故事的人之一。《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是她的最新自传和心灵独白。本次活动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大学世界传记研究中心、中国文化书院联合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和分享乐黛云先生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突出的学术成就,品读和感受先生的学术之光、思想之光、生命之光。

九十年沧桑,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剪影

“今年我九十岁了,在北大七十二年。我与北大血脉相连,这里有我的老师、我的亲人、我的学生们。我爱北大,爱她美丽的校园,爱她自由创新的精神。我深深感谢命运给予我的一切,光荣和卑屈、骄傲和耻辱、欢乐和痛苦、动荡和宁静……”在书中开篇《九十岁感言》中,乐黛云如是写道。

在发布会现场,轮椅上的她看到这么多老熟人,也是非常开心,“我写书的原则是,傻话和谎话一定不讲。真话一定要讲,可能讲得不好。大家看这本书的时候,看到谎话一定给挑出来告诉我,就很希望听听大家的批评指正。”

乐黛云先生在《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中回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和求学经历,以及从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遭遇一系列的坎坷曲折——当过猪倌、伙夫、赶驴人、打砖手,最后又回到教学岗位。五十岁的她,在一般人以为“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时候,毅然选择了重新开始。此后,她重新焕发学术活力,在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和理论开拓中披荆斩棘,取得了斐然成就:因为她,北京大学有了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研究机构;中国有了自己的比较文学学会;全国各高校有了一个又一个比较文学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培养点;中国学者开始走向世界,并在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中担任要职;而中国比较文学学科也成为整个人文研究中一条异常活跃的“鲶鱼”。

九十年历经沧桑,却始终坚韧如初。乐黛云先生将自己一生的人生经历,包括她的家庭、她的爱情,她与时代的沉浮,她跟命运的较量,她对学问的追求,她对一颗颗自由灵魂的怀念,都在自传中用隽永的文字娓娓道来,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乐黛云先生说:“命、运、德、知、行,这五个字支配了我的一生。”“命”与生俱来,“运”则充满偶然,“知”意味着对知识和智慧的探求,而“行”则意味着现实人生中的取舍与选择。命运本来很可能安排她去担任北京市领导人彭真的秘书,但她更喜欢学术;机缘也曾经使她可能成为一名外交官,但她选择了留在学校。

50岁上路大器晚成,成大师之师

人生的关键是选择,面对人生抉择时,乐黛云坚信,“生命应该燃烧起火焰,而不只是冒烟。”乐黛云先生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也是北大最有故事的人之一。《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是她的最新自传和心灵独白。她说:“我很庆幸选择了北大,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选择了文学研究作为我的终身事业。我从小就立志从事文学工作,最大的愿望是把美好的中国文学带到世界各地,让各国人民都能欣赏到优美的中国文化,进而了解中国。”

在学术人生分享会环节,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陈平原、洪子诚、王守常、赵白生、贺桂梅、干春松、张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达敏,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陈越光,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李潘,清华大学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院长颜海平,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金莉等人进行了精彩发言,他们结合自己的经历,从各自的角度谈了他们所理解的乐黛云先生,对乐先生在比较文学、跨文化和文化思潮方面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风趣地说道:“据说,乐老师的学生包括了好几代人。如果这样划分的话,那么,我应该算是第一代的老学生了。乐老师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她思想的自由、开放和活跃,和我们读书时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思想解放的时代潮流是相当融合的。”

“50岁上路到今天,40年来,乐老师没有停下来,这是让我最感动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说,如果说50岁才冒头那是时代的缘故,个人其实是很难把握大的时代风潮,细看履历完全可以清晰看到她是如何奔跑,包括50岁出国念书、50岁才开始真正的英语学习写作训练诸如此类的。“有时候学生说来不及了,我说没什么来不及,你看乐老师,从50岁才真正登上学术舞台,今天的孩子们二十岁、三十岁就说太慢了、太晚了,完全不是这样的。”在陈平原看来,《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不仅是乐黛云一个人的自传,也是近代史的一个侧面。

乐黛云汤一介: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

乐黛云先生与汤一介先生是“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二人的伉俪情深让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洪子诚印象深刻:“1988年北戴河有一个夏令营,乐先生和汤先生都去了。乐老师说她跟汤先生的结婚纪念日都要到西餐厅去用餐,那一次也不例外,她在北戴河的时候专门跑到秦皇岛去庆祝自己的结婚纪念日。“

在85岁寿辰上,乐黛云曾表示,自己的第一个幸运是人生选择了文学,这是她从小到老始终的热爱,一个人从事自己热爱的事是幸福的。第二幸运是她选择了北大,选择了教育,这让她永远和年轻人在一起,也就永远和未来在一起,也是幸福的。“第三个幸运是她选择了老汤,当时我们在场所有人听到这里都掌声雷动”,中国文化书院的副院长、西湖大学校董陈越光深情回忆。他说,在他们的人生中间可以看到有一种勇敢叫做“虽千万人吾往矣”,有一种英雄主义叫做“看透生活却依然热爱生活”,有一种自由意志叫做“容人比自由更重要”。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辑刘金双表示,乐黛云先生是中国比较文学和跨文化学的旗帜,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重量级作者。《中国大百全书·外国文学卷》(第一版)的“比较文学”长词条就是乐黛云先生执笔撰写的,她的学术成就滋养了几代学人,她对九十年人生历程的回忆同样也能启迪和激励广大的读者。此次出版的《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是大百科“纵横百家”书系的一种,与汤一介先生的遗稿《我们三代人》都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这两本书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珠联璧合,堪称学人传记的典范。《九十年沧桑》是一本蕴藏智慧、信仰与力量之书,乐先生用穿越一个世纪的“通感”去记忆历史、体味人生、观照时代、寄情文学,给当下读者以智慧的启迪、精神的滋养和力量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