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劳模聚首 讲述青岛公交6路线史故事

2021-06-11 11:14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47606)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马正拓

档案不仅记录着历史,也传承着精神。6月9日上午9时许,在位于武昌路5号的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隧道巴士第六分公司“劳模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基地”内,举办了一场特殊的访谈会,1993年青岛市劳动模范陈玉英、2000年全国劳动模范张丽霞和2000年全国劳动模范王艳三代劳模聚首,为职工们讲述了不一样的公交6路线史。

陈玉英:“斥巨资”购买闹钟准时上班

“我1968年参加工作,一开始是售票员,1972年成为驾驶员,是青岛公交第二批女驾驶员。那个时候国家穷、小家也穷,公交车的车况很差,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车也是修了再修,不像现在为了安全更新换代这么快。”访谈会现场,青岛市劳动模范陈玉英向公交职工讲述了70年代的工作场景。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6路头车是早晨4:30发车,单位的接送车是3:30发车。”每天,陈玉英2:30就要起床,洗漱完毕后再走30多分钟的路程赶到接送点。那时候家里困难,买不起闹钟,可为了保证头班车准点发出,家里人只能轮着睡觉,确保在2:30之前叫醒陈玉英。时间一久,兄弟姊妹们都叫苦连天。当时的实习工资是每月25元,拿到第一个月的半月工资14元后,陈玉英狠狠心买了一块9块钱的闹钟,可以说是“斥巨资”了。虽然很奢侈,但她能够保证工作,家人也终于能睡个好觉了。从此,这个闹钟便一直陪伴着她。

 “那个年代没有什么竞争意识,大家都很能吃苦,心里想的就是不能比别人差,所以也并不觉得苦。”陈玉英师从第一代全国劳模张德香,从张德香的身上,她学习到很多。“从这些劳模身上,你能深刻感受到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这种精神影响了我一生,我一直为自己是公交人而感到骄傲。”陈玉英说。

张丽霞:改造罐头盒为乘客提供方便

“我1978年参加工作,一开始是乘务员,1980年成为了驾驶员,那个年代女驾驶员很少,在路上开车都是很威风的。那个时候不像现在,还有职工食堂,伙食搭配的也好,当时都是拿个铁饭盒,自己从家里带饭。从那时我就养成了习惯吃饭特别快,到现在也这样。有时候到点了看到车站上那么多乘客,把饭盒一扔就赶紧上车,有时候车都开出去一站了,嘴里的饭还没嚼完。”2000年全国劳动模范、原6路线驾驶员张丽霞向大家讲述了自己的公交故事。

1996年,6路线所有公交车全部更换为无人售票车,那时候公交车还是“大通道”铰接式客车,路况也不好,车开起来很颠簸,想要站稳扶好,就要花费很大的力气。车票就绑在驾驶员身后的栏杆上,没有票夹。冬天,带着手套很难将车票撕下来,想要车票的乘客只能一摞一摞的往下拽,造成了票据的大量浪费,也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为了让乘客更方便地拿到车票,张丽霞将吃完的罐头盒洗干净,打磨好,提前将车票一张一张的撕下来摆在方便盒中,想要车票的乘客就可以自取。这一便民举措后来在全路队广泛推广。

“那个时候人也没有什么爱好,每天就琢磨着怎么给乘客服务好。车况跟现在比差大了,发动机就在驾驶员旁边,跑一圈下来塑料鞋都烤得很软,五月份的时候身上就开始起痱子。”张丽霞一直觉得,自己并不比别人出色多少,在光荣的集体中,每个人都很优秀,每个人都是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王艳:受前辈影响不断创新 车厢服务

“我1988年参加工作,1992年开车到现在。 以前的公交车车质差,动力也不足,到现在我也开过十几种车型了,能深切的感受到公交车型向着更绿色、更环保、更舒适的方向更迭。随着地铁的建设开通,咱青岛的大公交格局越来越好。”202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驾驶员王艳提起公共交通的发展变化,感慨万千。

王艳到6路后,张丽霞成为了她的师傅,劳模身上爱岗敬业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劳模们就会跟她谈心,鼓励她坚持。“正是有这些劳模师傅们对我的激励,我们不断‘比学赶帮超’,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我们不能忘了咱公交人的初心,就是为乘客服好务。”为此,王艳在磨练驾驶技术,传承“一碗水”“老秒表”“活地图”“问不倒”等公交“老绝活”的基础上,在车厢服务中不断创新,结合时代特点,提出“十米车厢一个家”的理念,将“微笑服务、亲情服务、文明服务、礼仪服务”融入到车厢服务中,让公交出行更加便捷、更有温度。

“虽然老一代6路人已是两鬓染霜,但‘青年服务线’这一服务品牌却依然青春焕发,在公共交通平凡的迎来送往中,演绎着城运公交的风采。”听完劳模们的“口述历史”,青年职工们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传承劳模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为青岛构建“大交通”格局、服务乘客美好出行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