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初心 胶东印记!庆祝建党百年胶东五市红色主题探访活动走进日照

2021-05-11 11:04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22179)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鑫 刘延珉 王洪智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一个个红色遗迹见证光辉历史,

一张张老照片诉说着过往峥嵘岁月,

穿越时空仍然激励我们前行。

建党百年来,

追寻着中国共产党人

在胶东大地上留下的光辉足迹,

半岛传媒“庆祝建党百年胶东五市红色主题行”第五站带您走进日照,一起重温那段峥嵘岁月,一起感受百年变化。

第一站:日照市抗日战争纪念馆

20年收集2万多件文物,见证抗战壮丽史诗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作为日照市第一家国家级非国有博物馆,位于东夷小镇的日照市抗日战争纪念馆,全面记录抗日战争史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近日,半岛全媒体记者走进日照市抗日战争纪念馆,跟随先辈的足迹,重温抗战历史,感受那段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

费尽心血20多年

创建红色抗战纪念馆

日军侵华前精心制作的中国地图、使用的军刀、在中国出版的画报,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浴血抗战使用的枪支、钢盔、弹壳、行军包和望远镜……在日照市抗日战争纪念馆内,3000余件(套)承载历史记忆的藏品,将抗日战争那段历史一一诉说。日照市抗日战争纪念馆是山东省第一家私人注册的抗战纪念馆,也是山东省首家综合类实物展览馆,这里不得不提纪念馆“掌门人”刘军华的故事。

“发挥抗战文物丰富优势,在日照建一座抗战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全市市民和外地游客,更直观地了解日照的抗战历程和历史文化,是我多年的夙愿。”刘军华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老物件的兴趣越来越大。为了收集到心仪的藏品,他经常骑着摩托车下村,走街串巷收集,也曾去过废品回收厂。纪念馆藏品的收集过程很不容易,也蕴藏着不少感动。刘军华指着纪念馆中一个硕大的石头地雷告诉记者,当时他在三庄镇的一个老汉家发现了石头地雷,说明来意后,老汉以为地雷是个宝贝,说什么也不卖。为此,刘军华来来回回地跑了好多趟,告诉对方收藏这些只是自己的爱好,收藏这些历史的印记并不是为了赚钱。最终对方被刘军华的执着、朴实劲感动,毅然将石头地雷送给了他,从此刘军华也跟对方成了好朋友。

记者采访得知,并不是每件藏品都是“免费到手”。20多年来,刘军华共收藏2万多件抗战文物,对他来说是一笔不少的支出。藏品价位从几百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刘军华的收藏却是只进不出,常常出现赤字,但他热情如旧。在所有藏品中,刘军华对抗日战争文物情有独钟。随着藏品数量的增加,他有了建立博物馆的想法。2015年6月,刘军华在日照市民政局登记注册了“日照市抗日战争纪念馆”,并于8月31日正式开馆。

侵华铁证触目惊心

警示后人勿忘国耻

“这面地图墙是我馆的特色墙,墙上共有11张地图,都是馆长收藏来的。这些地图是当年侵华日军绘制的中国地图,把它们放在这里是为了说明日军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的。”讲解员指着一张大阪每日新闻社编纂的《最近の东亚形势图解》说。这张地图上明确标注出了中国的总兵力有多少,飞机有多少架,矿产资源有多少,我国的行车路线、飞机航线在地图上都标注得非常清楚。当时日本甚至还用不同的物种标注出了不同的地区,比如四川有多少只大熊猫,西藏有多少头牦牛。“当时有些信息就连中国人自己都不知道,但是日本却都知道,当年日本派出了许多卧底到中国踩点绘制地图,这些地图就是那批卧底绘制的。”讲解员说。

记者注意到,墙上的一张地图是侵华日军打仗时用的,在这张地图上甚至明确标注出了日照地区沿海沿线的重要村镇,有石臼所、安东卫、夹仓等。“在没有卫星导航的年代,地图是战时必备的工具,而绘制这样一幅精确的地图少则数年,多则数十年,所以说通过这面地图墙足以证明当年日军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的。”讲解员说。

  日本侵略者绘制的《最近の东亚形势图解》。

在馆藏文物中,一份盖有“不许可”大章、刊登侵华日军抓捕中国俘虏大幅照片的杂志引人注目。据介绍,1937年至1945年期间,日本每日新闻社随军记者拍摄了大量日军侵华照片,为了控制舆论,日本加强了新闻审查制度,陆军省、海军省和情报局审查极其严苛,一切反映日军侵华时期烧杀抢掠,被认为有损日军形象,均被盖上了不许可印章,严禁对外发表。

记者在纪念馆内见到了日军在日照涛雒镇栈子村驻兵时使用的台灯,还看到了日军为侵华在连云港地区修建飞机场、码头所绘制的平面图。当年,日军在日照地区制造“南湖惨案”时,空投下来的飞机炮弹也被收藏在馆内,不过炮弹上面一米多高的部分没有保存下来,下半部分被南湖镇的村民拾到后焊上了两个把手,做成了一个简易的水桶。“这些藏品都是日本侵华的铁证。”刘军华说。

中流砥柱燃民族希望

浴血奋战赢抗战胜利

尽管侵华日军暴行累累,但是并没有打倒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军民发明创造了许多武器,地雷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日照作为鲁南和滨海抗日根据地,也是地雷战的发源地之一。直到今天,日照陈疃镇还流传着一首抗战歌谣:“青冬瓜,红西瓜,我到桥头埋黑瓜,我的瓜儿个不大,鬼子最怕踏了它。小鬼子,骑大马,桥头路上踏了瓜,轰的一声震天响,鬼子人马开了花。”这首抗战歌谣描述的就是日照地区人民制作地雷、埋地雷、炸鬼子的故事。

石沟崖战役活捉了日照地区最大的汉奸并且处死了他,实现了群众“杀猪过年”的愿望。记者在展柜中看到1944年石沟崖战役中八路军使用过的弹药袋,弹药袋上有清晰的子弹孔以及血迹。安东卫战役是抗战时期发生在日照地区的又一著名战役。1945年5月21日,八路军滨海军区23团1营2连奉命在安东卫一代阻击日伪军,经过两夜一天的激战,打退了敌人七次进攻,毙、伤、俘日伪军360余人。在众多藏品中,一对带有“抗日救国”字样的陶制筷子筒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讲解员介绍这是当时普通人家使用的,体现了全民抗日的决心。当年,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带领将士们在前线打仗,也在后方带领根据地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比如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

在采访当天,记者看到纪念馆内的参观者络绎不绝。据了解,日照市抗日战争纪念馆建馆至今共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社会各界人士120余万人次。截至目前,纪念馆已被命名为山东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日照市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日照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青少年校外教育实践基地等。“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鼓励现在的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路上继续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辈的新业绩,这也是纪念馆的最大意义。”刘军华说。

第二站:甲子山战役纪念馆

三次反顽收关山,红色甲子薪火传!

红色甲子山,薪火永传承。在山东大地的红色革命历史画卷中,甲子山反顽战役书写了光辉灿烂、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滨海地区和日照的革命斗争翻开了全新的篇章。时至今日,时光已荡去当年战争的沧桑,甲子山区也早已成为风光秀丽的美好家园,但是革命英雄的文韬武略和赤胆忠诚穿越时空,鼓舞着人们砥砺前行。近日,半岛全媒体记者走进日照市岚山区甲子山脚下的甲子山战役纪念馆,寻找烽火年代的红色记忆。

三次反顽激战

拔掉甲子山“钉子”

一走进甲子山战役纪念馆,记者迎面看到的是一组八路军战士雕像,手中拿的虽然是简陋的枪支,但是他们斗志昂扬,吹着冲锋号,给人一种庄严振奋的感觉。“抗日战争时期,位于日(照)莒(县)公路以南,方圆几十里的甲子山区是滨海地区腹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42年,我军在这里先后发起了三次甲子山反顽战役,在滨海地区和日照的革命斗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纪念馆讲解员马涵介绍。

1942年8月9日至13日,国民党顽固分子、第111师第331旅旅长孙焕彩重组国民党第111师,并联合地方顽军朱信斋、李延修部共2000余人,乘八路军部队尚未赶到甲子山区之际,占领了甲子山区,勾结日、伪军“蚕食”抗日根据地。为了除掉这股顽军,夺回甲子山区,中共山东分局、山东军政委员会调集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2旅、山东军区第2旅等部队,于8月14日发起了反顽战役,经过5天激战,将顽军击退,取得第一次甲子山反顽战役的胜利。

10月初,顽军孙焕彩又重整残部,纠集朱信斋、李延修等共4000余人,于8日再次向甲子山区进犯。八路军立即组织抗击,第二次甲子山反顽战役打响。14日晚,反顽部队接到山东军区电令:“因日军‘扫荡’滨海,我军为避免两面作战,讨顽战役即日停止。”反顽部队于18日夜撤出甲子山区,第二次甲子山反顽战役结束。孙焕彩率部再次占领了甲子山区。

为了铲除孙焕彩这股顽军,12月16日,山东分局、山东军政委员会在驻地莒南坪上召开了第三次甲子山反顽战役作战会议,八路军第115师政治委员罗荣桓、山东分局书记朱瑞、第115师代师长陈光、参谋长陈士榘出席会议并亲自指挥。罗荣桓对这次战役特别重视,他在动员讲话中指出:“这是改变滨海、山东局面的重要一仗,无论如何也要把这个钉子拔掉!”17日,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5旅、教导第2旅、山东军区第2旅等部共计1万余人,对敌发起攻击。经过14天激战,第三次甲子山反顽战役取得彻底胜利。

不惧牺牲铸就丰碑

军民一心众志成城

为了更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战场的激烈,记者通过环幕投影+半景画场景的方式,观看了我军浴血反顽、激烈战斗,最终全歼顽敌的恢弘战争场面。“1942年的三次甲子山反顽战役,沉重打击了国民党顽固势力,巩固了滨海抗日根据地。从此日照、莒南、莒县、诸城地区连成了一片,使滨海地区成为鲁东南抗日根据地,也为以后在解放战争中发起的孟良崮战役、莱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输送了大量的兵源、物资,为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重大贡献。”讲解员马涵介绍,三次甲子山战役,无数先辈们的同仇敌忾、英勇牺牲,军民一心,铸就了“红色甲子山”,树立起永远的丰碑。

第一次甲子山战役,我军伤亡400余人;第二次甲子山战役,我军伤亡100余人;第三次甲子山战役,我军伤团政委以下500人,牺牲连长以下148人……这一串串令人痛心的数字,体现了无数革命先烈视死如归、无私奉献、献身革命的伟大精神。山纵二旅四团副团长赖光东就是在第二次甲子山反顽战役中牺牲的。此次战役历时8天,与顽军战斗20余次,赖光东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党员卢迪及其所在的115师曾参加平型关战斗。1942年12月,卢迪率领十三团参加第三次甲子山战役,主攻敌师驻地,最终攻破敌人碉堡群,毙伤三百余敌人,配合主力部队赢得了甲子山战役胜利。1943年夏,在与日伪军战斗中,头负重伤,经抢救无效光荣牺牲。

在甲子山战役的过程中,日照、莒南、莒县、临沭等县组织了数千民兵支前参战,顺利地完成了运输弹药粮草、抢救伤员、押运俘虏等任务。滨海根据地的人民,还在战场附近村庄设立了临时粮站,男女老少齐动手,昼夜碾米磨面,积极支援前线。1942年5月,中共山东分局的减租减息运动,同样也为甲子山战役胜利奠定了群众和物质基础。战后,在以罗荣桓同志为首的山东分局正确领导下,山东党、政、军、民更加团结一致,展开了整风运动,贯彻了精兵简政政策;再次深入减租减息,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加强了军事工业的生产。

红色精神代代传承

砥砺前行再谱新篇

“看着现在日照岚山区的新城新貌、甲子山的美丽风景、黄墩百姓的幸福生活,我们要牢记,甲子山的革命先辈们为我们付出了血汗,我们在和平的新时代不能忘记过去,要牢记历史。进入新时代,我们仍需继续发扬甲子山红色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讲解员马涵介绍,作为日照市首个战役题材的纪念馆,甲子山战役纪念馆总投资1600余万元,占地9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年可接待游客20万人次。为更好地还原这段历史,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黄墩镇党委政府克服重重困难做了大量筹备工作。前期,他们前后经过10个月的时间,通过走访百岁革命老前辈、老民兵,采集了大量的革命故事,搜集了甲子山战役中的抗战实物200余件,影像视频近千个,让历史重现。

  甲子山纪念馆存放了不少抗战时期的老物件。

  这个茶缸见证了英雄儿女们的峥嵘岁月。

岁月悠悠,昔日硝烟弥漫的战场,现在早已成为美好家园。郁郁葱葱的甲子山区,坐落着依山而建、面水而居的村落,山上瓜果飘香,林下野花遍地。山间公路盘山而上,果园、茶园、药园点缀其间。历经沧桑的甲子山,一年四季风情各异,在保留山村风貌的基础上,甲子山还打出“乡村旅游”“林下康养”两张新牌,红火的“槐花节”“采摘游”“山茶香”吸引很多游客。在当地党委带领下,傍山而居的村民,靠着甲子山中蕴藏的“绿色密码”,一步一个脚印,奔向更美好的明天。

第三站:下元一村

历史可歌可泣,今朝蝶变富民!

这里有古村沧桑源远留长,这里有革命烽火红色记忆,这里有党旗引领山村蝶变,这里更有乡村振兴绿水青山。正是凭着“敢为人先、干就干好”的下元精神,在党的领导下,日照市涛雒镇下元一村从一个“不如牛圈”的山村,变成现在的美丽乡村样板。近日,半岛全媒体记者走进下元一村,寻找村子蝶变腾飞背后的密码。

英勇事迹流传至今

峥嵘岁月奏响壮歌

“下元一村位于日照磴山北麓平缓地带,千百年来,下元人在这里繁衍生息,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富足的生活。早在元代,官府就在这里设立了下元铺,修筑了一条贯通村子的南北古商道。在源远流长的村史中,也有一段可歌可泣的红色岁月,这种红色基因流传至今,鼓舞着下元人砥砺前行。”在下元一村村史馆中,讲解员邹宗敏向记者讲述了下元人英勇的革命事迹。

见证时代变迁的村史馆。

记者在村史馆中看到,下元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他们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赞歌。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在对日照进行掠夺的同时,还派出大批所谓传教士,潜入城镇乡村,笼络地痞流氓、勾结反动当局,横行霸道残害百姓,甚至在光天化日之下肆意枪杀无辜农民,从而引发了“日照教案”。“日照教案”是当时山东发生的影响力较大的教案之一,在近代日照反抗外来侵略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的枪声揭开了中国军民全面抗战的序幕。1938年2月,日军的铁蹄踏进了日照,日照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3月,国民党东北军第57军第112师为讨伐伪军刘桂棠部,进驻到日照南部碑廓一带。该师中已建有中共地下工委。第112师下属667团团长万毅就是中共特别党员,中共112师地下工委负责人伍志刚(书记)、谷牧也在万毅团部。这年夏天,中共112师地下工委委派第667团3营负责党务工作的赵志刚、李欣、王国栋3人去日照下元一带发动群众抗日,并着手发展党组织。不久中共下元特别支部成立。中共下元特别支部成立了具有统战性质的群众团体——日照县抗日民众联合会,吸引大批爱国青年和进步人士参加。1938年11月,在中共下元特别支部的基础上,在涛雒区丁家官庄成立了中共日照临时县委。12月,中共鲁东南特委领导下的中共日照县委成立,中共日照临时县委移交了工作。此后,中共日照党组织发挥着领导抗战的核心和中流砥柱作用。

“天胆书记”敢想敢干

山村搬迁华丽蝶变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这是记者走进下元一村时的感受。村民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为农服务中心、村民文化中心、卫生所、超市、小学、幼儿园,村内配套完善程度,让人感觉置身城市。但是在之前,下元一村却是一个“连牛圈都不如”的地方。原下元一村位于天台山东坡上,当时的村子管理混乱,民风涣散,人居分散,吃水难行路苦,老百姓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凝聚力非常差。接近2000亩山场林场不能有效利用的同时,还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祖祖辈辈生活在这样穷苦的环境下,十里八乡流传着“宁进把牛汪不进下元庄”的说法。“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把牛汪就是牛圈的意思。”讲解员邹宗敏向记者解释说。

“2007年的时候,我与村里25位党员反复琢磨,为了改变旧村面貌,决定借着新农村建设政策的东风,将下元一村搬到现在的地方来。”村书记黄庆林介绍,当时搬迁经筹阻力重重。经过七个月零两天的时间,下元一村的党支部带领全村人民打造了山东省土地增减挂钩第一个试点村。2008年春节前,全村人喜迁新居。记者采访得知,村子搬迁时,下元一村集体账上只有90万元左右,资金缺口近千万元。一名上级领导了解村里实情后,对黄庆林说“老黄你真是天胆”。自此,黄庆林有了“天胆书记”的称号。“有群众信任,有党的好政策,我就有这个胆。”黄庆林说。

  社区广场是居民休闲好去处。

新村建成后,黄庆林带领村民进一步完善基础配套、提升村容村貌,建设了1.3万平方米综合广场,对村庄水、路、电、讯等基础配套设施进一步提升,实现村内大街小巷通柏油路面,户户通硬化道路,铺设排水、排污管道1.17万余米,安装路灯80盏,高标准绿化新村3.5万平方米。此外,发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综合服务功能,推行社区化管理服务,建设完成了集便民服务室、卫生室、幼儿园、警务室、超市、党员活动室等为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高标准建设了街心公园,购置安装健身活动器材,进一步改善文体娱乐活动条件,真正做到让群众日常购物、一般性看病、文体娱乐、幼儿上学、学习技术、纠纷调解、一般事务办理”“七不出”社区。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森林乡村”“山东省美丽休闲乡村”“山东省美丽宜居村庄”……在村史馆内的一面墙上,挂满了各种荣誉牌匾。这些荣誉背后都是下元一村蝶变腾飞的密码。据了解,村子从半山腰整体搬迁后的十几年时间,村子争取上级林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全村1500亩林场、700亩土地上,100多万棵树苗在山间、道路两侧、房前屋后生根发芽。

据黄庆林介绍,村庄搬迁后利用旧村址复垦的600余亩土地,已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绿茶,建设了绿色环保有机生态休闲农业,并打造了“下元青”绿茶这一远近闻名的知名品牌。着眼于农业生产的有机化、生态化,下元一村规划建设了占地100亩的有机水稻示范基地,并向周边辐射带动农户发展水稻1000亩,主要生产有机高钙、富硒大米,着力打造绿色、生态优质大米生产基地,目前,涛雒大米已被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定。依托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开发建设下元一农业生态观光园,引导村民发展种植茶叶和发展旅游。目前,下元一村已经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不断发展壮大的二、三产业,成为下元一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按照上级“保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要求,村两委带领村民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子,多方面筹措资金,加大投资,加强了基础设施的建设,营造了一个接待设施配套、旅游环境整洁舒适、食宿标准高、游客放心的旅游环境,为村民找准了一条致富增收的好路子。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2016年,良好的生态环境引来了日照市头号重点旅游项目——投资百亿元的“东方太阳城”落址天台山,仅土地、山场租赁一项,每年村集体收入可增加100余万元。紧接着,“天台山田园综合体”项目也落地,下元一村又为集体增收、群众增富发展一条新路径。如今的下元一村像一辆快车,正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要求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