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滨海绿道“贯通”七区市!青岛这样建设公园城市

2022-05-19 06:20 大众报业·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141626) 扫描到手机

本报5月18日讯(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好) 今年将建设50个口袋公园、50条林荫廊道、10个公园拆墙透绿任务全部完成……在18日举行的青岛市公园城市建设攻坚行动新闻发布会上,青岛市园林和林业局副局长耿以龙就公园城市建设规划情况做相关介绍。据悉,青岛公园城市建设将坚持生态保护、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共建共享四项原则,通过三年时间,改造城市环境,让城市拥有更多绿色,最大限度便民、利民、惠民,增加市民的绿色获得感和幸福感,提升市民宜居幸福指数。

据介绍,公园城市建设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为目标,以“公园+”“绿道+”为统领,以绿化为民、绿化惠民为根本宗旨,坚持绿地总量增加和现有绿地充分利用改造并举,计划2022~2024年推进“12131”系统工程。即:构建1个城市绿道网络、建设200处公园绿地、打造100条林荫廊道、推进300处立体绿化、实施1项生态绿化工程。其中,岛城将通过绿道充分串联山体、河流、公园、道路,形成公园城市网格体系。重点实施3项绿道骨架工程,完善“一线、一环、三山”绿道体系,建成绿道网络。一线,即滨海绿道,沿海一线东起崂山区流清河、经环胶州湾、西至西海岸新区古镇口,全长265公里。一环,即城区绿道环,以沿海一线、环湾大道、李村河、滨海大道为主城区绿道环骨架,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道环,其中主环线长度约78公里。三山,即浮山、太平山、午山环山绿道。

青岛公园城市建设将坚持生态保护原则,结合青岛市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植被状况,最大限度地保护山体、海岸线、森林、湿地、河流等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安全;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以开放、包容为基本理念,体现人性化、无障碍、适老化,充分考虑市民健身休闲需求,完善城市绿地景观亭、休息廊、坐凳、公厕,建设林下小广场和健身设施,增加市民健身娱乐活动场所,充分做到利民、惠民;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深入对比分析青岛的问题短板,结合青岛的自然禀赋、现状、不足,突出历史特色、文化特色、主题特色,打造各具特色的山头公园、口袋公园、绿道等城市绿化空间;坚持共建共享原则。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居民的积极性,实现共建、共管、共享的良好氛围,共同维护公园城市建设成果。

发布会现场,还特别就市民关心的滨海绿道项目规划进行了介绍。据悉,滨海绿道规划的核心理念是串联滨海景观资源,最大限度地享受碧海蓝湾。通过绿道串联、生态修复、公园游憩、文化彰显四方面共建生态活力滨海经济带。本次绿道建设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等已有相关规划,秉承生态优先、统筹规划、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打造“一带七区十湾三境”的规划结构。其中,“一带”是指连续的滨海绿道系统;“七区”是指崂山区、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城阳区、胶州市、西海岸新区七个行政区;“十湾”包括浮山湾、汇泉湾、胶州湾、唐岛湾等十余个海湾;“三境”即都市型、休闲型、生态型三种绿道环境。

观 察

用公园打开青岛“流量入口”的背后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好

“真的建议大家夏天去趟青岛”火了,最近持续占据社交热搜话题榜,俨然成为“流量密码”,仅微博平台的阅读量就已经接近4亿次。在一项有4万人参与的投票中,对于“青岛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这个问题,超过3万人投票给了风景。这其中,绿树成荫、风情万种的户外公园俨然成了青岛的“新晋网红”,小麦岛公园、燕儿岛公园等,纷纷占据了网友计划打卡的前排位置。

网友们对青岛公园的期待不会落空。5月18日举行的全市公园城市建设攻坚行动新闻发布会上,“变绿”成为关键词。在青岛市园林和林业局副局长耿以龙看来,改造城市环境,让城市拥有更多绿色,除了提升市民宜居幸福指数,更在于提升青岛的城市竞争力和营商环境,“我们的环境好了、生态好了,青岛市的竞争力就会不断提升”。

现状

青岛公园数量“掉队”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是未来城市经济进化的底气。青岛显然拥有这样的底气。

青岛近年来在添绿方面可谓不遗余力,且成效不俗。例如,2017年以来,青岛充分利用城市边角“零碎地”,累计建成口袋公园311个,由此新增绿地面积99.76公顷。据《2020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青岛以19.1平方米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位列包括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在内的中国主要城市第三位,仅次于广州和呼和浩特,成功超越北上深。

当然,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要考虑人口基数这一变量,换个角度,则更能发现青岛城市公园建设的广阔空间。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在公园数量方面,深圳位列中国主要城市首位,为1206个。而青岛则以212个位列第十,数量仅为深圳的约1/6,且落后于同为北方城市的太原、北京、郑州之后。

除了数量与面积,有学者用“公园分布均好度”这一概念来衡量城市公园空间分布的优劣。“公园分布均好度”,即城市建成区内综合公园、社区公园、游园服务覆盖居住区的占比之和,数值越高,意味着城市公园越能覆盖居住区,老百姓出门逛公园更方便。《2021年中国主要城市公园评估报告》显示,在统计的33个中国主要城市中,青岛位列第13位。暂不说低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即便放入北方“朋友圈”,同样不及西宁、大连、银川等城市。

规划

让城市公园更“接地气”

构建1个城市绿道网络、建设200处公园绿地、打造100条林荫廊道、推进300处立体绿化……这是青岛补强城市公园短板的目标,也是贯穿青岛公园城市建设攻坚行动的主题。

增加公园数量的同时,青岛颇动了一番心思。“在口袋公园设计中,发掘不同地段不同的历史文化元素,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比如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增加散步、沟通的空间;考虑孩子们的诉求,增加玩耍、跑跳、挖沙、轮滑的设置。”耿以龙介绍,口袋公园设计之初,除了公示、专家论证,还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建议,为的就是让城市公园的功能更“接地气”。

青岛用创意赋能城市公园的同时,也正在给这座城市增添更多亮点。比如,在市南区大尧一路,巧妙利用胶宁高架路桥下的一个小空间,通过桥体彩绘和花卉种植,打造四季如春、活力运动口袋公园。崂山区辽阳东路国金中心口袋公园,周边写字楼较多,设计以规则几何形状和明快色彩为主,体现该区域的现代时尚感。

此外,根据规划,今年将建设50个口袋公园、50条林荫廊道,遍及全市10个区市,主要考虑城区市民居住较密集的地方,从区域性缺绿少绿的角度选点布局。同时,还将拆除中山公园、植物园、动物园、榉林公园之间的墙体,贯通太平山中央公园7.75公里环山绿道,让城市公园与居民生活融为一体。

展望

让全国知道的“打卡地”

五一期间,成都全市的公园绿道游客量达317.3万人次,收入3500万元,均创历史新高。天府绿道接待游客23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39万元,较2020年同期分别增长139%、311%。显而易见,公园城市建设,不仅关乎生态环境,更在成为一座城市自带流量的消费新场景。

长期以来,公园在城市的空间布局中处于从属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研究指出,城市中的“公园”并非单纯休憩功能的承载空间,而是串联城市各类主要功能的综合平台。只有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通过公共空间的优化,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公共资源的普惠共享程度,才能促进人的交往与交互,创新新经济场景,培育城市在新时期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的新动能。

细看青岛城市公园建设,为城市打造新的“流量入口”已经开启。例如,打通浮山市南、市北、崂山三区之间的障碍,贯通浮山森林公园16.88公里环山绿道。“我们一直在研究,市民上浮山来看什么?如何能满足市民的需求?我们的想法是全年龄段的人来浮山都能找到去处,甚至立足于全国,让全国人民知道浮山有几个网红打卡地。”耿以龙表示。

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武良成看来,对城市化进程的新目标,既有历史的沿革,也有对未来发展蓝图的构想。在城镇化下半场,这也是公园城市的“隐藏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