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一片 风华百年丨89岁老党员唐玉花:我有一分力就发一分光

2021-05-05 10:57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86644) 扫描到手机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肖玲玲 图/半岛全媒体记者 陆金星

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她亲眼看见村里的人遭受日本鬼子迫害;1946年,解放战争时期,她任村里的民兵大队长,抬着担架将前线伤员转移到安全的地方;1947年,抱着为解放全中国尽一份力的信念,15岁的唐玉花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之后,她还当过党支部委员、妇女主任,扎根农村,与丈夫婚后两地分居长达15年……回首往昔,89岁的唐玉花感慨自己见证了两个时代,心中对党的信念更加坚定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已经为党做不了什么具体工作了,但我有一分力就发一分光!”

一家四口趴沟里,侥幸躲过一劫

4月8日下午,来到位于市南区观海一路唐玉花老人家中,一进门,阳光满室,一室一厅的房子虽小,但明亮、整洁,一点也不局促。89周岁的唐玉花老人穿戴整齐,头上戴着的黑色发箍更显优雅,一身红衣映衬着灿烂的笑脸,热情地将记者迎进屋里。

“我妈是个‘要好儿’的人,知道你们要来,老早就开始收拾了。”老人的女儿于荣笑道。虽然年事已高,但唐玉花精神矍铄,身体很是硬朗,对于过去的记忆也非常清晰。

“我的老家是栖霞唐家店村。”打开记忆之门,其中最难以磨灭的,是日本鬼子对老百姓的迫害。“那时候,日本鬼子上老百姓家里见人就杀!见啥就抢!”

1942年,日本鬼子到唐家店村去扫荡,“在鬼子进村当天我们村里就死了两个人。”一个是被枪打死的,一个是被刺刀刺死的,一个是唐玉花爷爷的嫂子,一个是唐玉花街坊家伯伯,“日本鬼子的刺刀就刺在他胸口这个位置,那个血洞那么大……”指着自己的胸口处,唐玉花激动道。

为了躲避鬼子,唐玉花和三岁的弟弟及爸爸妈妈一家四口往大山里躲,眼瞅着鬼子赶了上来, “父亲说‘快快快,去小沟旁边,快快避一避,让他们过去再说’!”唐玉花说,那个小沟很浅,根本藏不住人,但也没办法,他们没有其他选择,只能趴在那个地方,一动不敢动。“四口家就这么趴在那个浅沟里,鬼子只要往旁边一看就能看到我们。”唐玉花说,那一刻真是胆战心惊,生怕被发现,“日本鬼子杀人没有数啊,他是见人就杀!唉……”唐玉花说,万幸的是,鬼子没有往旁边看,就直接上了山,躲在那里的一家四口就这样躲过了一劫,“等太阳下山了,日本鬼子撤了,我们才敢回家。”

唐玉花一家四口回到家后,发现爷爷还没回去。“我爷爷是牵着家里的驴躲了出去。”原来,爷爷出去后就被日本鬼子抓了,“让我爷爷给他们引路”,后来好不容易找了个机会跑了回家。但由于年事已高,加上惊吓过度,“我爷爷回家9天后,就去世了。”

前方战士受伤,他们全力护送

对于唐玉花来说,1942年是悲伤的一年。那一年3月,爷爷去世,6月份,父母也相继去世。“舅舅常说,我是个苦命的孩子。”

两年后,唐玉花的舅舅参军了。“他住的地方离我们这有8里地,参军前他走着来看我。”当时舅舅一边着掉眼泪一边对她说的话,唐玉花一生难忘,“他说我要去参军了,来看看你这苦命的孩子。他说你好好学习,将来也去参加革命……”当时,唐玉花还不知道,舅舅说的“革命”是什么意思,但这句话却深深扎根在她心中,成为她后来踏上革命道路的一盏明灯。

  唐玉花老人正在翻看自己的老简历

这也是她见到舅舅的最后一面。“舅舅参军后,在孟良崮战役中牺牲了,再也没有回来……”

1946年,唐玉花当上了村里的民兵大队长。那时候日本已经投降,解放战争打响。唐玉花他们承担起了抬担架运送伤员的工作。“前方的战士受伤了,我们负责把伤员送到大山里去,让敌人找不到。”唐玉花说,他们村靠公路近,“伤员来了我们就抬到两三里外的另一个村,再由他们抬到下一个村。”就这样,在各村的接力中,将伤员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保护好革命的力量。

第二年,唐玉花同村的一个姐姐唐淑梅(音)问她,“唐玉花,你喜不喜欢入党?”唐玉花坦言自己那个时候对党还不了解,就问是什么意思?“她就说,我告诉你,你要参加共产党,咱要把全中国的人民群众全部都发动起来。你要是想入党,为了国家的建设出力,我就给你做个介绍人。”唐玉花说,当时入党还不敢公开,她这个姐姐是1946年入的党。又过了几天,村里两个领导找她谈话,问她对入党的想法。“我说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受到日本鬼子侵略压迫,中国人被杀了不知道有多少!我为什么不入党?我入党!把全国人民都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把反动派打败,解放我们全中国!”

再次回想起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件事,唐玉花说有两句让她终身难忘的话——一句是舅舅说的“你要参加革命”;一句是领导说的“看你平常的工作,你是一个积极的成员,我们同意,同意你入党”!

不忘初心,有一分力发一分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唐玉花老家所在的5个村成立了一个大队,设立了党支部,她当选党支部委员,还当选了妇女主任,“妇女主任是全村选举的,多少人参加我不知道,我当时是全票通过。”说起当年当选的事,唐玉花老人仍是自豪满满。

  唐玉花和她的女儿

就像女儿于荣说的,唐玉花是个要好、要强的人。做事认真、较真,一直秉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自觉,把工作放在第一位。1958年,26岁的唐玉花还没有结婚,她对象当时就在青岛,“组织部工作人员说可以给我开个介绍信,让我去青岛工作,问我的意见。我当场就答复说‘我上青岛去干什么,青岛也不种地’。”这个决定很多人不理解,但唐玉花从来没后悔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所以,她在做任何决定时,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得失,而是能不能把党的工作做好。

  唐玉花的退职证明

就这样,1959年结婚后,唐玉花两口子过着两地分居的日子,唐玉花仍然呆在农村里为乡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的三个孩子都是跟着我在农村长大的。”一直到1974年唐玉花才来到青岛,因为上过学,她去街道办事处工作了一段时间,1977年到了观海路工办,一直到退休……

从记忆中抽离,回到当下生活,唐玉花感慨自己经历了两个时代,“从那么艰苦的时代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时代变了,唐玉花的初心和对党的信念却一直没变。“我已经为党做不了什么具体工作了,但我有一分力就发一分光!我永远忘不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成长、我的家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这是我的心里话。”唐玉花说。

在采访最后,唐玉花饱含深情说出了自己的祝愿,“祝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