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老城更新用上“绣花功夫”,雕琢最美地铁风亭融入“波螺油子”

2023-08-31 18:14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16614)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郭振亮

就诊市立医院、打卡圣保罗教堂、重温“波螺油子”、畅游观象山公园、换乘1号线,以上种种,因为青岛地铁4号线观象山(市立医院)站的投入运营变得更加方便。

4号线观象山(市立医院)站位于江苏路与胶宁高架路交叉口,沿江苏路呈南北方向布置,共设置2个出入口及两组风亭组。其中D出入口位于苏州路西侧;E出入口与无障碍电梯井位于江苏路、观象二路与胶宁高架路三角地内,西侧为圣保罗教堂,东侧为定位“波螺油子艺术谷”的苏州路一期风貌建筑改造项目。车站总建筑面积16350平方米,其中,地下建筑面积15550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800平米。车站周边医疗、教育、旅游资源丰富,车站的开通进一步释放4号线的潜能,与此同时,为老城区带来更多活力。

用心良苦!老城建地铁使上“绣花功夫”

知来路,方能明去处。老城区里有城市的“来路”,是城市的根和魂。基于以上对老城区的理解,观象山(市立医院)站建设期间,既显示了大刀阔斧的魄力,也使出了“绣花功夫”。

观象山(市立医院)站是4号线轨面埋深最深的车站,达49.7米,穿越青岛市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站点周边分布大量文物、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车站上方的近百栋老旧建筑,对地下施工震动极为敏感。但站内施工洞口多,全为小近距离开挖施工,需要密集爆破。

车站的施工出入口距离圣保罗教堂最近处只有9米多,距离江苏路44号风貌保护建筑最近处只有4.78米。

同时,该车站独特的造型也给施工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总长183.2米的车站整体结构呈“品”字型布局。另外,地面施工场地十分狭小,仅有一条斜井及临时竖井作为施工通道,车辆出入运输条件受限。其中,3号风亭及D出入口位于苏州路风貌保护区征收地块内,场地狭小,紧邻老旧房屋,竖井及暗挖洞开挖地质为中风化岩。

施工的出入口不仅距离老建筑近,而且出入口主体结构需上穿、下穿、破除既有龙山地下人防工程。车站的部分暗挖段位于三条道路的交叉口位置,地面车流量大。另外,E出入口拱顶距地面最近约4.35米,且附近居民区密集,是4号线施工难度最大的一个出入口,也是全线重难点车站之一。

既要推进工程建设,又要保护好周边的建筑,一道道难题摆在面前,考验着地铁建设者的智慧。“为保护地面老旧建筑群稳定性,我们采取了多项科学管理和技术手段,同时兼顾复杂的车站结构设计,针对不同的施工部位采用了不同工艺,力求保障结构稳定最大化。”青岛地铁集团第一建设分公司业主代表于明介绍说,在青岛市市政公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指导下,观象山(市立医院)站首次创新采用了“一个掌子面,两种开挖方式”的施工方法,即掌子面上半部分采用静态开挖,下半部分采用弱震动控制爆破技术,这一创新不仅解决了施工难题,也确保了周边建筑的安全。同时,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的原则,有力保障了车站施工稳定推进。

只此苍穹!车站有内涵尽揽“观象风云”

现在,我们看到的观象山(市立医院)站,墨绿色的出入口与教堂高大的方形钟楼互为映衬,交叠成为独特的景观。E出入口与无障碍电梯井通体墨绿色的外观,配搭同色系龙骨结构的全景玻璃拱式顶棚,再加之旁边花草簇拥,这一高一低之间的落差,衬托出错落有致的丘陵地貌,成为与老城区和谐共生的一部分。

自观象山(市立医院)站E出入口走出,顺着僻静的观象二路前行,便可登上观象山。这座幽静的小山是中国气象学会的诞生地,不仅拥有德占时期的观象台——“石头楼”,还有中国第一座自行建造的圆顶天文台,入选当时的青岛十景之一的“穹台窥象”。

观象山(市立医院)站的车站空间艺术设计充分考虑了周边的历史文化资源。人们步入车站,就能体会到岁月流转之中的“观象探秘”,可以领略天文学家的探索与创新。车站内,使用了GRC、真石漆、荧光涂料、艺术装置、艺术灯光等现代材质和工艺,配以LED高清屏和智能服务器、数据传输设备、视频与数码创作等科技手段,在顶部模拟出宇宙星系的浩瀚与深邃,在匆匆行程中,既能体味到天文学家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也能邂逅丰富梦幻的艺术效果与感受,实现艺术与科技的对话和融合。

据介绍,地铁4号线采用“太平旭日,山海畅行”设计主题,从城市底蕴、绿色宜居与山海风光三个方向,折射出百年青岛的历史底蕴与开放包容、多元交汇的城市基因。在这一设计思路引领下,观象山(市立医院)站整体空间设计趋于轻松与浪漫,散落无序的星体分布带来梦幻感;中间几何形态化的装置采用更加扁平化的设计,消隐在天花上的宇宙星系中;将盖氏赤道仪、报时球等代表性仪器作为主要元素,结合天文学家的观测研究手稿,集中展现“穹台窥象”的人文景观精神内涵,纪念孙寿甡、刘麟仲等天文学家做出的突出贡献,站内空间成为彰显城市文化的最直观、最显现的载体。

大象无形!最美风亭组融入“波螺油子”

如果把地铁比作一个人,出入口大约像地铁的“一张脸”,风亭组则可谓是它的“鼻子”,是地铁站内外空气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观象山(市立医院)站E出入口的正对面,江苏路的路牌边上多了一组漂亮的建筑物,通透的外部框架,与不远处的“波螺油子”相呼应,不规则的几何形建筑元素,犹如一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这种独特的错落方式,增强了青岛老街的仪式感,而这,就是青岛地铁4号线观象山(市立医院)站3号风亭组,也是青岛地铁最特别的一组风亭组。风亭组紧邻青岛市“波螺油子”城市更新项目,占地面积约550平方米。

“波螺油子”顺山而建,形成于青岛开埠初期。大约在上世纪20年代,这条小路被铺上了马牙石,并在旋转蜿蜒间将胶东路、热河路、无棣一路至四路等几条路连接了起来。而今,苏州路一期风貌建筑改造项目由青铁商业公司实施,为提升城市品质,推动历史风貌建筑的活化利用,加快推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对苏州路28号、江苏路77号甲、江苏路79号、江苏路81号、江苏路83号建筑进行修缮更新。项目实施后将结合片区发展,引入艺术策展沙龙、时尚品牌集合店、设计师品牌体验店、餐饮等业态,打造公众开放的艺术生活社区。

红瓦洋房多错落,光影斑驳故事多。从苏州路上的观象山(市立医院)站D出入口出来,映入眼帘的老建筑都很有年代特色。苏州路沿山坡道路修建,依地势修成了马路,直通往“波螺油子”。两侧的建筑层叠相连,有德占、日占时期的独栋别墅,也有筒子楼,以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单元楼……红瓦的屋顶,灰色的墙面,花岗岩筑基,上圆下方的窗户,没有柱饰的门柱,一座座貌似杂乱而拥挤,实则丰盈且生动,一次性涵盖了不同时期的民居样本。

观象山(市立医院)站风亭组,打破了地铁组合风亭的传统造型,在立面巧妙地利用“拉高压低、形体切削”的策略,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将建筑体量尽可能压缩到最低,重塑地铁组合风亭的新形象。

出入口周边的口袋公园也已建造完成,每一个细节的雕琢,都精益求精,在有限的场地空间内植入休憩与观景空间,穿插层次丰富的绿化,打造出“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景观休憩空间,从而使巨大的地面设施消融到景观环境之中,成功地弱化了新建设施对该区域历史风貌的影响,为青岛市城市“微更新”提供了一个样本。

青岛地铁第一建设分公司充分利用历史城区稀缺的建设用地,以“兼顾功能、景观消解”为原则,历时数年,与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以及青岛市历史城区更新改造指挥部共同深入研究,数次会同各部门现场踏勘调研,邀请青岛市人文、历史、建筑等方面的资深专家召开方案论证会,以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更新、历史风貌保护的协调发展。

青岛地铁深入研究观象山(市立医院)站特殊的区位,以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为契机,探索轨道交通设施与历史建筑、城市绿化景观的有机融合,提升了周边居民与游客的观览体验。通过历史城区一角的城市微更新,实现“交通功能、城市环境、人居体验”的三重提升,打造了城市轨道交通设施与历史街区复兴更新有机结合的范例。