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的夜晚,半岛读书会与你共读博物学著作,共享博物之美

2021-04-26 07:31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41048)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孟秀丽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醉心于大自然,探索与发现,植物、动物、矿物,物物皆有地球生命的奥秘。第26个世界读书日如约而至,4月23日晚间,半岛读书会2021年第三期活动在青岛书城城市课堂举行,文史学者、作家、半岛都市报社文体中心副主任刘宜庆做了《博物之美:在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分享,带你从书中寻觅陆地、海洋、天空所留下的人类文明的色彩。

活动现场,主讲人刘宜庆首先谈了他是如何与博物学结缘的。最早在读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刘宜庆在济南三联书店发现一本书——《夏日走过山间》,这是20世纪自然文学创作的开道者约翰·缪尔的倾情之作,一本非常经典的著作,缪尔简直是自然之子,他眼中的荒原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山风是"大自然的呼吸,在所有生灵耳旁轻声抚慰";花儿是"欢乐的光的孩子",星星是"绽放在夜空中的永恒百合"……刘宜庆通过这本书通过自然文学接触到了博物学,感觉打开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从无限的未知逐渐探索,边界越来越开阔”。

其后,刘宜庆读到美国另一部自然文学经典《醒来的森林》,作者是约翰·巴勒斯,由中科院文学博士、自然文学研究者、翻译家程虹翻译过来,是具有博物学和文学双重价值的鸟类科普散文。后来他又读到美国著名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梭罗厌弃喧嚣尘世,在瓦尔登湖畔不只找到身体栖息之所,更找到精神沉思之地,安居一种沉浸于自然的诗意生活。刘宜庆就是通过自然文学作家的经典作品接触到博物学领域,进而对世界的万事万物产生探索、发现、研究、欣赏的趣味和动力。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刘宜庆认为博物学是非常有意思的。

谈及博物学的概念,刘宜庆为书友们推荐《西方博物学文化》一书,是由北京大学教授刘华杰主编,刘华杰教授讲的“西方博物学”是北大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有非常高的人气。刘华杰在书中阐释,博物学用英语说是“national history"是“自然历史”,具有非常多的领域,如自然哲学、自然科学、自然艺术,核心是大自然,关于大自然的各种学科的自然知识,都可统称为博物学。刘宜庆表示,具体到现实生活中,城市生活中经人工整理过的一切与自然有关的,包括行道树、法国梧桐、樱花、筑巢的喜鹊……也是博物学范畴。

何为博物学?博物学在中外又有怎样的发展?刘宜庆认为,博物学在中国历史悠久。孔子说“多识草木鸟兽之名”,中国讲究格物致知,即是要研究各种各样的学问,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在西方,博物学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不仅是哲学家,也是非常有名的动物学家,是西方动物学的鼻祖。其弟子泰奥弗拉斯托斯研究植物学很有名,被称为“植物学之父”。植物学、动物学最早都是博物学范畴。西方博物学的发展,激发了人们的研究热情,后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西方殖民者想通过开拓海外疆域寻找东方香料,此时期诞生了很多航海家,航海家每到一处都采集植物标本、动物标本,于是西方博物学发展起来。

刘宜庆讲到,西方博物学传入中国是在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举起了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晚清时中国学生到海外留学,拿到了最早的植物学、动物学方面的博士学位,中国生物学的鼻祖秉志,任教南京高校,吸引了大批留美科学家如胡先骕、杨铨等。

那么,《西方博物学文化》为何在北大那么受欢迎?刘宜庆认为,它包含了人和自然发展的关系、人对地球探索的历史,所以广受欢迎。刘宜庆着重谈了其中的一个人物:美国博物学家蕾切尔·卡森,其著作《寂静的春天》非常经典,该书一经出版诞生了一个观念:生态环境保护。蕾切尔·卡森自幼生活在海边,对自然的一切都非常感兴趣,她指出,如果人类滥用化学制剂除草,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会破坏大自然的生物链。她提出必须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这本书是一本跨时代的著作。

刘宜庆接着为书友们介绍了蕾切尔·卡森的“海洋三部曲”,休·路易斯-琼斯的《探险家的笔记本》等博物学著作,与青岛书城城市课堂的现场观众及观看网络直播的书友们一起度过了精彩的读书日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