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高校力争增至40所,青岛高教圈初步形成良好生态

2021-04-23 21:13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65642)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金震

第56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将在青举行,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大品牌展会,定然将全国目光汇聚在青岛与高校的故事上。近年来,青岛面向优质高等教育不断发力,在城市与高校融合共生的故事中写下新篇章。据青岛市十四五规划,青岛将力争新增独立法人高校5所、高校校区5所以上,普通高校(含校区)数量增至40所,在校生规模超过50万人。

优质高校汇聚,高教生态初显

高博会即将开幕的消息,再次把众人目光拉向青岛——这座优质高校资源汇聚的城市。

截至2020年底,青岛共有高等学校29所,其中本科层次高校16所,专科层次高校12所,开放大学1所,全日制在校生43.07万人。2所高校入选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1所高校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8所高校进入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2所高职院校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在青高校拥有全职两院院士26人,外聘院士85人;目前进入ESI前1%的学科43个,国家重点学科1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21个。高等教育资源汇聚,成为青岛的宝贵财富。

回顾近年来高教事业发展,青岛对优质高教的强烈渴求,从连续出台的政策可见一斑,收效颇丰。青岛出台《关于加快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大力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目前,已经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等21所引进的高等教育机构(不含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正式运行;引进的山东大学(青岛)全日制在校生已达11000人;康复大学(筹)获得教育部批复并揭牌,校园一期工程将于今年年底交付。同步奔现的,便是优质人才、科研平台汇聚。截至目前,青岛的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层次分明、类型丰富、特色各异、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

搭平台唱好戏,发力产学研联盟

面对如此丰富的高教资源,如何更好开发和利用好高校优势,书写高校与城市融合共生故事,这是摆在青岛面前的现实问题。为此,青岛走上了与在青高校整体共建、重点学科专业共建、组建产学研联盟,推动政、校、行、企等多方资源融合,探索建立多方协同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新平台之路。

高校与青岛诸多产业对接,融入“青岛”底色的人才培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对接海洋强国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海洋攻势等设立海洋学院;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滨海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等对接青岛“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建设设立人工智能学院、工业互联网学院等开展人才培养;滨海学院组建了10个产业学院。在青高校与青岛的产业体系实现对接,在专业的不断更新迭代当中,顺应着社会需求。

承接新旧动能转换和青岛市重点产业发展需求,青岛遴选立项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10个学科,围绕产业急需人才引进培养、科技成果本地转化、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进行重点建设。同时,依托遴选的重点学科,积极推动创建产学研合作联盟,支持高校聚焦青岛行业、企业技术需求,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教学科研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

目前,青岛已成立青岛市工业互联网产学研合作联盟、智能绿色制造技术与装备产学研合作联盟、健康食品产学研合作联盟等7个重点学科发展联盟,同步举办了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论坛、突破平度莱西攻势产学研交流会等活动,吸纳政、校、行、企、院所等成员单位400余家,促进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

科技创新富矿,优先在青转化

高校是科研创新成果的“富矿”,青岛支持高校与各区市及园区合作共建成果孵化基地、技术转移中心或产、教、研三位一体的大学科技园区,促进更多科技成果优先在本地转化。

青岛对重点学科(专业)遴选建设时,其中一个重要指标,便是高校服务青岛产业发展的关联度和贡献度,制定专门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实施分期投入、动态评价。据介绍,预计遴选的10个重点学科三年内可培养12800名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面向全市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数量、提供技术服务数量、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及产生的经济效益等指标将增长20%以上。

与此同时,市教育局联合相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投资机构举办产学研合作交流会、展示会、科创项目推介会等,展示高校、科研院所科研项目成果,对接本地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开展洽谈,合作开展科研攻关,实现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服务青岛市产业发展。

数据显示,2020年度,在青高校及高等教育机构共承担市级(含)以上纵向科技计划项目2603项。2020年度获得市级(含)以上科技奖励396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10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技奖励117项。申请专利5721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744项;授权专利5226项,其中发明专利2420项。2020年度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共签订横向科技项目合作协议3276项,合同金额11.43亿元。学校与青岛行政区域内企事业单位共签订科技项目合作协议881项,在青岛行政区域内转化科研成果数量为464项。

力争在青高校数量增至40所

接下来,青岛将进一步推动在青高校积极对接现代海洋、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医养健康、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等产业急需,新设海洋科学、智能制造工程、智能感知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互联网金融、生物科学、新媒体艺术等80个以上本科专业和硕博点,以及海洋化工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跨境电子商务、口腔医学等60个以上高职专业,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交汇融合。

在优质高校引进战略下,青岛将深化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水平大学的合作,推动北京大学(青岛)计算社会科学研究院、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等科教机构加快运行;加快推进康复大学(筹)、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二期工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国际科教新城、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对外经贸大学青岛国际校区、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古镇口校区、青岛大学上合校区等高校校区项目建设,实现本地高校人才培养和创新支撑的增量突破。支持青岛城市学院、青岛电影学院、青岛工程学院等新转设的民办本科高校加快发展,提升办学质量。

与此同时,联合近年来引进的高水平大学在青设立的科教机构,成立青岛市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发展联盟,开展“区市行”活动,与区市相关部门和企业进行全面对接,推动引进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与青岛的需求深度融合,推动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发展互利共赢。

根据青岛市十四五规划,到十四五末,青岛将力争新增独立法人高校5所、高校校区5所以上,普通高校(含校区)数量增至40所,在校生规模超过50万人。未来,城市与高校更加精彩的融合与互动还将在青岛继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