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海洋论坛:畅谈海洋新机遇 共谋蓝色新未来

2018-09-09 08:47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134072) 扫描到手机


嘉宾李东永。

嘉宾王宏。 董方伟 摄

嘉宾古拉雅妮·彭屏娜泰彭。

嘉宾金显仕。 董方伟 摄

嘉宾陈兴利。

嘉宾潘德炉。 董方伟 摄


  文/半岛记者 王丽平 李晓哲
  图/半岛记者 孟达(署名除外)
  以“经略海洋,共建共享”为主题的2018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已经落幕。论坛上,来自全球的嘉宾齐聚一堂,围绕“海洋”这个大议题共商、共建、共享。其中,开展科技合作、共谋海洋的开发保护,成为众多与会嘉宾探讨的议题。请看来自嘉宾们的精彩言论。
推动海洋发展共建共享
  在东亚海洋论坛主论坛上,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指出,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是深化东盟和中日韩海洋领域开放合作的标志性项目,在自然资源部和山东省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东亚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海洋是各国经济社会高质量持续发展的优势。对于共建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共享海洋发展成果,他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构建蓝色伙伴关系,开创东亚海洋合作的新未来。中国愿与东亚各国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围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发展海洋事业,进一步加强对外磋商,拓展交流合作,强化成果共享,共同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携手共创东亚海洋合作的新未来。
  二是完善平台机制建设,巩固东亚海洋合作的新模式。在尊重各自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前提下,欢迎东亚各国产学研等各界代表参与平台建设。以平台为依托,打造立足东亚、辐射亚太的区域性国际海洋事务合作组织,不断提高海洋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人文价值。
  三是扩展交流合作,形成东亚海洋合作新格局。以东亚海洋合作平台为载体,为金融机构和产业协会搭建沟通渠道,鼓励各国在海洋知识和技术以及专业人才等方面开展全方位交流合作,推进政府间、企业间、民众间互访交流,充分规划好未来在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科学调查等重点领域的常态化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塑造新格局。
建东亚海岸岸信息系统
  “我们希望能够建海岸建模系统来助力东亚经济可持续发展。”韩国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李东永说,海岸数据的收集是非常重要的,这次会议中有很多海洋产业,所有这些行业在设计和规划以及作业方面,都需要信息,所以他们就是海岸信息的使用者,很多人都住在海岸城市,所以对于人身、财产安全来讲我们都需要这些海岸信息,政府机构需要去提供相关的服务。
  “如此大量的海岸数据,但是我们真正感兴趣的是那些危险的,很狭窄的海岸数据,因为这些是问题高发的地区,所以我们就需要去对数据进行减法。”李东永说海岸带的信息系统能进行长期的水文变化预测。系统通过建模进行实时模拟来细化设计,同时加入全球的气候变化数据。比如说对于海岸侵蚀,可以提供一些非常具体的信息,大多数东亚国家都有遭受海岸侵蚀问题,需要依据这些数据做研究和分析。
  由于海岸系统事关我们的生活,尤其对海洋经济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海岸基础设施的规划或设计时,就需要大量的海岸带数据。李东永认为,东亚海岸带信息系统的建立将产生深远影响。
修复海岸线需因地制宜
  “泰国的海岸线共有两千多公里,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同时泰国海岸线有完整的生态系统,也积攒了一些海滩修复经验。”泰国国家海岸侵蚀修复治理委员会资深委员、泰国宋卡王子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古拉雅妮·彭屏娜泰彭在主旨演讲中说到。
  古拉雅妮·彭屏娜泰彭介绍泰国海岸线长期受到侵蚀,后来经调查发现在美国、澳大利亚以及一些欧洲国家的海岸线都建有网格管理系统,他们的海滩管理到位,遵循沙滩的移动规律,并且强调自然机制调节,这给泰国恢复天然海滩提供了经验借鉴。古拉雅妮·彭屏娜泰彭说,泰国为了保护天然海滩建起了几十个管理系统,对每片沙滩都进行相关研究,了解遭到侵蚀的原因和现状,并制定稳定的计划来加以保护。
  大会中,古拉雅妮·彭屏娜泰彭展示了一张示意图,图中泰国不同区域的海滩被标注上了黄色、红色和紫色等颜色,并各自有相应的保护措施。她说,黄色的部分是侵蚀比较少的,这一部分区域会尽可能地用自然方式干预,而不是人为干预;红色的部分是破坏比较严重的区域,必须开展人为干预,比如建立港口、码头进行人为加固等;而紫色的区域代表着需要进行密切观察预防的海滩。
科技创新助力渔业发展 
  “海洋渔业的发展与每个人生活密切相关,发展海洋渔业是缓解全球粮食危机的重要举措。全世界捕捞业直接或间接支持了10%到12%的人口生计,提供了29亿人超过20%的动物蛋白需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金显仕介绍,作为世界水产养殖第一大国,中国渔业发展促进了世界渔业生产增长方式和结构转变。
  金显仕介绍,为了保护并养护资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已经建成一个国家级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这个资源库要保持我们国内最强的渔业种质资源。
  “渔业现代化对于促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金显仕认为,要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打造感知、传输、数据和决策为一体的智慧渔业和数字渔业,这是实现海洋渔业现代化的关键;要通过海洋渔业生产过程与监督管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不断提升海洋渔业生产和渔业管理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未来,海洋渔业要积极发展绿色、低碳的碳汇渔业,并通过探索陆海联通型优质水产品综合生产新模式,加快推进深蓝渔业建设。”金显仕说。
中国海洋研究能力强大
  “这一个红色地带就是我们沿海地区,是大气变暖最严重的地区,可以看到东南亚跟中国东海岸是受到影响最大的地方。”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陈兴利对着一张示意图说,大气变暖已经在东南亚产生具体的经济影响。
  此外,陈兴利提到气候变暖、极端气候、台风加强等,这些数据近几年都可以明确观察到,过去菲律宾的台风很少超过200公里的,现在最高风速300公里,以前是没办法想象的。在透明海洋、数字海洋、智慧海洋中,这些都是可以实现的,中国在南海卫星监测,基本是全天候全时段覆盖的,气候与海洋资料都是很有价值的数据。
  陈兴利说,中国气象局在气象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中国上个月公布的海洋卫星监测网,从北纬8度左右做的,做了24小时检测,中国已经具备了研究新环境的能力和设备。中国已经有了一个既有模型,有了全套的设备,可以与东亚国家进行合作,陈兴利介绍,气候与海洋是密切关联的,数据越多对模型设计和科学发展也越有帮助,在大气变暖研究中,也是最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陈兴利指出,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目前中国既有的对于气候和海洋研究能力,对一带一路的帮助是巨大的。
打通海洋信息“大动脉”
  “智慧海洋是海洋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但要想达到这一境界,前提是要基于海洋与信息融合,打通海洋信息‘大动脉’,构建智能化经略海洋神经系统的核心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潘德炉说。
  “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一定要努力打通海洋信息这条‘大动脉’!”潘德炉认为,如此才能给传统海洋产业注入活力,给新兴海洋产业提供新动力,助力海洋产业的新旧动能转换。
  潘德炉介绍,从现代认知海洋过程来看,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通过数字信息来表达海洋的阶段为数字海洋,利用数字信息使得海洋被认知的过程是透明海洋,而利用知识服务海洋的过程则称之为智慧海洋。“当然,打通海洋信息‘大动脉’,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完成,需要以国际化智慧海洋建设为长远目标,共同协商海洋信息技术合作的总体框架,在海洋环境、海洋装备与管理主体等板块促成合作,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共享。”潘德炉表示,可以选择青岛这样的城市,成立东北亚海洋产业未来信息发展中心,协调开展海洋信息技术合作研究,开拓海洋产业新未来。
   [编辑: 张珍珍]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目击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半岛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