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认识老物件丨以前商人用的“音响”器具,你见过吗?

2021-04-23 19:58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50896)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谢浩军

  现代生活中,不管是在电视、报纸、手机还是在路旁,都有广告的身影。在以前也同样存在着广告,特别是一些走街串巷的小生意,更需要有特色才会被记住。在莱西市水集二村的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中,陈列着货郎鼓、铃铛、糖锣、木头梆子等多种器具,这些都是当时广告用的“音响”器具。

货郎鼓响,村民出门买东西

  4月23日上午,半岛记者来到莱西市水集二村的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听馆长孙宏杰讲述那些带着历史印记的音响器具。“这个就是货郎鼓,也叫拨浪鼓,以前货郎走街串巷卖东西时候用到的一个工具,有了这个鼓,货郎就不用费劲吆喝了。”孙宏杰指着展示柜里的一个小鼓说道,这个货郎鼓制作时在牛皮鼓的上方又用金属圈串系上了一面小锣,手腕旋转鼓柄时,小鼓和小锣就会同时被敲响,锣鼓的混响声就会发出,村民们听到这个声音,就知道货郎来了,就可以从家里出来向货郎买自己所需的物品。

  据了解,货郎担上的物品花样繁多,有锅碗瓢盆、针线,甚至还有瓜果糕点,日用百货样样俱全。货郎鼓在演奏过程中,如同当时吆喝声一样富有腔调,响动声变化多样,声音很快就能传到村民耳中。

  南宋画家李嵩创作的团扇绢本水墨淡设色画——《货郎图》中,描绘了老货郎挑担将至村头,众多妇女儿童争购围观的热闹场面,表现了南宋时钱塘一带的风土人情。老货郎手中就拿着这种拨浪鼓,多样货物吸引了众多孩童。

货郎鼓

糖锣响,孩子笑

  多数孩子喜欢糖,以前有人专门卖糖,于是就有了卖糖时使用的糖锣。当时卖的糖是麦芽糖,只要孩子们听到清脆悦耳糖锣声响起,就会缠着父母买糖。小贩在胡同里卖东西不吆喝,而是边走边敲打糖锣,当当的锣声一响,就招来了疯跑打闹的孩子们。这麦芽糖对孩子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买不买也都围着指手画脚地看。

  “糖是孩子们的最爱,但是他们手中大多没有钱,没钱买就可以拿东西换。”孙宏杰笑着说,可以用粮食、布、头发等物品来交换。

糖锣

多种锣、鼓各有用途

  在胶东民俗博物馆中,还放着多种发音器具。报君知是旧时算命占卦的盲人手里所敲打的竹板、铁片或铜锣一类的东西,因用途是让人闻知,所有有了这个名字。

报君知

  过新年,穿新衣,以前有一个职业叫做“染匠”,顾名思义,是给布料染色的人,染匠使用的鼓就是染匠鼓,这种鼓比货郎鼓大一些,也没有那块铜锣。孙宏杰说,那时候染匠到村里收各家各户织出的白布,收布后会给客人一张麻将大小刻有数字的竹牌,送染好的布时客人出示与布匹数字相同的竹牌领布。“一般第一年做件大些的新衣服,第二年把袖口、裤腿放开继续穿,第三年衣服褪色了就拿到染匠那里染染色,又变成一件新衣服。”孙宏杰说,染一次色几毛钱,在那个年代不算便宜。

染匠鼓

  孙宏杰还介绍了剪刀匠使用的一种音响器具,在一块木头上绑着很多块贴片,摇动后有“哗啦啦”的响声,村民们就可以拿出剪刀或者菜刀让剪刀匠磨锋利。

磨剪子、戗菜刀

  有一种铃铛与棉花有关,压棉花的人会拿着摇铃摇动,村民听到响声后就会找他们压棉花。

摇铃,压棉花

  “我们这边叫压棉花,其实就是弹棉花,弹好棉花后可以做被或者棉袄。”孙宏杰说,还有一种木头梆子,是卖豆腐或者卖香油时使用的工具。半岛记者记得小时候村民有卖豆腐的,都会敲这种木头梆子,发出的声音也是“邦邦邦”。

木头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