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叨叨丨家长晒“鸡娃”账本:小学生教育费用60万……这届家长不再满足于把孩子养大

2021-07-16 19:39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69552) 扫描到手机

从出生、幼儿园,一直到小学毕业,孩子要花多少钱?你具体算过吗?

最近,一小学六年级毕业生家长,在网上晒出了自己的养娃账单,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年级越高教育费用越多

小学六年教育费用近60万

一名小学六年级毕业生家长算了一笔账:几张手写的账单显示,从出生、幼儿园,一直到孩子毕业,花在孩子身上的养育费用,加起来有100多万。

是的,你没有看错!

据这位妈妈介绍,自己女儿2009年出生,她记录的教育费用主要包括学费和各类兴趣班的费用。

而光是小学六年的学科补习班,就花了近49万:一年级5.9万;二年级7.2万;三年级8万;四年级8.1万;五年级因为疫情影响,很多兴趣班改为线上,费用稍微节省了一些,花了7.9万;六年级因为考级,以及培训费用涨价等原因,支出变多,花了11.7万元。这还不包括幼儿园时期的非学科类兴趣班费用。

孩子上的是民办小学,每学年学费2万多元。六年下来,学费超13万。而随着年纪越高,教育方面的费用,只会越来越多。这样算下来,小学六年的教育费用60万起步。

因为家里没有老人帮忙,夫妻俩人工作又忙,所以从出生以来,请阿姨的费用也一直没断。孩子妈妈算了笔账,从孩子出生到小学毕业,请阿姨一共花了44万元。

大头开支算完了,另外还有吃穿和旅游的费用。这块可以丰俭由人。

几项费用加起来,总共100多万。

而这样的教育开销,在大城市并不是个例。

前两年微博上就有一条#上海养个孩子到初中要80万#的话题被推上热搜,结果引发无数家长吐槽:

“上海养娃,才花80万?你在逗我吗?”

透视“鸡娃”账本

家长焦虑情绪在作怪

“鸡娃”,是当下大火的一个网络流行词,是指父母为了孩子能读好书、考出好成绩,不断给孩子“打鸡血”,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

暑期临近,市民们是如何看待“鸡娃”这个话题?

“不算不知道,一笔一笔下来,原来花了这么多!”市民王女士和记者算了一笔账,到目前为止,自己已经为孩子报了包括数学、英语、古筝、书法、小主持等五个兴趣班,仅学费一项就有三四千元。“谁叫是自家娃呢,该花还得花,”王女士心疼地说。

市民王晓的孩子今年上四年级,在她看来,自己更注重孩子的兴趣培养。趁着假期的时间让孩子学习一项新技能,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在采访中,王晓为记者列了一个“鸡娃”学习清单:在较为热门的兴趣班(包含运动类)中,乐器类以少儿钢琴演奏、小提琴演奏和少儿架子鼓最为热门;体育类中游泳和篮球成了多数家长的首选;舞蹈类则多以考级为主……由于是假期集中学习,学费也会比平时多上两到三倍。

“在我看来,假期就是用来放松的,”今年32岁的李丽告诉记者,平时孩子读书辛苦,每天6点多从床上被拉起来,写作业有时还得到深夜,双休日还要去上各种兴趣班,自己很心疼他。这个假期,在李丽给儿子制定的假期学习计划中,“学玩相间、放松身心、大量阅读”成了主体。“我没有给儿子报线下的假期班,”李丽说,就是希望能给他更多的自由,李丽还给儿子选了好几个电影和动画片,至于中英文阅读,她也已准备好了各种菜单让他选。在李丽看来,许多家长喜欢说“假期弯道超车”,自己却只希望他能享受假期,并把知识结构和学习底子继续打牢。

无论是集中补课,还是学习一项兴趣爱好,亦或是给孩子安排暑期计划。在采访中,大多数家长早就或多或少地加入到了“鸡娃”大军中,毕竟中国式“虎妈”“狼爸”早已威名远扬,这次不过换了个叫法,本质上还是激励孩子们不断学习上进而已。

某教育机构负责人乔燕燕告诉记者,在我们身边,的确有一些家长热衷于给孩子报名各式各样的辅导班,钢琴、舞蹈样样不能落下,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没有最“鸡”,只有更“鸡”,折射出一些家长的“拼娃”焦虑。

其实,家长们并非不清楚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的重要意义,一些新手爸妈也对“鸡娃”嗤之以鼻,但当身边的同事、邻居一个个加入“鸡娃”大军,当他们时不时聚在一起谈论孩子的游学、培训班费用、兴趣班考级等,再有定力的家长恐怕也不得不怀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落后了?再看看其他家长给出的假期学习计划,再自信的家长也不得不担忧。现实中,有的家长被迫“鸡娃”,有的则是主动为之。毕竟对绝大多数家长而言,教育无疑是最划算的投资,也是让孩子“有出息”的最可靠方式。

“为孩子好”

新修订的法律管不管“鸡娃”?

朗朗读书声、练琴声和舞动的身影……这些所谓的“补习班”、“兴趣班”,大多不是孩子自己的兴趣使然,而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一厢情愿地“为孩子好”,再加上遍地开花的培训辅导机构更是助长了父母们的焦虑情绪。

为了不使孩子被同龄人甩在起跑线上,父母们很多都加入到“鸡娃”大军,并加重自身对于孩子学习的焦虑情绪。那么,新修订的法律如何回应这一现象?

湘辉律师事务所律师常平平告诉记者,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在监护人的职责中,明确规定:“保障未成年人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在学校保护一章中,明确规定:“学校应当与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互相配合,合理安排未成年学生的学习时间,保障其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 “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对学龄前未成年人进行小学课程教育”……由此可见,家长逼迫未成年人额外参加有关培训机构学习的行为是不被赞同的,同样,也希望这些家长不要因为自身原因为学生戴一顶“鸡娃”的帽子。学生学习负担重,被家长逼迫参加各种校外学习培训,看似是教育问题,实际上是未成年人保护问题。孩子在休息日仍然要面对一大堆作业和一连串补课培训,让本该朝气蓬勃的少年儿童失去了快乐,湮没了童真,造成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不良因素。

叠加“三胎”放开政策

消费市场持续上升

三胎政策的正式公布,“生”与“不生”再次成为了热点话题,围绕三胎政策的各种段子在网上传播开。在一家视频app上,“三胎”相关的话题的视频数量40万,累计播放量将近60亿。预计未来几年出生人口虽不会出现新的生育大潮,但会有一定幅度的回升。

有人称养娃的消费是“超音速钞票粉碎机”。孩子出生后,爸爸妈妈都想给孩子最好的,想让孩子的吃穿用度等都比自己的好,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并且不但让孩子在教育上赢在起跑线上,就连孩子的穿衣和用品也要争取给孩子最好的。据巨量算数数据显示,三胎开放的背景下,近两年来,中国母婴快消品市场(以尼尔森 IQ监测的母婴六大行业:奶嘴、奶瓶、婴儿尿布、吸奶器、婴儿 食品、婴儿奶粉计算)持续增长,伴随着5.6%的年复合增长,近一年,整体母婴行业总额达到156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加了约8亿人民币。

一方面,90、95后新生代父母的消费理念更加超前,也更容易接受科学先进的育儿观,为母婴市场带来了更加多元的发展机会,创新化、精细化的细分品类有望得到良好增长。另一方面,伴随着消费升级和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父母对母婴产品的品质需求也日益提升,专业化、高端化市场将迎来持续增长的契机。

从养娃观点上来看,46.5%的人会去主动分享养娃日常,与别的宝妈交流已经成为很多人愿意去做的事。与此同时,40.3%的人们更相信科学养娃,用“爱”的方式来去关心培养自己的宝宝。从时间分配的角度来看,35.5%的人更愿意把生活重心放在孩子身上。从消费观点上来看,41.2%的人认为需要给宝宝提供一个好的生活品质,让宝宝从小在一个舒适优质的环境长大。同时30.9%人偏爱购买新的产品包括养娃的各类产品。

疫情后宝爸宝妈们更愿意买高价精致的用品给孩子,以90后为代表的新时代消费者逐步成为宝妈群体的主流,她们的育儿观念,相关的消费行为和态度,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对待母婴用品,他们重品质、敢花钱,这样的消费观念,带动了母婴市场消费升级。

半月谈:

优先化解“生育焦虑”

现代人们生育孩子已经不再简单满足于把孩子养大,而是思考孩子如何更好成长,在社会竞争中先人一步。从孩子出生到长大成人,每一步都需要不小的经济开支。社会上弥漫着房价焦虑、医疗焦虑、教育焦虑等情绪的事件频频曝光,“生孩子容易养孩子难”等议论,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夫妻对生育儿女敬而远之。“不敢生”“生不起”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普遍情绪。

首先要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从产检、生产到奶粉、月嫂,这些都是不小的开支。3岁之前儿童的照护,也是让很多年轻父母头疼的现实问题。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矛盾甚至在幼儿园时就已显现,小学和中学表现得更加突出,学区房的价格成为不少家庭的重担。

其次要建立更有利于生育的职场环境。在不少地方,生育成为职场女性的“减分项”,成为她们就业、发展、提升的障碍。而丈夫尽管按规定有陪产假却“落地难”,往往成为“纸面上的福利”。

因此,当前优化生育政策的重点,并不仅仅是试验放开政策限制,更要在公共服务方面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推进配套的“一揽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降低养育孩子的家庭成本,形成育儿友好型的社会环境,提高家庭生育意愿和养育子女的能力。

半岛全媒体综合整理 素材来源:海报新闻、本溪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半月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