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暴雨或特大暴雨,烟花在逼近!重现期、列车效应…最近新闻里的词都啥意思?附青岛46处易积水路段→

2021-07-27 11:20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99207) 扫描到手机

继续北上!

台风“烟花”将对山东产生直接影响!

烟花最新路径预报↓

今年第6号台风“烟花”的中心

昨天下午5点

已从嘉兴嘉善移入江苏境内

山东省气象台

发布重要天气预报:

今年第6号台风“烟花”移入江苏境内

28日将转向东北方向移动

有可能于29日从鲁东南进入我省

今天

受其外围云系影响,鲁东南、鲁中和半岛南部地区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

28至30日

我省大部地区有暴雨局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同时风力自南向北逐渐增大,黄海中部、渤海、渤海海峡和黄海北部7~8级、阵风9~11级,内陆地区6~7级、局部阵风8~10级。

影响“烟花”的因素复杂

其北上的移动路径及风雨影响仍有不确定性

根据副热带高压位置的不同

它有可能从黄海经过朝鲜半岛离去

也有可能转向更偏北的地区

气象部门将严密监视天气变化

加强跟踪研判

滚动发布预报预警

青岛

25日午后风力逐渐加大,

沿海一带出现十余米高巨浪↓

目前台风距离本市较远,

今明两天不会受到其直接影响,

不过昨天台风外围影响已经开始显现,

本市南部沿海地区出现了阵雨天气,

“受到台风外围东风扰动影响,

今明两天本市南部沿海地区还会有阵性降雨天气,

风力仍然比较大,海上作业尤其要注意。”

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江敦双介绍。

29日前后,随着台风向本市逼近,

预计将会出现中雨,

主要集中在白天,

风力继续增大,

东到东南风4-5级阵风7级转6-7级阵风9级。

山东省气象台预计,

因“烟花”距离山东省还较远,

影响因素复杂,

其后期移动路径仍有不确定性。

不排除其从江苏转向进入黄海中部(山东半岛南部海域)的可能,

这种情况下主要影响山东省东部地区。


未来两天,

气温不算高,

市区28-29℃,

内陆地区29-32℃。

受台风“烟花”外围云系影响,

山东的鲁东南地区出现强降雨,

日照降下大雨,

日照五莲等地还出现了暴雨。

今天白天到夜间,

鲁南和鲁中的南部地区天气阴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

  今年以来,山东平均降水量373.6毫米,较常年偏多30.1毫米,偏多9%;6月以来,山东平均降水量221.8毫米,较常年偏少1.3 毫米,偏少1%。

  山东省气象台预计,今天白天到夜间,鲁南和鲁中的南部地区天气阴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并伴有雷电,鲁中的北部、鲁西北和半岛西部地区天气阴有雷雨或阵雨,其他地区天气多云;半岛东部沿海地区有雾或轻雾。雷雨地区雷雨时阵风7~9级。

@青岛人,市区46处易积水路段大盘点!

雨天行经这些地方请慢行

  进入主汛期,青岛降雨增多,短时强降雨容易造成部分路段积水。记者从青岛水务排水公司了解到,根据前期梳理,市内三区共有46处易积水点,提醒车主雨天行经这些区域时要提前观察,注意慢行。

  据悉,汛前,排水公司组织对排水设施进行巡查检查,重点对城区排水管网、雨污水泵站、雨水口进行细致、彻底排查,做好市政道路管网清淤、拿砂和设施维修养护工作,切实提高排水能力,保障汛期排水通畅。汛期,排水公司结合日常防汛发现的隐患,梳理21处重点积水部位,分别一一制定了防汛值守措施并落实责任人,降雨时安排现场专人值守,通过打开雨水箅子、设置护栏等方式,及时采取处置措施,加速积水排除。同时结合今年降雨情况,梳理市区易积水路段、部位,制定2022年积水点改造计划并上报市水务管理局。为迎战主汛期的到来,排水公司正着手制定应对极端天气专项应急预案,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6处雨天易积水路段大盘点:

市南区(14处):南京路江西路路口、广西路(江苏路-常州路段)、函谷关路18号附近、湛山五路太平角三路路口、闽江路南京路路口、宁夏路大福源门前、西陵峡路、西陵峡路八大峡广场路路口停车场、广州路云南路路口、前海一线风景重点区、济南路山西路路口、香港中路家乐福门前、泉州路与香港路交界麦凯乐门前、山东路与香港路路口。

市北区(24处):郑州路重庆南路路口、洛阳路重庆南路路口、长沙路台柳路路口、萍乡路宜阳路路口、东山路、西吴二路、通山路、杭州路四方机厂、延安二路三百惠门前、兴隆一路铁路桥、镇平路铁路桥下、延吉路、海岸路桥底、辽宁路大港纬三路路口、寿光路辽宁路路口、普集路(普集支路)青海路路口、西吴路镇江北路路口、九江路、商丘路海琴广场门前、大连路临邑路路口、普集路(普集支路)青海路路口、孟庄路铁路桥、胜利桥五路车站、舞阳路。

李沧区(8处):沔阳路西段铁路桥、安顺路北段楼山物流园门前、印江路新建铁路桥下、德江路中段通向印江路铁路桥洞、长治路铁路桥、沧安路胶二桥洞、瑞金路铁路桥、遵义路西段铁路桥。

遇城市内涝,

避险指南看这里

降雨量、重现期、列车效应……

最近新闻里的词,都是啥意思?

  近期,河南遭遇罕见极端强降雨,7月20日郑州1小时降雨量201.9毫米;台风“烟花”登陆我国华东地区,风雨影响很大……于是,新闻中经常出现了这些词语:降雨量、低涡、列车效应,等等。这些词是什么意思呢?

降雨量XX毫米

  很多小伙伴就想知道,1小时下201.9毫米雨,是什么概念?为什么降雨量的单位是“毫米”?那得先了解降水量与降水强度。

  气象上常用的降水量,是指某一时段内,一个观测点单位面积上测得的降水深度。气象部门要用标准雨量筒或虹吸式雨量计等进行测量。以标准雨量筒为例,它是测量在某一段时间内的液体和固体降水总量的仪器,一般为直径20厘米的圆筒。

  也就是说,这里的XX毫米,可以简单理解为,一定时间里,雨量筒内收集的积水深度。

  通常我们在天气预报中看到的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量级,就是用降水量来衡量的,具体标准如下:

  以24小时为例,降雨大于等于50毫米称为暴雨,很多人对这个量没有概念。我们做个类比,一节5号电池高度约50毫米,暴雨相当于在单位面积里,一天下了一节5号电池的高度;大暴雨就是两节5号电池高度,特大暴雨250毫米大约相当于两个普通易拉罐的高度。

  可能很多人觉得这并不算强啊,特大暴雨也就只到成人的小腿肚。但实际并非如此,降水量是在气象观测场里用特定仪器测量的,它周围没有任何建筑物或高大植被。它与路面积水有本质区别。

  再说降水强度的问题,降水强度一般是指单位时间的降水量,通常测定5分钟、10分钟和1小时的最大降水量。

  暴雨有时并不意味着雨强大。如50毫米的雨平均下在24小时内,那么1小时只下2毫米左右,此时地面一般不会形成明显积水,在很多人的感知里,就认为这雨并不“暴”啊,有时就会吐槽,这哪是暴雨?但若集中下在1小时内,其他23小时不下,人的感觉就会截然不同,很多人就会用“暴雨如注”“天漏了”等词来形容它,其实在气象学里,这都属于暴雨。

  此次强降雨中,郑州1小时降雨量达201.9毫米,已超此前河南林庄1975年8月5日创下的纪录(198.5毫米),这个量级是相当惊人的。世界1小时最大降雨发生在1947年6月22日的美国密苏里州霍尔特县,为305毫米。

  1小时降200毫米到底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1小时内,整个大地都降下来20厘米的水,城市地面分布又不均匀,水流到低处,很快就能形成齐腰的水,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这20厘米。


重现期

  重现期这个词的英文是return period,这是一个概率学上词语,但媒体上有时会将其称作“百年一遇”“千年一遇”,实际并不准确。

  100年的重现期,是指一个事件的发生概率每年是百分之一,所以它可能会连续多年发生,也可能200年都不发生;并不是人们理解100年才会发生一次。所以在实际生活中,百年重现期的事件,可能会连续发生。

  重现期的计算是通过数学函数拟和进行,不一定要非常长的序列,比如根据几十年的数据也能算出来百年、千年的重现期数值(return value),当然序列越长拟和得就越好。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对重现期做了形象的比喻:

  某中学高三学生的身高,用1班50人数据算得平均身高1.69米,最高者1.85米1人,最矮的1.60米,有5人身高高于1.8米。这个结果,用统计术语来表达就是:1.8米身高“10人一遇”,1.85米身高“50人一遇”,2米身高多少人一遇?我们根据已有数据可以拟合出一个能够大致反映全班身高的曲线,从这个曲线就可以推算出:2米身高大概需要200人一遇。比如下面这张图,虽然简陋,但是应该能看懂意思吧。

假设某高三1班学生身高基本符合正态分布曲线

  张涛首席又强调:统计曲线根据有限实况得到,也会因为新的实况改变。还是用上面的身高例子:根据1班同学身高得到的这条曲线,是大体能够近似反映这个高中其他班级的学生身高情况的,肯定有误差。仅仅有误差还不要紧,但是假如某天有位新生转学来到1班,而这位同学身高2米。那这个班的平均身高会变,1.85米50人一遇的情况变成了25人一遇,2米变成了50人一遇。

低涡&冷涡

  近期的河南河北陕西强降雨,媒体频频提到低涡系统,低涡其实是夏季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之一,一般来讲暴雨主要出现在低涡前部。

  低涡是什么呢?低涡是出现在北半球空中的一个低压系统,是一种逆时针旋转的涡旋,通常存在于1500米到3000米的高度。一般冷空气进入低涡后部,在低涡的前部,西南风与东南风的暖切变处产生暴雨。

  前段时间,华北大风、强对流天气中,媒体也常提到冷涡。顾名思义,冷涡就是冷性低涡,主要存在于中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上层(5000米左右)的冷性闭合低压环流系统,其中心气温明显低于四周。“涡”在北半球的高空空气是逆时针旋转,冷说明它是携带冷空气的涡旋。

强对流

  强对流天气,就是空气强烈垂直对流运动所导致的天气现象。雷雨大风、冰雹、短时强降雨、龙卷风……这些都属于强对流天气家族,它们个个都是“狠角色”。

  夏天,上午本来蓝天白云、烈日炎炎,下午忽然风云突变、暴雨倾盆。其实,夏季午后,经阳光一上午的照射,地表附近的热空气在午后被加热到极限,产生强烈上升气流,成为强对流天气的重要动力。

  这些强对流系统,如同闹脾气的小孩,一旦不顺心就要发作,这样的一个小孩可以看作一般风暴单体;几个闹脾气的孩子聚集在一起,能量升级,风暴聚集成为多单体风暴;而当一群小孩儿站成一排,一起闹脾气,就令人难以招架了,对应的系统就是大名鼎鼎的飑线了。

  雷达图上的飑线过程。

  一般而言,小孩子的哭闹都是花样百出,同样,一个强对流系统一般也不止对应一种强对流天气,都如狂风暴雨通常都是相伴而生。


列车效应

  要解释列车效应,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一个人站在铁道边,一列火车经过时,会有什么感受?

  火车有很多节车厢,当其经过时,肯定是很多节车厢一节一节地经过。这如同排列成串的对流云降水,每一朵对流云(被称为对流单体)都会产生短时强降水。

  当多个对流云团依次经过某地时,其所产生的降水量累积起来,就会导致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列车效应”是短时强降水与暴雨之间重要的联系桥梁。

双台风效应

  双台风效应又称“藤原效应”,是由日本气象学家藤原博士于1923年在水流实验中首先观测到的,通常是指距离相近的两个台风相互作用,其中一个台风的外围引导另一个台风,导致两个台风绕着中心连线上的某个点做逆时针旋转的运动形式,从而影响台风的形态、强度发展及路径。

  两个台风同时存在的情况并不少见,几乎每年都会发生;3个台风同时存在的情况平均每年都会发生。但台风的同时存在,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发生双台风效应,这取决于它们之间的距离。通常情况下,当两个台风的距离在1500公里或15个经度以内,易发生双台风效应。

  双台风效益,一般会出现三种情况:两个台风相互吸引,互旋共舞;强大台风扯散甚至“吞掉”弱小台风;一个台风对另一个台风的路径带来较大影响。

  当两个相距较近的台风一强一弱时,较强的台风会“拉着”较弱的台风以逆时针方向绕着自己旋转,这就是“单向影响型”。绘图/赵晓妮(下同)

  如果两个台风实力相当,它们就会绕着同一个中心沿逆时针方向共同转动,“携手向前”,这便是“相互影响型”。

  如果两个台风风力相差悬殊,且距离足够小,风力较强的台风会“吞并”风力较弱的台风,这就是“合并型”。

  双台风效应常常表现为位于东面或北面的台风向西、北的移动速度,明显快于位于西面或南面的台风的移动速度。值得注意的是,当两个台风或更多台风同时存在时,如果距离较近,其强度很难同时快速加强。这是受到能量的限制,进入某一个台风的能量多了,进入其他台风的能量就会少一些。

  除了上演互旋、互斥、吞并,双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还有其他竞争与合作形式。例如,强大一方并没有“吃掉”弱小一方,弱小台风可能跟随强大台风的步伐;强大台风“撕裂”弱小台风,使其无法维持自身的完整,被拉伸成带状。受双台风效应等因素的影响,多台风预报难度往往大于单个台风。

半岛新闻综合整理 素材来源:山东气象台,济南气象台,山东省应急管理厅,大众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