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故事 | 汗与梦 大迁徙!从流亭到胶东 十余万人工作生活也跟着转场

2021-07-13 06:30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27195)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魏军

胶东你好!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印发通知,明确青岛地区空域方案于2021年8月12日零时正式启用。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全面具备转场运营的条件,将于2021年8月12日零时正式实施转场运营,并同步关闭青岛流亭国际机场。

这次转场,不仅是一座机场的转场,背后是众多民航人和各类服务保障工作者、建设者、管理者的大转场,是一场工作和生活的大迁徙,涉及十余万人。半岛全媒体记者特地采访了多名机场建设者和空乘人员,他们有的早在2013年就投身项目建设,也有的正憧憬着未来新生活……

给家人说“困难两三年”,一干8年

讲述人:周承福(东航青岛基地建设项目指挥部设备管理分部经理)

2013年6月8号,单位领导找我谈话、征求意见:能不能到青岛新机场指挥部那边去工作?当时我心里一惊,脑子里想了很多:“这样领导,稍微给我点时间,我回去考虑一下。”结果,领导没有给我考虑的时间。第二天我就到了总部,汇报完一些前期工作的进展,就参加到新机场的建设过程中。

在崭新的航空公司基地里,空姐空少们迎来新生活。

确定方位,曾靠唯一铁路桥

这个事对我来讲,顾虑还是很多的,最主要是对家庭的影响,当时孩子才上五年级,觉得新机场离家远,照顾不上家庭了。当时感觉项目进展可能很快,顶多三年就差不多了,于是给老婆和孩子打了包票:“就困难个两三年!”

内心其实很矛盾,因为经历这么一个新机场的建设,无论对职业生涯,还是对个人经历来说,都非常重要。好在,老婆和孩子都支持我的决定,但是实际接触这个项目才知道,初步工期就定在2019年,现在,我到这个项目上已经接近8年了,这是没想到过的。

刚来到胶州基地的时候,俨然一个乡村小镇的感觉。后来经过搬迁,原来的村庄平房变成大面积黄土地,各个单位只知道大体位置在哪,因为没有地标建筑经常迷路。所有的房子都拆了,只有一座铁路桥没拆,确定方位只能参照铁路桥。那时确实心里捏把汗,这能完成任务吗?

路远难熬,厂房板房都住过

从市南区住处到机场工地,一天在路上花费4个小时司空见惯,天天来回跑的确是受不了,2017年就搬到胶州了。

刚开始的时候,住处离这工地比较远,在一栋厂房里面,厂房好在还是混凝土结构的,条件稍微好一点。后来又搬到板房里去,条件就相对来说差一点,因为它保温性能不行,冬天冷夏天热,就会比较难受。2020年,我们的新基地建好了,我们就搬进新基地了,条件总算好起来了!

对指挥部全体职工来讲,工作地点转移、生活中心转移,心里已经做好充分准备。这些年,要特别感谢家人的付出,妻子包括孩子都为我的工作付出了好多。刚来时孩子上小学五年级,现在孩子已经上大学了,家里的事情包括孩子的教育,更多是依靠妻子来支撑。

整个基地建设过程非常漫长,尤其是前期的审批,每年一个节点,现在好多详细环节,都想不太起来了。有时候看看工程日志或者自己记录一些东西,有照片有会议纪要,或者当时在日记本上记录着哪天有什么事。如今看看,真是一眨眼的事情。

时间流走了,但工程建起来了,这些年的辛苦,我觉得值!

先后六次搬家,自搭灶台办食堂

讲述人:潘岚(东航青岛基地建设项目指挥部综合业务分部经理)

我是2015年来到指挥部,刚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感觉比较开心,参与到新机场建设项目,觉得责任重大。真正进入到工作环境以后,任务确实比较繁重,尤其是到了胶州以后,基本面对的就是空旷的一个环境,需要进行的建设环节太多了。而且,工地和住处距离是60多公里,一天来回路上将近4个小时,通勤带来的压力,包括生活的困难都比较大。

六次搬家,没饭店自搭灶台

我们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聚集到一起,从各自的原单位组成一个新单位,这是第一次搬家。后面两次,是整个指挥部工作不断推进而搬家。最后的三次搬家比较辛苦,正式从青岛市区搬到胶东街道。

前期为了找房子,花费了很多精力,因为当地环境所限,适合我们办公的地方不多,就租住了一个临时建设的办公场所,在那里办公。最后,我们搬到了工地,那是别人废弃遗留下来的一处临时建筑,是个板房。再后来,大楼建成了。

整个六次搬家是在大家的团结之下,整体比较顺利,但其实每个过程经历是比较艰苦。我们那时候开车来回跑,冬天下雪的时候,有人五六点来钟就得出发,赶上了7点的班车,将近11点才到,因为高速封闭,只能绕路。还有下雪下大雾这种特殊困难情况,大家也都克服过来了。

吃饭的事可能要提一下。早期我们到胶州的时候,新机场工地周边没有一家饭店,连小饭店也没有。员工吃饭是个大事,我们租住的办公场地后面有个板房,我们就在那里自办了一个食堂,到市场上临时采办了锅碗瓢盆,包括灶台都是自己做的。

带孩子困难,转到胶州就读

我老公在外地工作,我自己一个人在青岛带孩子。2017年底去胶州的时候,孩子初中快要毕业了,2018年孩子上高中的时候,我就把孩子就转到胶州读书。

孩子以前在市南区青岛五十九中就读。因为我自己带孩子,困难确实比较大,一方面需要照顾孩子生活,另一方面也需要督促指导孩子学习。因为下班回去比较晚,我租住的地方连买菜都不是太方便。以前住在市区,习惯了超市等各种配套便利的生活,在这里都需要重新适应。

这些年,一切都是荣誉和梦想在支撑。

参与新机场的建设,这种机会一个人一辈子恐怕只能遇到一次,是有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虽然我做的不是工程建设具体的业务工作,但是无论如何,能参与到其中成为一份子,所有的光荣感责任感就抵消了自己那些生活的困难。

>>“新人”说<<

空姐董子嫣——

回市区少了,直接在胶州买房

机场转场后,航空公司的空姐空少们,可以说是直接受影响的人。转场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意味着什么?

在新机场园区,机组人员业余生活丰富多彩。

在新机场航空公司的休息室里,记者约到了一位民航乘务员——董子嫣。问起新机场转场后,会对生活有什么影响时,董子嫣告诉记者说:“新机场转场后,主要就是交通和生活受影响。我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平时从市区去流亭机场只需要40分钟左右,现在大概需要1小时30分钟。所以在胶州直接买了一套房子。以后住在胶州的时间就得多一点,回市区的时间就少了。家人和朋友都在市里,来胶州之后,可能要放弃和朋友家人相处的时间,自己独处在胶州的时间会多一点。但是新机场的设施非常好,非常齐全。”

空姐毛贞茹也介绍了自己的感受:“我平时住在城阳,原来去机场只需要五分钟,如今转场到胶州的话,交通时间增加了。但是新机场感觉更加现代一点,更气派。”

记者跟随她们,在新基地里转了转,所有的设备一应俱全,餐厅、会议室、化妆室、空间场地宽阔。据两位空姐介绍,她们有很多同事,都感觉与其来回在机场和市区里穿梭,还不如直接就就近居住,所以很多人会选择在胶州购买或租住房屋,省去来回奔波的时间。

张传世,一名高大又帅气的小伙子,也是土生土长的青岛小伙。他现在是空保部的安全员,日常工作就是负责飞机上的安保工作,守护飞机安全,把乘客安全送达目的地。

“新机场转场后,开会、训练,都得去新机场了。可能在路程上和时间上受影响比较多一点。”张传世认为:“作为青岛人,看到青岛发展,机场变得更大更好,这是个好消息。现在青岛机场的吞吐量日益增大,不能满足日常需求,新机场的到来,对我们整个行业,对整个青岛来说,都是非常好的事情。我们可以拥有更多航线和机型的选择,对旅客来说,未来抵达青岛的航班也会增多,也是有了更多的选择。”

“机场的转换,可能对于我们个人生活来说,会有一点影响,但是对整个城市发展来说,这是势在必行的。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和付出,能为旅客提供便利,为青岛提供便利。希望能让青岛增加高度,努力向着国际一流城市迈进。”

>>记者手记<<

每次路都不一样

曾想申请越野车

——5年见证新机场崛起

崭新的航空公司基地。

“每次来路都不一样。”“得申请个越野车了。”“这哪是开车?比开船还颠簸。”这是我每次去新机场都要打趣的话。

与机场建设者一样,作为半岛全媒体记者的我,也亲身见证了机场的崛起。

从2016年8月26日,我就开始航拍“机场大海星”,那时候“大海星”刚刚露出地面,通过无人机镜头略微能看到一点影子。

那时候的路,确实太不好走了,现场就是一个巨型工地,呼啸而过的渣土车,毫无马路痕迹可寻,只能跟着大车的痕迹前行,便可抵达工地的周边,然后放飞无人机拍摄。机场的范围实在太大,每次都需要飞到很高的高度,才能将全部场地收录。

那也是一段欢乐的采访时光,经常伴随着各种意外。

那时候,还没有机场高速,只能从河套下高速,再一路北行,导航根本就不会有准确的定位,路线经常变换,经常跑错。有一次去采访拍摄,刚刚下过雨,走到常走的一段桥底隧道,隧道里灌满了水,无法前行,只能绕行其他路,还有其他路吗?绕一绕,总会有的。

后来,每次去新机场,都有新变化——这一次,新机场航站楼雏形出来了;再一次,开始铺设屋面了;再一次,内部装修啦;再一次,安装设备了……

如今,新机场建设完工,我也去体验了多次,进行了多次深度体验,从检票口到对讲机,从传送带到运输车,从停机坪到候机厅。我们大大小小,里里外外,体验了多次新机场。如今,它终于对外开放即将使用了。

2021年6月的一天,我再次来到新机场,从市区跑高速,一路畅通,便可直达候机厅。这时候再放飞无人机,整洁的机场、全新的高速路、配套齐全的航空公司大楼,绿草、红花……想起5年前的采访路,真是颇为感慨。

如今,一晃5年。这5年来,我拍摄了很多的机场素材,见证了新机场的拔地而起。从航拍一片黄土的工地,到如今再放飞无人机,可见崭新的机场、崭新的航空公司配套园区,一切都那么壮观而美好。

更美好的,在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