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足迹】89岁刘显尧回忆抗美援朝出国作战,敌军一夜反扑45次

2021-05-07 10:38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69422)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耿莉

阳光明媚的农家小院里,刘显尧老两口和女儿正在拾掇卫生,听说记者来,老人特地穿上了一件迷彩马甲。记者看到,老人虽已89岁高龄,但精气神都很好、腰杆笔直、语调坚定有力。在和老人的交谈中,老人眼中始终带着光,记者仿佛也一起回到了那段枪林弹雨的峥嵘岁月。

老人的女儿为记者展示老人保存的军功章和证书。

刘显尧老人的军功章。

刘显尧老人的退役证。

老人的兵役证和退役证。

响应号召入伍,保家卫国

1933年出生于平度市田庄镇小田庄村的刘显尧老人,18岁响应国家号召入伍,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并入朝参战,一直到1953年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结束才回到南京。刘显尧在1951年12月火线入党,至今已有70年党龄。

老人告诉记者:“1950年6月发生侵朝战争之后,美军一路打到鸭绿江边,当时眼看着就要过江了,我还记得当时敌人的口号是‘渡过鸭绿江,打到哈尔滨,来过阳历年。’所以毛主席下指示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我立马报名参军了。”当时的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物资极度匮乏,冰天雪地里没有棉服棉鞋,刘显尧和战友们只能是穿着单衣薄衫在夜间赶路,为了不贻误战机,有时一晚上要行军将近130里地,脚底磨的都是血泡。

在战场上,不能后退一步。刘显尧老人所在的部队驻扎在朝鲜的六百高地阵地,六百高地下方就是丁字梁阵地,在丁字梁阵地旁边就是小无名阵地。当时,除了上甘岭战役之外,就数小无名阵地战役消灭敌人最多,一共是消灭了两千五百多人。小无名阵地四面都是平原,地理位置重要,是朝鲜的交通要道也是敌人运输物品装备的必经路线。据老人回忆,当时在小无名阵地上,敌人攻势很猛,刚打退这一波,下一波又冲了上来,敌人疯狂反扑,一晚上反扑高达45次。为了坚守阵地,刘显尧和战友们整夜整夜不敢合眼。

不怕违反纪律,冒死挖坑道

小无名阵地面积比较狭小,在阵地上只能驻扎一个排的兵力。没有坚固的防御工事来抵抗敌人的进攻,就只能挖隐蔽工事和交通壕来进行防御,抵抗敌人一次又一次反扑冲锋。在阵地的西部和北部有山区,地形比较陡峭,战士们就利用这一点在山里挖坑道修筑防御工事。

当时刘显尧所在的班就接到上级命令去挖掘能藏住一个班的兵力坑道。当时的挖掘工具不齐全,要在坚硬的石头中摸黑挖一个十米的坑道简直比登天还难,但是坑道不挖出来,战士的安全就保证不了。刘显尧思来想去,来到了排部,刚好看到排部墙边摆放了好几枚炮弹,当时排长去了前沿阵地,去请示肯定来不及,刘显尧内心也很纠结,这一枚炮弹就值二两半金子,还没有经过上级同意,私自就拿来用了,但想到能保证战友的安全,刘显尧还是拿走了。当时班里战友都没有用过这样的炮弹,心里也没有底,刘显尧作为班长,指挥大家后退,自己在前面将炮弹引爆。一声巨响过后,阵地的土层就被炸下去三米多深,刘显尧的帽子也被气浪吹到了山崖下面。到最后刘显尧带领战友挖掘的坑道土层达到11米厚,整个班的兵力都躲进去,即使经过飞机炮弹的狂轰滥炸也不会被炸到。

突遇炸弹袭击,一个班只剩下一个人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战士们头顶着敌军飞机的轰炸,冒着高密度的炮火攻击,也不曾退让半分。

据老人回忆,“当时基本都是晚上作战,白天休息,一天他们班正在防空洞中休息,一架敌机飞过投下几枚炸弹,其中一枚正好扎在我们洞顶,防空洞顿时垮塌,土块、石块倾泻而下,在洞口的两名战友当场就没有了呼吸,我整个人也被炸蒙了。过了一会,隐隐约约听到说话声,不知道是战友还是敌人,我也不敢出声,听了几句发现是战友,我连忙呼救,我的战友从下午三点一直挖到晚上快九点才把我和两门炮救出来,指甲都挖断了,整整一个班,只有我自己出来了……”说到这里,老人声音颤抖,眼泪止不住往下掉,久久不能平息心中的伤感,老伴和女儿连忙上前安慰老人。老人的小女儿告诉记者,这段回忆是父亲在战场上留下的最痛苦的一段回忆,每次说起来都要难过好一阵儿。

刘显尧在回国后,他得知母亲日日出门在胡同口盼他归来,因此在一个雪天不慎将腿摔断,作为儿子的他思母心切,想马上退伍回家照顾母亲。但当时还有任务,一边是日思夜想的母亲一边是国家的需要,刘显尧很犹豫,但当他想起战场上为国捐躯的战友,他不能自己回家享福,最终还是选择留在部队,1956年才退伍回家,与母亲团聚并一直在家务农。对于现在生活,刘显尧说:“现在过得很幸福,儿女都很孝顺,我和老伴身体也挺好,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富裕,这都得感谢中国共产党100年来为国为民,带领我们越来越好。”

身披戎装时,他是奋勇杀敌、浴血奋战的忠勇战士;脱下军装时,他是默默无闻、不计得失,扎根农村奉献一生的普通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