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聚焦丨线下一票难求,线上少人问津!青岛非遗“守艺人”盼变“新网红”

2021-11-30 06:33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763494) 扫描到手机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郑成海(署名除外)

最近,青岛一位七旬老人站在河畔展示非遗蓑衣的短视频火爆网络,引发众多网友关注和点赞。半岛记者调查发现,一方面,非遗类短视频正日益受到广大网友青睐,另一方面,也存在本土非遗难见“网红”的尴尬现状,有的非遗甚至出现了线下一票难求、线上少人问津的局面。由于缺乏行家指导,一些非遗手艺人难以玩转短视频,直播带货、流量变现等更从无谈起。不过,值得期待的是,随着对非遗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在多方共同努力下,通过出台一系列扶持计划等方式,越来越多的青岛非遗正在被看见、被激活、被传承。

现象>>

青岛版“寒江孤影”走红网络

“这个东西叫蓑衣,不管下多大的雨,保险湿不着……”最近一段时间,在抖音、微博等平台上,平度市仁兆镇一位七旬老人展示非遗蓑衣的短视频火了。视频中,老人身穿自己制作的蓑衣,戴着一顶斗笠,站在河畔讲述着关于蓑衣的故事,堪称现实生活里的“寒江孤影”。

通过视频可以看到,虽然这种蓑衣是人们往日干农活时使用的普通物件,但其编织手法非常精巧,简直就是艺术品。老人在视频中介绍,这种蓑衣的原材料是一种野草,用来制蓑衣不仅可以遮风挡雨,夏季去地里干活时还可以反着披上遮挡太阳。老人还说,这是家里的祖传技艺,自己从小看着父辈制作,平常制作一件需要半个多月。

记者看到,在平度市文旅局官方抖音账号,这条视频已被置顶,目前点赞量已达5.6万,评论高达2800多条。在评论区,许多网友跟帖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寒江孤影,江湖故人”“青箬笠绿蓑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感言,不少网友还留言“我想学”“大爷我想要一件”等。在微博上,该话题阅读量高达2000多万。共青团山东省委官方微博评论:“传统的手艺文化,应该被更多人看到,应该被传承。”

微博截图

平度市文化馆袁馆长向记者介绍,目前平度共有各级非遗100多项,视频中老人展示的蓑衣制作技艺为平度市级非遗。平度市文旅局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该局官方抖音账号由专门的制作团队负责运营,目前已推出系列非遗类视频。

观察>>

本土非遗网红堪称“凤毛麟角”

非遗走红网络并非偶然。《2021巨量引擎非遗文化白皮书》显示,截至6月10日,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达到1557项,其中抖音覆盖率达到97.94%,相关视频总量超过1.4亿。过去一年,抖音上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数量同比增长188%,累计播放量同比增长107%。

作为非遗大省,山东的特色非遗正在以新的媒介形式被传播。巨量引擎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1月至10月,抖音山东非遗相关视频量同比增速达到60%,作者量增速达到64%,与非遗相关的视频内容消费量也呈上升趋势。

市民张女士是一位短视频重度爱好者,她说,自己经常能刷到外地的非遗类短视频,比如火遍全网的峨眉派“女侠”凌云,如今已成为拥有千万粉丝的大网红。“相比之下,很少能刷到咱青岛本地非遗传承人发布的视频,非遗网红更是凤毛麟角。”

她的说法也得到了数据的验证。从巨量引擎发布的数据来看,山东非遗相关视频播放量前十城市分别是:淄博、济南、烟台、滨州、青岛、菏泽、泰安、东营、潍坊、枣庄。

记者通过搜索看到,目前在抖音上比较活跃的青岛非遗主要包括王哥庄大馒头、即墨花边等。青岛福康瑞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方立瑞介绍,从去年起,他们通过网络直播卖货,每天都能接到大量的订单,借助网络直播,他们的大馒头走出青岛卖到了全国各地。刚刚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的即墨花边系列产品也成了抢手货。青岛国华工艺品有限公司的抖音小店网页显示,该店铺已售产品达2.7万单。

记者观察发现,在抖音平台上,其他青岛非遗类视频虽然也有不少,但不少为一些非认证账号发布,至于非遗网红更是难以见到。

思考>>

为何“玩不转”背后有苦衷

非遗传承人为何玩不转短视频?记者发现,虽然一部手机就能“抖”起来,但技术瓶颈成为不少非遗手艺人难以逾越的一道“槛”。岛城一位非遗传承人向记者坦言,她曾发布过一条点赞上万的视频,但后来却不知为何被下架。

崂山剪纸第四代传承人苏霞练就一手祖传绝活,几年前就开通了自己的短视频账号,只要有时间就会发布一些作品。不过,由于个人精力有限,再加上缺乏专业人士指导,运营情况并不理想,目前账号粉丝只有上千个。“我也期待通过系统学习,把短视频账号做起来,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非遗剪纸。”苏霞说。

莱西木偶戏 木偶艺术团供图

“实话实说,我们非常希望能够成为非遗网红。”莱西木偶戏第五代传承人姜玉涛也存在同样的困惑和期待。据介绍,他们每年的演出可达上百场,经常出现一票难求的场面,现场各种木偶文创产品也十分受欢迎。然而,他们的线上运营之路并不顺畅。两年前,姜玉涛就开始运营抖音账号,至今已发布500多条小视频,但积攒下来的粉丝只有2000多个。姜玉涛认为,木偶戏题材广泛、老少皆宜,完全具备成为网红潜质,关键是自己还没有找到打造爆款的窍门。他说,自己也希望得到专业人士的悉心指导,让莱西木偶戏在网上也火起来。

2019年潍坊国际风筝节期间,莱西木偶艺术团参加演出。姜玉涛供图

对此,相关专家曾指出,“当前非遗在短视频平台上存在认证账号匮乏、权威性有待提高,文化普及性内容较少,以陈列类内容为主、表现形式比较单一,没有形成有针对性的话题,与网友互动少等问题。”

放招>>

扶持计划助力“守艺人”出圈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鼓励各类新媒体平台做好相关传播工作。文旅部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也强调,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培育一批网红品牌。

11月26日,巨量引擎联合半岛都市报社等媒体在青岛发起“焕新非遗”公益行动,希望发挥“互联网+”的强大推动力,让更多非遗项目被看见、被激活、被传承。在启动仪式上,巨量引擎发布了“焕新非遗”扶持计划,在未来六个月里,将为全国10个以上的城市超过500位非遗传承人量身定制融媒体培训课程,让非遗传承人了解和掌握通过外部平台宣传、介绍非遗项目的传播方法论。同时,通过多个平台的线上流量扶持,打通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展示渠道。

“我们将采用线上话题征集等多种形式打造非遗热点,让更多精彩的非遗内容获得大范围传播的机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焕新非遗”扶持计划还将尝试探索非遗IP的新发展路径,用数字化技术和商业化力量助力非遗项目多维度起势,打造优秀的非遗品牌,实现公益成果的落地转化。

这无疑为非遗传承人打开了一条流量变现的快捷通道。根据巨量引擎此前发布的一项统计数据,截至今年6月,85位手艺人在抖音电商年入百万,非遗传承人带货总成交额较去年增长15倍,抖音电商上的中华老字号已超200家。比如,浙江油纸伞非遗传承人闻士善借助短视频平台,两年积累了80万粉丝,不仅成为新晋网红,还为他的产品打开了新销路。

观点>>

不仅要活下去更要火起来

  青岛市文旅局副巡视员王淑娟介绍,目前,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7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16个。她表示,“焕新非遗”公益活动的启动,将让非遗传承和保护进一步深入人心,助力营造处处见非遗、人人讲非遗的浓厚氛围,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非遗的独特魅力,深入了解非遗、喜欢非遗。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顾群业认为,我们不仅要让非遗活下去,更要让非遗火起来,非遗数字化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借助数字化手段被人们关注,另一方面非遗数字化也推动了优秀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以文化之力潜移默化影响着更多的人。”

  青岛理工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张成福副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青岛非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遗憾的是,不少公众对非遗项目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对非遗的表现形式、价值和意义等了解不多。他认为,深究背后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对非遗的推介仍停留在展览、进校园、进社区等传统方式上,另一方面也与部分传承人的传承、传播意识不强有关。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短视频用户已超8.8亿。“短视频的兴起,给非遗的传承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张成福说,对青岛非遗来说,当务之急是尽快补上传播的短板,推动非遗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让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地传承下去。他认为,如今,不少非遗还面临着失传的风险,短视频平台的出现与网络直播的兴起,为非遗传播和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新机遇。“其实,看见就是一种传承,只要一部手机就能让全国各地的网友了解青岛的非遗文化,这对非遗的传承来说具有积极意义。”

  “很多非遗项目技艺精巧、底蕴深厚,可为短视频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张成福认为,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未来短视频平台上将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青岛非遗“网红”。

>>走近青岛非遗<<

400多名女性靠非遗当老板

“八白散由白丁香、白茯苓、白牵牛、白附子、白僵蚕、白蒺藜、白芷、白芨等八种中草药配制而成,与现代化妆品不同之处在于其本质是以内养外,八白散传统驻颜技法包含配方、调膜技法、按摩手法等三部分。”11月27日,八白散传统驻颜技法第五代传承人、植秀堂创始人刘伟琳非常自豪地说,该技法已有800多年的传承历史,并且成功入选省级非遗。

八白散传统驻颜技法为省级非遗。

刘伟琳最初是一名设计师,长期没有规律的生活方式让她的身体每况愈下,不光得了胆汁反流性胃炎、肾炎尿血,体重还一度达到160斤,吃了很多药也不见效。1999年,立志传播传统中医养生驻颜文化的刘伟琳创建植秀堂,成立中医诊所,聘请张宪斌、芦连菊等名中医坐诊,并拜张宪斌为师,潜心学习八白散传统驻颜技法,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对传统配方进行了挖掘改良,形成“八白散传统驻颜技法”标准化操作流程。

刘伟琳介绍,植秀堂曾在全国18个省、62个城市开设连锁店230余家,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开设加盟店120余家。21年来,她致力于非遗的创新与传承,已帮助400多名女性成功创业,还带动6000名女性掌握技能实现就业。

鸳鸯螳螂拳最小学员2岁半

出拳虎虎生风,动作刚劲有力,整个套路一气呵成……记者在清江路上的一处武馆看到,鸳鸯门派的弟子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拳法。

国家级非遗鸳鸯螳螂拳传承人孙日成传授拳法。

国家级非遗鸳鸯螳螂拳传承人孙日成介绍,中华鸳鸯门派创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700余年历史,后又经各代大师的不断创建和完善,现已使各拳种套路都达到出神入化之境地,既能强身健体,又能抗敌自卫,技艺高超精妙的拳脚套路自成体系,经过各代大师的创建形成了六大精髓,其中三大精髓已入选非遗。

孙日成介绍,鸳鸯螳螂拳是内外结合的拳法,每一个弟子都要练习内家功夫,鸳鸯即指阴阳,“鸳鸯”之意一为阴阳理结合,内外双修,二为拳法动作左右对称,如同鸳鸯成双入对,如影随形一般。他说,鸳鸯门派更讲究文武双修,只有文武兼备才能继承鸳鸯门派的精髓。

鸳鸯螳螂拳讲究一招一式皆克敌制胜,技击性很强。同时,鸳鸯螳螂拳以内家功为根基,修身养性,套路动作左右对称,肢体得以全面协调灵活开发,使身体整体素质得以提高,有很高的养生价值。

孙日成介绍,鸳鸯螳螂拳开创了青岛市武术进校园的先河,先后在青岛30多所大中小学及幼儿园开设课程,近20年来培训了近20万人次。此外,还在珠海路街道设有非遗工作室,开展了数百场公益课。

从2岁开始习武,孙日成至今已练了50多年。在他看来,习武有很多益处,“它是一项全身运动,不仅利于强身健体,还可磨炼意志,并且提高专注力,因此,练武的孩子学习都不错。”如今,他的学员中,年龄最小的只有2岁6个月。

崂山非遗剪纸多次登上央视

先将一张红色的方形纸对折几次,接着拿起一把剪刀上下飞舞,几分钟后,四只栩栩如生的纸蝴蝶展现在大家的面前。11月27日,在崂山区王哥庄街道,崂山剪纸第四代传承人苏霞展示了自己的祖传绝活,引来众人啧啧称奇。

崂山剪纸第四代传承人苏霞向媒体记者传授剪纸技艺。

苏霞的剪纸手艺是从母亲那里学来的。最初,她在一家电影院工作,专门负责画海报,后来干脆辞职开起了剪纸工作室,至今已有18年。除了进行剪纸创作,更多的时间,苏霞奔波于各个学校、社区以及机关单位之间,开展公益培训活动,向年轻一代传授家传绝活。

记者看到,在苏霞的手中,崂山十二景等秀丽景色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令人叹为观止。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她曾历时一年多剪出了高70厘米、长19.49米的巨幅作品向祖国献礼,引来众多媒体报道。苏霞还根据自己的剪纸开发出书签等文创产品,看起来别具匠心。这些年来,苏霞的剪纸作品曾多次登上央视等国家级媒体,不仅在国内拥有大批粉丝,许多作品还走出国门受到海外朋友们的青睐。

剪纸作品

酝酿打造非遗馆更好地传承文化

“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崂山历史文化悠久、底蕴深厚,拥有各类非遗多达40多项,崂山茶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前不久, 崂山茶艺礼俗入选市级非遗,崂山绿茶制作技艺则入选省级非遗。

匡新讲述茶文化。

一杯清茶,品味人生。在位于王哥庄街道晓阳春工贸公司,青岛市政协委员、中国制茶大师、青岛市拔尖人才、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青岛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匡新向来访的媒体记者们讲述着悠久的茶文化,以及对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看法。

据了解,多年来,作为业界知名的制茶大师,匡新一直致力于茶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他不仅负责了10多项茶叶标准的制定,还研制出啤酒花茶等特色茶品,受到众多茶友的欢迎。最近,他正在忙着编写少儿茶艺市级标准,希望借此让几千年的茶文化得到更多普及。

几年前,匡新曾前往塞尔维亚参加茶文化展示活动,受到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连带去的杯子都被抢购一空。这样的场景令匡新至今印象深刻,也感触颇多。他认为,中国的茶文化需要传承,应该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茶。“但非遗传承人往往属于弱势群体,仅靠这些手艺人自己来传播是很困难的,需要借助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多方共同助力。”

他还透露,正在与相关部门讨论打造崂山非遗馆,深入挖掘当地非遗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